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水庫1準備建水庫

字數:5584   加入書籤

A+A-


    三線搬來環境變,鄉村需要水渠沿。
    戰天鬥地岩石斷,換羽移宮世外源。
    水到渠成遊泳累,依山傍水納情綿。
    人間美景八叉散,情孽迷茫鬼魅連。
    新學期伊始,校園裏滿是朝氣蓬勃的景象。
    防疫辦主任喬明勳走進了學校,他此行肩負著為學生接種卡介苗的重要任務。
    如今,喬明勳的身份有了新變化。
    自從東華婦科女醫生報到後,他便投身行政工作,現任醫院醫療幹事,同時兼任工業衛生與防疫辦主任,組織上按照副院長的規格對他進行管理。
    新官上任,喬明勳的工作千頭萬緒。
    上周,他全力組織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在廠區和家屬區積極推動滅蚊、滅鼠、滅蠅行動。
    他牽頭成立了由職工和家屬共同參與的受衛會,精心製定定期檢查製度。
    一番努力後,八個單位以及五百戶家屬住宅被掛上了衛生優良的牌子。
    他還通過板報大力宣傳衛生知識,有效提升了職工家屬的衛生預防意識。
    為完成上級防疫部門下達的接種任務,今天他又馬不停蹄地來到學校,為學生們進行疫苗預防注射。
    喬明勳實在太忙了,明天他還要前往程屯、北溝兩個水源地開展水源監測工作。
    水源地建成供水後,水質檢測成了一項例行工作。
    明天的主要任務是檢測新水源地水的色度、味覺、重金屬含量、硬度、揮發酚類指標,同時也要到老水源地進行水質檢測。
    學校裏孩子們因為打針而發出的哭聲,讓他心裏有些著急,他盼著能早點完成接種任務,趕回單位準備檢測設備及藥品。
    與此同時,醫院裏的勾生瑭卻滿臉不悅。
    他被任命為內科主任,可在他看來,這不過是個小組長的職位,心裏不免後悔來到三線。
    而搬完家的賈飛龍,雙肘撐在辦公桌上,拿起日記本,仔細翻看之前的記錄。<加榴彈生產線自製設備製造遭遇困難,主要原因是人手短缺;2月5日,j44  55b底傳動雙動拉抻壓力機研製陷入瓶頸;3月15日,依舊滿是困難,記錄著該如何解決。
    他抬頭望向牆上毛主席的畫像,隨後拿起《毛澤東選集》第三卷,認真學習《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任何工作任務,如果沒有一般的普通的號召,就不能動員廣大群眾行動起來。但如果隻限於一般號召,而領導人員沒有具體地直接地從若幹組織將所號召的工作深入實施,突破一點,取得成績,然後利用這種經驗去指導其他單位,就無法考驗自己提出的一般號召是否正確,也無法充實一般號召的內容,就有使一般號召歸於落空的危險。”
    學習完主席的重要指示,賈飛龍恍然大悟,意識到當前工作必須發動群眾,隻有將主席指示切實落實到群眾身上,才能有效解決眼前的難題。
    可究竟該如何號召、怎樣號召呢?
    他思索著曆史經驗,突然想到,可以通過勞動競賽來實現。
    翻看日記回顧一段時間的工作,是賈飛龍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他覺得隻有這樣才能不斷總結經驗、取得進步。
    看完幾篇日記後,他喝了幾口茶,合上日記本,腦海中不禁浮現出曾經熱火朝天開展勞動競賽的場景。
    為完成工廠下達的任務,車間組織了為期三個月的職工勞動競賽,以工人每周完成工時的多少作為評先標準,誰的工時最多,誰就是第一名,會為第一名披上紅綬帶,並在工作台上放置“先進”流動紅旗。
    馬明慶在這次競賽中工時排名第一,被披上紅綬帶,記錄為競賽第一。
    馬明慶進廠已有四年,工作一直努力認真,每月都超額完成任務,但獲得先進還是頭一次,他心中滿是喜悅。
    每天看著機台上的“先進”流動紅旗,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留下它,因為在他看來,這麵紅旗是證明自己的最好方式。
    他堅信是金子總會發光,從那之後,他每天提前一個半小時到廠,晚上還會晚兩個小時回家。
    馬明慶的付出,賈飛龍都看在眼裏,他決定樹立馬明慶這樣的典型。
    另一邊,公社正在召開會議,主題是研究水庫相關工作。
    1973年春夏之交,程屯水源地順利建成,解決了錦東廠部分生產生活用水問題。
    然而,那年夏季雨水稀少,女兒河的河水到了程屯隻剩下窄窄的一條細流。
    當地老百姓認為是三線廠抽水導致水量減少,程屯山坡的莊稼地也出現了嚴重幹旱。
    老百姓向生產隊反映,生產隊又上報到公社,公社無奈之下找到了錦東廠。
    廠領導並不認同是三線廠抽水導致河水減少,但願意幫助解決幹旱問題。
    經過與公社領導協商,雙方決定共同挖一個水塘來解決農業用水難題。
    程屯大隊在鐵路大橋北500米、靠近女兒河的一塊農田裏選定位置,工廠出車,公社出人,經過一周的努力,挖出了一個30米寬、50米長、3米深的水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水塘挖好後,蓄水量卻不太充足,這些水僅夠解決這一塊農田的灌溉問題。
    西村的用水問題解決了,東村的老百姓卻不樂意了,他們質問為什麽不在東村建水塘,也強烈要求為東村建水塘。
    老百姓的呼聲雖然左右不了領導的決策,但通過這個水塘,領導們看到了增產的希望,也由此產生了新的想法。
    公社領導認為,實現旱澇保收的關鍵在於建設大型水庫,於是起草報告上報到縣革委會,革委會批準了修建水庫的提議。
    秋冬兩季,縣水利局派出小分隊深入山嶺考察。
    經過多次研究,小分隊認為在荒石溝建水庫是可行的。
    荒石溝與石嘴岩相隔三座山,位於火車站南麵。
    火車站坐落在程屯山上,山下有一條溝,溝裏的村落便是公社所在地。
    翻過南麵的山,山下就是荒石溝。
    荒石溝西口緊臨女兒河,河西岸是程屯的一個自然村,農田和村落就分布在這一山坡上。
    這座山被當地人稱作草尖嶺,山上土石參半,除了石頭就是農田,山頂有一條從南到北的公路,這也是三線通往縣城的大路。
    這座山雖不算高聳,但嶺多溝多,在沒有三線建設之前,這裏沒有這條公路,縣裏的長途汽車隻能開到嶺南,程屯、西張村的百姓出行需要翻山越嶺才能坐上長途車。
    荒石溝與石嘴岩之間,走大路路途遙遠,若抄小道,卻僅有六裏多地。
    這條小道近便,從鐵路大橋下穿過,再越過程屯女兒河大橋,沿著山邊與河邊拐上幾個彎便能抵達。
    它是老百姓常年行走踩出來的,高文革和李風順就曾走過。
    荒石溝呈橢圓形,溝裏土壤稀少,石頭居多,溝底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坑。
    大的坑麵積可達幾十平方米,小的則不足一平米;深度也各有不同,淺的不到一米,深的超過兩米。
    關於溝底眾多坑窪的形成,當地流傳著一個與二郎神有關的傳說。
    據說二郎神追趕孫悟空時跑累了,一屁股坐在山頂,山頂的尖頂承受不住他的重量,瞬間被坐平。
    二郎神坐下休息時,腳踩在海邊,金槍紮入海裏,槍杆搭在肩頭,雙手壓在膝蓋上,頭微微下垂,下巴正對著荒石溝。
    當時,他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滾落,砸在石頭上,大顆且落下速度快的汗珠砸出大坑,小顆的則砸出小坑。
    坑裏泉眼眾多,幹旱時節,社員們常常來這裏挑水。
    但由於人多水少,社員之間難免產生矛盾。
    除了那幾十個形如淚坑的地方,溝底其他區域石多土少,且溝裏沒有人居住。
    溝坡和山嶺多由玄武岩和石灰岩構成。
    專家稱,幾萬年前這裏曾是海底,這一山脈下方有一塊完整的水平玄武岩層,所以地層十分穩定。
    此外,還有曆經億萬年,由大海中的砂土、植物、生物擠壓形成的較薄沉積岩。
    專家的這番話讓大家十分欣喜。
    地下穩定,意味著這裏是風水寶地。
    平日裏,荒石溝的坑裏有水,隻有到了雨季,溝裏才會形成時令河。
    這時令河的規模隨雨量大小而變化,雨水小時是潺潺小河,雨水大時則變成滔滔大河,當雨量特別大時,河水會變得狂躁,裹挾著許多山石衝下,使得溝外到女兒河之間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
    高文革和吳權穿梭在荒石溝的嶙峋怪石間,本想著能看到潺潺流水,結果目之所及隻有幹裂的河床和裸露的石頭。
    眼前這番蕭瑟,一下把他們拉回了孫家玉老師的課堂。
    那是個再平常不過的下午,陽光暖烘烘地照進教室。
    孫老師拿起粉筆,轉身在黑板上寫下“幹涸”二字,拍拍手上的粉筆灰,點了幾個同學起來讀。
    大家底氣十足,扯著嗓子念“gan hu” 。
    孫老師連忙擺擺手,“同學們,這個詞念‘gan he’,指河流、池塘沒水,幹巴巴的樣子,大家可別記錯啦。”
    誰能想到,當時學的這個詞,在此時的荒石溝得到了最生動的詮釋。
    喜歡三線情懷請大家收藏:()三線情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