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風向突變,審判者反被審判
字數:4095 加入書籤
紐約,聯邦檢察官辦公室。
魯道夫·朱利安尼檢察長坐在寬大的辦公桌後,麵色凝重地翻閱著今天早上送來的各大報紙。
他的桌上,除了《紐約郵報》那篇爆炸性報道,還攤開著《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這全國性的三大報。
這些主流媒體的財經版和社論版,風向已然大變。
盡管措辭比《紐約郵報》含蓄,但核心觀點驚人地一致:紛紛將矛頭指向日本,痛斥其動用國家資本“扭曲市場”、“奉行保護主義”,甚至有人言辭激烈地鼓吹美國應該對日本這種“不公平競爭”行為“重拳出擊”,以扞衛“自由市場原則”和“美國的經濟安全”。
在華爾街金融資本的推動下,一股強大的“反日”輿論浪潮正在媒體上迅速形成。
朱利安尼的眉頭越皺越緊。
他意識到,這場金融戰已經迅速升級,卷入的力量和涉及的層麵,遠遠超出了一個紐約地方聯邦檢察長能夠掌控甚至敢於阻攔的程度。
近乎大半個華爾街都參與其中,而日本政府的親自下場,更是將矛盾提升到了國家經濟戰略對抗的層麵。
這時,他的首席幕僚薩菲羅敲門走了進來,臉上帶著同樣嚴肅的表情。
“魯迪,輿論風向對我們很不利。”薩菲羅直接點明,“現在民眾和媒體的情緒都被煽動起來了,反日的呼聲很高。我們如果繼續把調查重點放在‘潛在的非法做空’上,恐怕會...引火燒身。”
朱利安尼深吸一口氣,用手指敲了敲桌上那份寫有他之前發布會講話要點的文件——那上麵明確寫著“本次調查將涵蓋兩個方麵:第一,是否存在華爾街機構合謀進行非法做空的行為;第二,是否存在境外資本勢力進行非市場性的、旨在扭曲價格的托市操縱行為!”
他看向薩菲羅,眼神銳利:“薩菲,我們得調整策略了。原計劃不變,但重心必須轉移。”他指了指第二條,“調查方向,全麵轉向索尼和日本財團可能存在的‘非市場性托市操縱行為’。第一條,表麵上維持繼續調查,但不再是重點,做個樣子就好。”
他頓了頓,語氣帶著一絲冷冽:“我之前在發布會上特地提及ink和索尼的官司,並且高調將他列為‘重點關聯人物’。隨時可以被解讀成是一顆煙霧彈。
我的目標,自始至終都是日本和索尼。在現在這種反日民意高漲的形勢下,任何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都知道該站在哪一邊。”
薩菲羅點了點頭,表示完全讚同。
作為象黨內的資深策略師,他深知順應民意的重要性。
朱利安尼隨手又拿起了今天的《紐約時報》,翻到商業版。
一個整版廣告赫然在目,標題格外刺眼:《美國優先!日本還要占我們多少便宜?》——落款是唐納德。
廣告中,唐納德用他標誌性的大嘴巴風格,猛烈抨擊日本的經濟政策,並效仿巴菲特,宣稱自己正在“增持房利美fannie ae)的股票”,認為無論短期市場如何波動,“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基石依然穩固”,現在的美國房地產長期價值被“嚴重低估”。
薩菲羅看著這則廣告,忍不住扶額吐槽道:
“唐納德這愛出風頭、口無遮攔的毛病什麽時候能改改?他想穩定房地產市場信心、引導資本回流美國本土資產的初衷是好的,但非要模仿巴菲特的口氣說這種話...
隻會讓他看起來更像個小醜。而且,他這分明是在變相地幫助華爾街和ink穩定陣腳,給他們提供另一個‘投資美國’的敘事方向。”
朱利安尼聞言,立刻把《紐約郵報》翻了出來,頭版下方,是一篇占據顯著位置的、標題為《裁判?演員?——剖析朱利安尼檢察長的“正義”時機》的深度評論文章。
這篇文章一改《郵報》往日辛辣直白的八卦風格,文筆老練,引經據典,充滿了政治分析的銳利感。
文章開篇便直指核心:
“當奧馬哈的先知沃倫·巴菲特先生基於對宏觀經濟的審慎判斷,向市場發出關於日本‘資產負債表衰退’的警告時,我們紐約市的聯邦檢察長魯道夫·朱利安尼先生在做什麽?
他選擇在同一個時間點,高調宣布對一場複雜的跨國資本博弈進行‘全麵調查’。”
文章犀利地發問:“這是維護市場公正的及時雨,還是一場精心計算、旨在搶占媒體頭條的政治表演?
一個紐約的聯邦檢察官,其管轄權和對複雜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監管專業知識,是否足以淩駕於專業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之上?
當真正的市場權威指巴菲特)在冷靜分析基本麵時,我們的執法者是否正在將法律工具用於塑造個人‘犯罪克星’的公眾形象?”
接著,文章巧妙地將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與林恩的實際行動聯係起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當朱利安尼檢察長忙於繪製他的調查藍圖時,那些被他列為‘重點關聯’的人物在做什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備受爭議的‘國家英雄’ink,正與著名的地產大亨、同為象黨人的唐納德先生聯手,宣布一項對紐約未來的重磅投資——將哥倫布圓環的項目規模翻倍,建設象征信心與未來的‘雙子塔’。
一邊是巴菲特警示全球風險、資本尋求穩健價值的宏觀判斷,一邊是本土企業家真金白銀投資美國基建、創造就業的切實行動。
而我們的檢察長,似乎更沉醉於扮演一個揮舞著調查令、卻可能模糊了權力邊界的‘市場警察’角色。”
文章最後,以一種近乎刻薄的筆觸寫道:“或許,朱利安尼先生真正需要調查的,不是市場‘如何’波動,而是他自己‘為何’如此急切地介入。
是為了紐約的金融穩定,還是為了某個即將到來的市長選舉的提名戰?
當真正的建設者們在夯實紐約的未來時,我們是否需要一位急於證明自己的‘破壞者’?”
這篇報道,以其出乎意料的深度和精準的政治洞察力,讓朱利安尼感到一陣心驚。
它完全跳出了金融糾紛的框架,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他的動機和權限,並巧妙地將林恩和唐納德塑造為“建設者”,與他這個“調查者”形成鮮明對立,在輿論場上對他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朱利安尼放下報紙,苦笑著搖了搖頭,巴菲特這番重量級的表態,無疑在輿論和信心層麵,為林恩和拉裏·芬克構建了一道堅固的防線,甚至是一座堅實的堡壘。
ink的反擊來得如此之快和精準,他之前的搶跑和高調調查,反而讓自己陷入了一定的被動。
“ink...”朱利安尼低聲自語,語氣中帶著一絲不得不承認的欣賞,“確實是個高明的對手。他不僅完美地穩定了瀕臨崩潰的盟友陣營。
更是借巴菲特之力,巧妙地將一場針對索尼的商業狙擊,升華到了對日本經濟未來命運的宏觀判斷之爭。
這樣一來,他不僅占據了道德的製高點,更掌握了邏輯上的主動權。”
薩菲羅接過話頭:“是啊,一份街頭小報到了他手裏,竟能散發出如同《時代》周刊般的政治分量和影響力。”
他們都清楚地意識到,這場金融戰爭的主動權,隨著這篇深度報道的發酵,已經再次悄然易手。
喜歡紐約1990請大家收藏:()紐約1990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