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報捷2軍品通關
字數:5435 加入書籤
周三,備受矚目的通關工作正式拉開帷幕。此次通關地點位於鍛錘工房下方不遠處的彈體車間工房。
在工房北區的彈體粗車工作段,謝雲旺站在機床工具箱旁,正與技術人員一同仔細研究圖紙。
車間主任盛國琳、副主任吳敏則站在南門,迎接剛剛抵達的彭大軍、宋東方等領導,隨後陪同他們從車間南門向北走去。
彭大軍關切地詢問:“準備得怎麽樣了?”
盛國琳信心滿滿地回答:“已經全部準備就緒。昨天在謝副總指揮的親自指揮下,方鋼下料、加熱以及鍛造成型的工作都已順利完成。今天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機加工序的通關。”
“好,好。”
彭大軍一邊點頭,一邊穩步前行。
這位投身革命已久的軍人,曆經戰爭洗禮,也參與過搶險救災,卻從未接觸過軍工生產。
對他而言,今天是人生中的又一個第一次。
盡管如此,他沉穩的麵龐上沒有絲毫緊張與擔憂。
他身著綠軍裝,戴著白布手套,徑直走到彈體粗車工作段的最北端。
“領導您看!”
盛國琳指著粗車置料平台上的物料介紹道,“平台上這些毛料,就是昨天經過錘鍛成型並檢驗合格的彈頭毛料。”
彭大軍走上前去,謝雲旺等人則從旁邊繞了半圈,跟在後麵。
機台上的工人停下手中的活兒,擦拭著設備,望向領導們。
彭大軍看著彈頭料和c620車床邊的粗車組師傅們,親切地說道:“同誌們,你們辛苦了!今天是檢驗我們三線搬遷成果的關鍵一天,也是決定我們能否快速完成黨和國家交付的軍品生產任務的重要時刻。大家放心大膽地幹,經過前段時間的演練,你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能技巧。所以,我堅信今天的通關工作一定能夠順利進行,圓滿完成!”
上班時間一到,工房外,廠政工科的一名同誌吹響了軍號。
宋東方站在粗車線的通道上,鄭重宣布:“錦東廠三線搬遷的第一個軍品項目,坦克彈 85微旋破甲彈產品的通關工作,現在開始!”
粗車生產線上,商師傅戴著灰黑色手套,從置料平台上拿起一件炮彈毛料,將彈頭卡在車床卡盤上,隨後用卡盤扳手鎖緊毛料。
他摘下手套,放在機台邊的工具架上,彎下腰按下按鈕,接著附身靠近正在飛速轉動的彈頭毛料。
他緩緩搖動溜板箱上的手輪,精準定好進刀尺寸,然後操縱刀架上的刀頭緩緩伸向彈頭的孔。
隨著刀具與鋼鐵的激烈碰撞,鐵屑如同卷曲的毛發一般,從孔中緩緩卷出,不斷延長的鐵屑不時斷開,紛紛落入地上和機台。
經過數次進刀後,商師傅退出刀,按下停車鍵。
他從機台邊的工具架上拿起自製的內孔專用卡尺,先是測量內徑,再測量孔深。
接著按下綠鍵啟動車床,繼續進刀切削,隨後又停車仔細測量。
經過幾次小心翼翼地加工,商師傅臉上的緊張神情逐漸消失,隻聽他激動地大喊一聲:“毛主席萬歲!裏孔合格了!”
同誌們頓時掌聲雷動,有的興奮地叫好。
在大家鼓掌之際,商師傅拿起扳手,插入卡盤卡爪的旋轉孔中,轉動扳手,卸下彈頭料。
道檢員接過彈頭料進行檢驗,他使用的檢驗工具也是錦東廠自主生產的專用工具。
這是一根圓柱體檢驗工具,其直徑和長度按照炮彈頭尺寸製造,並在標準端口處刻有標記。
加工後的半成品需先塞入專用塞尺,再用量塊和標準塞尺測量其公差。
這種專用工具的優勢在於,在大量生產時,隻需使用最大實體尺寸及最小實體尺寸孔的兩套塞尺即可完成檢驗,無需再用標準卡尺和塞尺反複檢測。
檢驗科長站在道檢員身旁,密切關注內孔檢驗情況,待檢驗完成後,將半成品轉交給下一道工序的師傅。
這位師傅的任務是對鍛造後不太圓的先陶立克柱形狀的外圓進行加工,使其更圓,同時清除鍛燒時產生的雜質,並保證其符合圖紙上的外觀尺寸要求。
加工外圓使用的是專用車床,其卡盤上的三個卡爪並非張開,而是合攏夾住一根類似內孔檢驗用的圓柱體。
工人加工時,將彈頭料倒插進去,再推動車床尾座,用頂針頂住,卡緊後便可進行外圓車削。
車好外圓後再次檢驗,合格的半成品進入第二道工序:收口工序。收口組將粗車加工後的半成品放入中頻爐,對彈頭部位進行加熱。
加熱完成後,用卡鉗將半成品放入工裝內,啟動壓力機對彈頭部進行收口。
收口後,彈頭口呈錐形圓孔,彈頭料變成了炮彈頭形狀的半成品。
經過再次檢驗合格並通關後,半成品進入第三道工序:成型工序。
成型工序由精車組負責完成,精車組特意請來了工作小組副組長李文化。
李文化親自前來操作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前段時間開會時,謝雲旺曾提到軍品通關需要他的協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其二,這個車間精車組組長趙鐵柱是他的徒弟。
趙鐵柱原本在保東隻是一名普通車工,到了三線後,被調到這個車間擔任精車作業組組長。
幾個月來,趙鐵柱和班組的同誌們一直忙於設備的安裝與調試,沒怎麽有機會實際開機操作,所以在通關實操時,大家總覺得手生。
這次通關,趙鐵柱主動找到盛國琳,提出想請師傅來指導。
盛國琳讓他們先自行組織練習。
後來工廠介入,下發文件任命李文化為副組長,盛國琳便找謝雲旺,說出了職工們的想法。
謝雲旺聽後十分讚同,他說:“你們前一階段的磨煉很有價值,一方麵同誌們掌握了技術,另一方麵也清楚了自己的不足。大家想請李師傅,這個想法很好,說明大家心裏有底。這次通關確實需要李文化這樣經驗豐富、技術水平高的老同誌幫忙。”
在領導辦公會上,謝雲旺發言道:“這次通關,不僅是軍品技術、生產以及經濟利益等方麵的檢驗,更是檢驗我們三線搬遷成果的政治通關。過不了關可不行,政治影響太大了。所以我提議讓李文化同誌來指導,為什麽呢?一是他技術精湛,有他參與會比較穩妥;二是他作為工人代表,在車工同行中威望頗高,他到生產線上,操作的工人會更安心;三是他身為廠革委會副主任,由他把關檢驗三線搬遷成果的任務,意義重大……”
謝雲旺說話時,李文化點頭表示同意。
謝雲旺講完後,他更是當即表態:“這事包在我身上,回車間我跟主任說一聲,明天就過去。”
李文化來到車間後,先是測試車床並調整精度,發現有點問題,便找來機修鉗工。
他們反複研究修理,把精度調試好了,切削也順暢了。
與此同時,李文化又和盛國琳商定,對全部設備進行精度調整。
車工設備逐台調整精度的同時,其他設備也在進行調整。
一周後,大家都信心滿滿。
謝雲旺每天都來查看進度,他對盛國琳說:“李師傅真是個難得的人才!他一來解決了不少問題,這下應該沒什麽大問題了。”
“您說得太對了。” 盛國琳也深有同感,因為精度調整後,機加質量有了顯著提升。
通關流程進行到精車組,檢驗員抱著炮彈半成品走到李文化身邊,將半成品遞給他。
李文化身旁精車組的同誌們都圍過來觀摩。
他接過半成品,拿起卡尺先測量圓柱部,接著又用專用的“模板靠尺”測量圓錐部。
測量完畢,他把彈尾部卡在卡盤上,開始車削彈頭部。
由於錐形部尺寸不好切削,進刀量需要隨時調整。
隻見他一手搖動中拖板手輪,一手搖動小拖板手輪,同時進刀,鐵屑在圓柱上卷曲著從刀頭旁滑落。
不一會兒,一個光滑的流線型炮彈頭就加工完成了。
檢尺、加工,再檢尺,合格。
李文化鎮定地將彈頭半成品在卡盤與尾座間掉轉方向。
掉頭後車削圓柱彈體及彈帶槽,很快,一個漂亮的炮彈頭呈現在大家眼前。
盛國琳、吳敏戴著手套,小心翼翼地捧著光滑的炮彈頭給彭大軍等領導看。
謝雲旺稱讚道:“李師傅,手藝高超,太完美了。”
蘭小柱有些疑惑,問道:“這就完成了?”
謝雲旺回答:“不行,後麵還有很多道工序呢。”
確實,這僅僅是彈頭成型,距離能上戰場的炮彈還差得很遠。
錦東生產的合格產品,沒有裝藥、沒有引信,也沒有彈筒,這一點彭大軍和軍工廠的同誌們都很清楚。
因為這是生產安排,規定有的廠家生產這幾個部件,有的廠家生產那幾個部件,還有生產火藥的、負責組裝的,一個完整的炮彈需要多家合作才能完成 。
喜歡三線情懷請大家收藏:()三線情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