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過冬前物資籌備

字數:4697   加入書籤

A+A-


    “起步價是10元3個小時,超出時間每半小時算2元。”
    “能手機支付嗎?”
    “可以。”
    刷了二維碼付錢後,保安給了一張收據。
    “拿好收據,出去的時候憑據結算。”
    酒店就在市場斜對麵,許延佑抬腳往三層的綜合市場走去。熙熙攘攘的人群是不可能,但還是比較擁擠。
    進入市場前得量體溫,三位市場管理人員守在關卡處。旁邊掛著一個喇叭,循環播放“戴口罩,量體溫”。
    進了市場,他先去副食品店買調料,七七八八塞一堆。
    幸好有老年人的采購法寶,前任車主隨車贈送的小推車。
    “五香粉和孜然粉這些都要。”
    “這是一盒我們家自己配齊的所有味道,一共是15瓶。”
    白胡椒、黑胡椒、辣椒麵、燒烤粉、孜然粉、五香粉……全齊了。
    買唄,吃的不能省。
    龍須麵得來點,大蒜薑也要。
    這還沒完,旁邊的燒烤店裏的東西許延佑很感興趣。竹簽好啊!牙簽還有一次性竹筷,就是沒砧板。
    他把幾包竹簽塞進去火鍋底料旁邊,把一袋金針菇和雞翅放最麵上。
    最後找了半個市場,到了一家修褲腳的攤子。
    “樓上有做衣服的裁縫,也許會有碎布。”
    許延佑把買的東西放到車子後備箱,再量體溫後直奔市場三樓。
    三樓的定製衣服的區域果然有布賣。
    “您這裏有布頭嗎?”
    布攤的老奶奶聞言,從攤子角落扯出一個黑色塑料袋,一打開都是賣剩的布頭。
    因為布頭都比較完整,要價100元。
    “還有更小一點的碎布嗎?”
    老奶奶拿出一個籃球大小的塑料袋。
    “就這些,你要的話給20吧。”
    “大的這袋50,小的10元。”傳統市場講價是對半開始。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80元買大布頭,至於那袋小布頭當添頭送了完事。
    後備箱這次可就滿滿當當。
    隨後,許延佑去市場旁邊的比較偏僻的角落裏,那裏有一個商鋪,專門做棉被加工和銷售。
    本來就是想買一床棉被回去,想不到他看到了一樣寶貝。
    棉花壓縮包!
    “這裏就是100斤了?”
    穿著單衣的老板點點頭:“這是從xj發來的好棉花。我們家幾十年的老招牌,周圍人都知道。”
    “能買嗎?”
    “你買這個幹嘛?”老板不明白,用這棉花壓縮包,自己很難做出來棉被。
    “做玩具,用棉花填充。”
    “買填充玩具的專用棉,便宜又好用。”
    許延佑沒繼續解釋堅持要買。最後他用900元買了一捆100斤的棉花。
    “我去開車,您幫忙運到市場門口,剩下的錢再轉給你。”
    上午10點的時候,許延佑終於開車回家。
    卸貨是指不上小人幫忙,整理東西還是可以的。
    他最後把棉花團扯到客廳裏電飯鍋的飯已經做好了。
    “大家過來看看,這是我們的未來一周工作計劃。需要把棉被和衣服做好。”
    小人們嘰嘰喳喳開始討論該怎麽分工。
    “許先生,”達琳出聲詢問:“我們還需要製作鞋子和襪子。”
    “對,我差點忘了,用大號的棉被針可以做棒針編織。不過,你們稍等,看看,這個能做你們的祭壇嗎?”
    許延佑拿出砧板,小人們也沒想到他會留意這件事。
    “太感謝你了!”長老們也沒想到,畢竟在結界消失以後他們自己也隻是憑習慣在祭壇裏議事。
    “不用謝,我們是互相幫助,沒有你們我也不行。”
    討論完後,長老和村長帶幾位力氣大的人去重建祭壇。而許延佑帶幾位懂得木工的看視頻研究製作幾件彈棉花工具。
    大致上可以用牙簽和短竹簽做骨架。
    鐵錘說:“這繩子要有彈性。”
    “蜘蛛絲應該可以。”
    丹尼點點頭表示讚同,“如果是加入一定的蠶絲可以多做點。”
    “蜘蛛絲和蠶絲絞成一股,應該可以了。”
    丹尼他們開始試做第一件彈棉花工具。許延佑則起身打開洗衣機取洗好的布頭。
    “哇!脫水以後差不多都幹了。”斯佩蘭紮發出驚呼。
    而負責晾曬布料的幾位年輕的姑娘已經開始曬布頭了。
    “脫水以後我們能一個人舉起一塊很大的布料,一點也不吃力。”
    姑娘們嘻嘻哈哈,看著花色漂亮,顏色豐富的布料她們心裏非常高興。連孩子們也被喊去幫忙,布實在太多了。
    幾位老經驗的嬸嬸此時表情嚴肅,她們現在要學習新技術。
    學做千層底布鞋和織毛衣。
    看著視頻裏的講解,她們用手頭上的布試著開始,一邊做一邊討論。
    許延佑坐在一邊利用工具,在厚紙上畫大中小三個碼數的鞋麵形狀。用厚紙板裁剪好,方便大嬸們跟著剪。
    漿糊也不想自己做,小賣部裏有形成。每年賣春聯的時候都有存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漿糊都幹巴了。”打開老板從倉庫角落摳出來的漿糊,裏麵都幹癟了。
    手指一捅還有點彈性,比老臘肉軟和點。
    “沒辦法,這過年的時候剩下的,誰家平時要用漿糊啊。”
    “能便宜點嗎?”
    “3塊錢5瓶,全部拿走。”
    “我用不上那麽多,再說了這漿糊也不知道能不能用。”
    “混點熱水進去,還是可以的。”老板把熱水壺裏的水倒了點,直接拿樹枝一攪,“你看看,這樣就可以了。”
    “拿行,都要了。”
    剪好的布一張張貼齊整後縫鞋麵,縫完鞋麵再用強力膠粘膠皮。
    那是許延佑之前整理家裏雜物的時候,發現的東西,一截自行車的舊內胎,可惜板結了。
    他擔心自行車被紮漏氣以後不方便就買了幾根替換。
    “這個是好的,不過不是急著用嗎?後天我再找修車鋪要點自行車廢內胎。”
    “倒是可以用來做鞋底,還能防點水。總好過削木頭做底防水。”
    做木屐是小人們的傳統手藝,現在有了新的方法,自然是選更省時省事的辦法。
    晚上,經過初步普及,大部分成年的小人都看得懂鍾表時間了。
    “孩子們,該睡覺了!”鐵錘喊道,手裏拿著一把簡易的t型螺絲刀,敲響了掛著的自行車鈴鐺蓋。
    輪到他值班看孩子,大人們幾乎每一位都忙著幹活。
    喜歡我家後院有一個小人國請大家收藏:()我家後院有一個小人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