第170章 洪都保衛戰

字數:5571   加入書籤

A+A-


    應天城的議事廳內,燭火搖曳,朱元璋與劉伯溫相對而坐。案上攤開的輿圖上,安豐與洪都的位置被朱砂重重標記,仿佛兩顆懸在朱元璋心頭的巨石。當朱元璋擲地有聲地提出要揮師東援安豐時,劉伯溫手中的羽扇微微一頓,眉頭緊鎖,眼中滿是憂慮。
    “主公,陳友諒對我等虎視眈眈,此刻若傾巢而出救援安豐,洪都兵力空虛,恐遭陳友諒乘虛而入。”劉伯溫緩緩開口,聲音沉穩卻難掩擔憂,“且張士誠素性保守,即便拿下安豐,一時也難成大患。反倒是陳友諒,其狼子野心,一旦抓住機會,必定傾盡全力來犯。”他深知,這一步棋看似是救援盟友,實則暗藏巨大風險,稍有不慎,便可能滿盤皆輸。
    朱元璋卻輕輕搖頭,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的光芒。他踱步到輿圖前,手指重重地按在韓林兒所在的安豐:“伯溫啊,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韓林兒雖無實權,可他韓宋皇帝的名號,在紅巾軍乃至天下百姓心中,仍是一麵大旗。若能將他救出,我便可挾天子以令諸侯。到那時,紅巾軍各部,豈有不歸順之理?”他的話語中充滿了野心與自信,仿佛已經看到了天下歸心的盛景,“安豐之事,關乎大義,也關乎霸業。若能救,自然要救;若不能救,我也定會即刻回師,斷不會讓陳友諒有機可乘。”
    為了安撫劉伯溫,朱元璋又鄭重承諾,將給侄子朱文正下達死命令:若陳友諒來犯,務必在洪都堅守一個月。“一個月,隻要一個月!”朱元璋目光堅定,“我必率大軍回援,洪都萬無一失。”
    劉伯溫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朱元璋所言並非沒有道理。在這亂世之中,名正言順至關重要。若能將韓林兒掌控在手中,不僅可以擺脫“受韓宋節製”的被動局麵,更能反客為主。北方中原地區的紅巾軍,本就派係林立,若能以韓宋皇帝之名加以號召,說不定能將這些力量收為己用,屆時北定中原,便指日可待。這一招,看似冒險,實則蘊含著巨大的戰略價值。
    此外,朱元璋的軍隊此前與張士誠作戰,連戰連捷,士氣正旺。將士們個個摩拳擦掌,認為救援安豐、擊敗張士誠不過是手到擒來之事。朱元璋本人也是信心滿滿,再三保證絕不戀戰,定會迅速回援。
    劉伯溫凝視著朱元璋眼中燃燒的野心,又想到天下蒼生的未來。他明白,在這亂世之中,想要成就大業,有時就必須冒險。況且,朱元璋的計劃若能成功,的確是一步妙棋。良久,他輕輕歎了口氣,緩緩點頭:“既如此,主公此去,務必小心行事。洪都安危,幹係重大,還望主公牢記承諾,早日回師。”
    就這樣,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劉伯溫最終同意了朱元璋援救安豐的計劃。然而,誰也沒有料到,這看似簡單的一個決定,將引發一係列驚天動地的大戰,改變整個元末的局勢。洪都的戰火即將燃起,鄱陽湖的波濤也將為一場決定天下歸屬的決戰而翻湧。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長江流域的暑氣尚未完全蒸騰,一場決定天下歸屬的戰爭已如烏雲壓城。陳友諒站在旗艦的高聳樓船上,俯瞰著身後遮天蔽日的六十萬大軍——這些身披鐵甲的士兵擠在數千艘連舫戰船上,船槳劃動時江麵如沸,旌旗連綴起來竟遮蔽了百裏江岸。他指尖劃過輿圖上洪都的標記,那裏此刻隻駐守著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以及兩萬看似不堪一擊的孤軍。
    洪都城今南昌)蹲踞在鄱陽湖與贛江的咽喉之處,青灰色的城磚在春日陽光下泛著冷光。這座被王勃譽為“控蠻荊而引甌越”的古城,城牆高逾三丈,護城河寬達五丈,八座城門如巨獸獠牙般楔入大地。朱元璋三年前攻占江西時,便深知此地“得之可鎖長江,失之則動搖江南”,特意將最信任的親侄朱文正派駐於此。此刻朱文正登上德勝門城樓,望著對岸突然出現的漢軍旌旗,手中令旗微微發顫——斥候剛回報,陳友諒的先鋒艦隊已抵達樵舍,連舫戰船上的投石機正在組裝。
    “傳我將令!”朱文正猛地扯下腰間佩劍,劍身在城垛上劃出刺耳聲響,“命參政鄧愈守新城門,元帥趙德勝守宮步門,指揮薛顯守章江門!各城門留三分之一兵力輪換,其餘人隨我搶修城防!”他的聲音穿透晨霧,驚起城頭棲息的鴉群。副將望著他染血的袖口——那是昨夜親自帶人加固城牆時被夯杵砸傷的,卻隻草草包紮便繼續調度。
    當第一縷晨光掠過贛江時,漢軍的進攻如雷霆般砸落。陳友諒站在樓船頂層,用千裏鏡觀察著洪都城垣:“給我轟開德勝門!”數十架投石機同時轉動,磨盤大的石彈呼嘯著砸向城頭,女牆瞬間崩裂,守城士兵被氣浪掀飛數丈。朱文正頂著碎石狂奔到缺口處,見一名漢軍已攀著雲梯探上城頭,他拔出腰刀猛劈下去,刀刃嵌進敵兵肩甲的瞬間,身後親兵用長槊將屍體捅落城下。
    “火器手準備!”鄧愈的吼聲從新城門傳來。這位擅長軍械的將領此刻正指揮士兵搬運黝黑的陶製罐子——那是他改良的霹靂彈,罐內填滿硫磺、硝石與鐵砂。當漢軍的攻城塔逼近城牆時,數百枚霹靂彈如雨點般砸落,半空炸開的火光中,鐵砂如蝗群般橫掃甲板,前排的漢軍瞬間被掀翻,後排的士兵望著同伴身上密密麻麻的血孔,嚇得連雲梯都握不穩。更可怕的是鄧愈新製的“一窩蜂”火箭,數十支火箭捆綁在木架上發射,尾焰拖曳著刺入漢軍戰陣,引燃了不少士兵的甲胄,慘叫聲混著燃燒的爆裂聲,讓整個江麵都在顫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慘烈的廝殺發生在第八日的宮步門。漢軍將領張定邊親率死士鑿開城牆二十餘丈,黑浪般的士兵湧入缺口。朱文正聞訊率親軍馳援,正撞見一名漢軍校尉揮刀劈向傷兵,他大吼著撲上去,刀背砸中敵兵後腦的同時,自己肋下也被長矛刺穿。“填坑!”他捂著流血的傷口嘶吼,身後士兵立刻抬來裝滿泥土的竹筐,不顧漢軍的箭雨往缺口裏倒。鄧愈帶著火器手趕到時,隻見朱文正靠在城磚上喘氣,胸前的甲胄已被血浸透,而缺口處的泥土裏,竟埋著數十具漢軍和守軍的屍體。
    陳友諒在樓船上目睹這一幕,手中的酒盞“啪”地摔碎在甲板上。他從未想過兩萬疲兵能抵擋住六十萬大軍的連番猛攻:“傳我將令,每個城門增調兩萬兵力,今夜必須破城!”然而當夜幕降臨時,洪都城頭的燈火依舊倔強地亮著,城磚縫隙裏滲出的血水順著護城河染紅了贛江,而城頭的守軍仍在唱著鳳陽花鼓——那是朱元璋軍隊的軍歌,歌聲斷斷續續,卻像釘子一樣紮進漢軍心裏。
    從四月到七月,整整八十五個晝夜,洪都城像塊扔進怒海的礁石,任憑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如何拍打,始終屹立不倒。漢軍的屍體在城牆下堆成小山,連江水都因血水浸泡而腥臭難聞。陳友諒站在逐漸枯萎的軍旗前,看著斥候送來的急報——朱元璋的援軍已在鄱陽湖口集結。他突然想起出發前謀士的勸諫,如今才明白朱文正那兩萬士兵為何能創造奇跡:當一個人知道身後是家園,知道自己的血肉正在為更強大的力量爭取時間時,再懸殊的兵力也不過是數字。而此刻的洪都城頭,朱文正正用刀尖挑起陳友諒的招降書,火光將他消瘦的臉龐映得通紅,身後兩萬幸存者的吼聲震得城牆都在共鳴:“城在人在!”
    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的春夏之交,贛江之上硝煙彌漫,一場震撼元末曆史的軍事奇跡——洪都保衛戰,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驚心動魄地上演。這場戰役的勝利,首功之臣當屬臨危受命的朱文正。當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如黑雲壓城般直撲洪都時,朱文正手持朱元璋親授的虎符,站在洪都城頭,望著對岸遮天蔽日的漢軍旌旗,眼神中沒有絲毫畏懼,反而燃起了熊熊鬥誌。
    麵對敵我力量如此懸殊的局麵,朱文正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冷靜的指揮智慧。他深知,洪都的城防是抵禦敵軍的第一道防線,必須做到固若金湯。於是,他親自率領軍民,日夜不息地對城牆進行加固。工匠們的號子聲、夯土的撞擊聲,在洪都城內此起彼伏。原本就高大的城牆,在眾人的努力下,又增高了數尺,牆體也變得更加厚實堅固。城牆上,防禦設施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尖銳的鹿角拒馬排列整齊,像一排排等待獵物的鋼鐵猛獸;密密麻麻的滾木礌石堆積如山,隨時準備給攀城之敵致命一擊;了望塔高聳入雲,士兵們日夜值守,警惕地觀察著敵軍的一舉一動;威力巨大的投石車整齊排列,巨大的彈丸蓄勢待發,仿佛在向敵軍宣告著洪都的不可侵犯。
    洪都獨特的地理環境,在朱文正的巧妙運用下,也成為了抵禦敵軍的天然屏障。這座水城,四周湖泊河流縱橫交錯,宛如一條條天然的護城河。朱文正充分利用這些水道,迅速組建並訓練了一支精銳的水軍。戰船穿梭在河道之間,巡邏放哨,嚴陣以待。當陳友諒的水軍氣勢洶洶地殺來時,朱文正的水軍利用熟悉的地形,靈活機動地進行防禦。他們時而埋伏在蘆葦蕩中,出其不意地襲擊漢軍戰船;時而利用河道的狹窄處,設置水障,阻擋敵軍前進。漢軍的大型戰船在這些狹窄的水道中難以施展,屢屢受挫,水軍的進攻勢頭被大大遏製。
    除了堅固的城防和地利的運用,朱文正還積極采取主動出擊的策略。他精心挑選出一批勇猛善戰的士兵,組成遊擊隊,神出鬼沒地在城外活動。這些遊擊隊就像一群隱藏在暗處的獵豹,時刻尋找著獵物的破綻。他們趁著夜色的掩護,突襲漢軍的糧草營地,火光衝天中,漢軍辛苦籌集的糧草被付之一炬;他們埋伏在漢軍的運輸要道上,對敵軍的後勤補給線進行破壞,讓漢軍的物資運輸陷入混亂;他們還不時地對漢軍的營寨發動突襲,在敵軍中製造恐慌和混亂。這些騷擾和打擊行動,雖然規模不大,但卻如同一根根細小的鋼針,不斷地刺痛著陳友諒的軍隊,使其疲憊不堪。
    在朱文正的卓越指揮下,洪都守軍上下一心,眾誌成城。每一名士兵都抱著必死的決心,誓與洪都城共存亡。城樓上,守軍們與敵軍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殊死搏鬥。箭矢如雨點般密集,刀光劍影閃爍,鮮血染紅了城牆。但他們毫不退縮,心中隻有一個信念:堅守洪都,等待援軍。
    陳友諒站在旗艦的高樓之上,望著久攻不下的洪都城,心中既震驚又無奈。他望著城牆上浴血奮戰的朱文正,不禁發出感歎:“朱元璋座下猛將如雲,竟還有朱文正此等軍事奇才,若能效力於我,勢必如虎添翼。”然而,此時的他已經陷入了這場戰爭的泥潭,難以自拔。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局發生了變化。朱元璋在解決了安豐的問題後,迅速集結了 20 萬大軍,戰船蔽日,旌旗招展,浩浩蕩蕩地向洪都開來。洪都保衛戰進行到第八十五天,朱元璋的援軍終於抵達。他深知陳友諒軍隊的弱點,首先派遣精銳部隊切斷了敵軍的糧道。漢軍頓時陷入了困境,糧草短缺,軍心開始動搖。接著,朱元璋親自率軍,向陳友諒的主力部隊發起了猛烈進攻。戰場上,喊殺聲震天,雙方展開了一場慘烈的廝殺。陳友諒的軍隊經過長時間的攻城作戰,早已疲憊不堪,在朱元璋軍隊的強大攻勢下,傷亡慘重,節節敗退。陳友諒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隻能下令撤軍。
    這場持續了八十五天的洪都保衛戰,給陳友諒的軍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大量的有生力量被消耗。它為朱元璋後來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決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了扭轉元末局勢的關鍵一戰。朱文正與鄧愈率領的兩萬一說約四萬)守軍,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和卓越的軍事才能,阻擋住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長達三個月的進攻,並大量殺傷敵軍,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
    事實上,在戰爭過程中,陳友諒的部將也曾向他提出建議,讓他留下少量部隊牽製朱文正,大部隊繞過洪都直取應天。但陳友諒生性狂妄自負,他無法接受六十萬大軍攻不下一座洪都城的事實。隨著戰事的拖延,他的決策逐漸被憤怒和自負所左右,完全陷入了負氣指揮的狀態。他不斷地責怪手下將士貪生怕死,甚至連斬幾員作戰不利的大將。這種做法不僅沒有提升軍隊的士氣,反而使得上下離心,將士們都不敢再提出合理的建議。再加上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本就難以服眾,其部下中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十分嚴重。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勝利的天平逐漸向朱元璋一方傾斜。
    洪都保衛戰結束後,陳友諒經過短暫的休整,不甘心失敗的他,決定與朱元璋在鄱陽湖展開一場生死決戰。一場更加激烈、更加驚心動魄的大戰即將拉開帷幕,而這一戰,也將最終決定誰才是元末亂世的最終主宰。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