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冬病夏治

字數:2456   加入書籤

A+A-


    霧靈鎮的深冬,西北風卷著雪花撲在醫館窗紙上,發出沙沙的響。林秋坐在灶台前,攪動著鍋裏的「冬病夏治膏」——炒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磨成的藥粉,混著酸角汁和蜂蜜,在熱氣中散發出辛辣的藥香。阿楠蹲在一旁往爐膛裏添柴,火光映得他鼻尖通紅:「師父,這膏藥聞著比去年更衝了。」
    「今年多加了兩錢酸角汁,」林秋用竹片挑起膏藥,見其「老嫩得宜」,方才點頭,「酸角酸收,能讓藥性更持久,貼在穴位上不易走散。」話音未落,醫館銅鈴驟響,鎮北的趙大爺裹著羊皮襖進門,咳嗽聲震得房梁上的積雪直往下掉。
    「林大夫,我這老慢支又犯了……」趙大爺掀開棉帽,露出鬢角的霜白,「一到冬天就喘不上氣,夜裏根本躺不平。」林秋扶他坐下,先看舌苔:舌質淡紫,舌苔白膩,再切脈,尺脈沉細,關脈弦滑——典型的「肺腎兩虛,痰飲內伏」。
    「您這是老毛病了,得用「冬病夏治」的法子。」林秋取出「穴位貼敷圖」,在趙大爺的肺俞、定喘、脾俞等穴位上畫了紅點,「夏天三伏天貼膏藥,冬天能少遭罪。不過現在先喝「小青龍湯」加減,解表化飲。」他一邊抓藥一邊交代:「裏麵加了酸角仁炒白術,酸角仁斂肺止咳,白術健脾祛濕,您喝了就知道。」
    阿楠煎藥時,林秋拿出自製的「止咳香囊」送給趙大爺:「裏麵有酸角葉、陳皮、薄荷、丁香,您掛在床頭,夜裏能睡得安穩些。」趙大爺接過香囊,聞著裏麵的酸角清香,眼眶突然紅了:「林大夫,您比我親兒子還貼心……」
    冬至那天,醫館來了位推著獨輪車的外鄉人,車上躺著個麵色青紫的孩童。「大夫救救他!」男人撲通跪下,「孩子生下來就喘,找了多少大夫都沒用……」林秋掀開棉被,見孩子嘴唇發紺,鼻翼煽動,喉間痰鳴如拽鋸,正是「哮喘急性發作」。
    「快!先灸天突穴!」林秋取出艾灸盒,在艾絨裏摻了酸角仁粉——酸角仁收斂肺氣,能防止艾灸的溫熱之性傷陰。艾條點燃後,酸角的酸甜味混著艾香彌漫開來,孩子的喘息竟漸漸平緩。「再服「射幹麻黃湯」,」林秋迅速開方,「射幹、麻黃宣肺平喘,細辛、五味子溫化寒痰,加酸角肉三錢,酸甘化陰,防止耗傷津液。」
    三劑藥後,孩子的紫紺退了,能喝下半碗粥了。男人哭著說:「大夫,您這藥裏是不是有神仙?我在城裏花大錢買的西藥,都沒這麽靈!」林秋搖頭:「不是藥裏有神仙,是你家孩子命不該絕。記住,以後入伏第一天來貼膏藥,連續貼三年,這病能去根。」
    轉眼間到了盛夏,三伏天的太陽像火盆似的扣在頭頂。林秋早早在醫館後院支起桌子,擺好「冬病夏治膏」和酒精棉球。阿楠負責給患者擦穴位,林秋親自貼膏藥,每貼一張,都要對著穴位圖反複確認:「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千萬別貼偏了。」
    「林大夫,這膏藥咋有點酸甜味?」王大娘趴在桌子上,感受著穴位上的溫熱感,「跟我醃的酸角蜜餞一個味兒!」林秋笑著解釋:「裏麵加了酸角汁當藥引,酸能收斂,還能把藥性「拽」進穴位裏。您聞著香,說明膏藥「醒」了,藥效正往身體裏走呢。」
    貼完膏藥的百姓們三三兩兩坐在樹蔭下休息,阿楠給每人遞上一碗酸角湯:「喝吧,解解暑!這湯裏加了炒酸角仁,能防貼完膏藥後上火。」有人摸著貼膏藥的地方直感慨:「怪了,貼上去涼絲絲的,現在又有點發燙,跟有小太陽照著似的。」
    連續三年,每到三伏天,霧靈鎮的百姓們便揣著酸角湯,準時來醫館貼膏藥。趙大爺的老慢支果然逐年好轉,第三年冬天,他甚至能扛著鋤頭去地裏翻土了。那個曾經喘得說不出話的孩子,如今已能在鎮子裏追著蝴蝶跑,兜裏還總裝著林秋送的酸角止咳糖。
    某年初伏,一位城裏的中醫大夫慕名而來,站在旁邊觀察林秋貼膏藥的手法。「先生用酸角汁調膏,可是受《千金方》啟發?」他指著膏藥問。林秋點頭:「孫思邈言『膏方以酸收為要』,酸角汁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引藥入肺經,比單純用蜂蜜更貼切。」
    城裏大夫連連稱是,掏出筆記本記錄:「我等總以為冬病夏治非薑、桂、附不用,卻忘了酸甘化陰之法。先生這一貼膏藥,暗含「燥者潤之,虛者補之」的智慧,佩服!」
    末伏那天,林秋在《冬病夏治醫案》中寫道:「酸角一味,貫穿四季——春用其葉清熱,夏用其肉解暑,秋用其仁健脾,冬用其汁調膏。醫道之妙,在於因時製宜,就像農夫種地,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缺一不可。」
    醫館後院的酸角樹又長高了些,枝葉在微風中沙沙作響,像是在給伏案寫醫案的林秋伴奏。阿楠端來新曬的酸角仁粉,陽光穿過紙窗,在藥櫃上投下斑駁光影,與牆上的「大醫精誠」匾額相映成趣。
    遠處,孩子們的笑聲傳來,他們正圍著酸角樹撿落下的酸角——那是林秋特意留下的,給孩子們當「天然潤喉糖」。在這個充滿藥香與酸角甜香的小鎮,中醫不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而是融入四季、照拂生命的煙火日常,是刻在酸角核裏的醫者仁心。
    喜歡青春靚麗2020:5:28請大家收藏:()青春靚麗2020:5:28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