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世界賽終)
字數:2839 加入書籤
至於出戰的人選,大家心裏又有些嘀咕,華夏賽區實力和戰績最佳的樓宇已經在之前的s戰中失敗過了,其他人的實力和資曆都差樓宇一些。
有些人主張讓實力和樓宇相差無幾的另一隻鴨子出戰,有人推薦沈靜冉和最近表現亮眼的燕飛雲上出戰。樓宇獨自坐在一旁沉默不語。爭執一直在持續,直到裁判催促華夏賽區登場,眾人還在猶豫,樓宇在此刻站了起來。
還是我來吧,如果對手還是那家夥,我有把握。樓宇平靜地說著。
沈靜冉有些擔心地問:你的狀態真的可以嗎?如果你輸了代價可是很大的。
樓宇說:我的狀態沒問題,至於代價嘛,比賽如果還沒打就做好了輸的準備,那麽接下來的登場就毫無意義了。我自然知道失敗的代價,不過我也希望你們能把華夏賽區最後的希望交到我手裏。
作為樓宇長期以來的對手,另一隻鴨子才是最明白樓宇實力的人,但是此刻另一隻鴨子也不由得為樓宇擔心。另一隻鴨子淡淡的說:這可是決賽的最後一把。
樓宇低頭說到:正是因為是決賽,無論誰上場都會承受巨大的壓力,我已經輸了一把了,內心已經受過煎熬和拷打,我已經在低穀了,剩下的隻有向上衝刺。
樓宇的話讓眾人沉默,裁判又來催促上場。景澈率先發聲:那就請大神把我們帶上世界之巔吧。其他人也紛紛同意樓宇出戰最後一場加時賽。
當華夏賽區和白頭鷹賽區的所有觀眾發現加時賽是樓宇和達裏爾詹克的再次對決時,評論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華夏賽區大部分人開始質疑10人團隊的選人,竟然讓先輸一場的樓宇再度出戰。更有人抨擊樓宇隻是吃了開局在白色要塞上戰鬥過的紅利,自身實力並不是頂尖。隻有李俊和薛虎等人緊握著拳,堅持支持樓宇。
白頭鷹賽區這邊則是已經開始提前慶祝勝利,因為他們都覺得達裏爾詹克可以再次擊敗樓宇,奪得世界賽的冠軍。
樓宇和達裏爾詹克一同出現在戰場上,二人出人意料的同樣選用了馬格納克辰砂。達裏爾詹克一聲輕笑:想用這台機體證明自己嘛?還真是勇氣可嘉啊。
戰鬥開始,達裏爾詹克抬手打出幾發光束,樓宇直接啟動,高速狀態下一個閃電走位,躲過了光束攻擊。樓宇的反應讓達裏爾詹克察覺到一絲不妙。華夏賽區觀戰的眾人似乎也意識到了什麽,全體起立觀賽。
看著越來越近的樓宇,達裏爾詹克直接拔出了武士刀,等樓宇貼近之後直接揮手下劈。樓宇直接按住刀鞘來了一擊拔刀斬,拔刀斬的速度和力度都大於達裏爾詹克的普通下劈,這一擊拔刀斬直接將達裏爾詹克擊退。
達裏爾詹克連續後退幾步,突然來了一擊橫斬,樓宇直接低頭避過,然後用左臂上的戰鬥爪抓向達裏爾詹克的腹部,達裏爾急忙側身旋轉,又在地上滾了幾圈才躲開樓宇的攻擊範圍。
簡單的幾招就讓達裏爾詹克意識到不妙,對手的實力好像變強了不少,不過達裏爾詹克把這種情況歸結為樓宇第一戰失利之後的精心設計,並不認為是樓宇的實力強大。華夏賽區觀戰的眾人卻是發現現在的樓宇仿佛又回到了之前。
達裏爾詹克調整了一下,直接衝向了樓宇,武士刀橫斬而出,樓宇豎刀一封,矮身用掃堂腿掃向達裏爾詹克的雙腿,達裏爾詹克躍起躲避,同時借著躍起後下降的勢能,將武士刀下壓。
樓宇翻滾躲避,然後立刻揮刀抵禦達裏爾詹克的攻擊。達裏爾連續劈砍搶攻,樓宇突然出手鉗住達裏爾持刀的手腕。達裏爾吃了一驚,直接揮刀斬向樓宇的頭部,樓宇直接用戰鬥爪結下了這一刀,武士刀深深的嵌入戰鬥爪裏。
隨後達裏爾就被樓宇斬斷了一條腿,達裏爾大力抽刀,將樓宇的戰鬥爪斬斷。達裏爾也被樓宇一腳踹翻。
達裏爾趁機催動推進器拉開距離,雖然失去了一條腿,但是在推進器的穩定下,達裏爾依舊擁有一定戰力。
樓宇繼續咬著達裏爾不放,達裏爾似乎找到了感覺,樓宇一刀劈出,達裏爾單腿在空中撲騰了兩下,樓宇這一刀仿佛是劈在了棉花上。達裏爾還趁機反擊,一時間樓宇也拿達裏爾沒辦法。
猶豫了一會兒的樓宇直接將武士刀用刺擊的方式衝向達裏爾,達裏爾扭身要躲,樓宇立刻變刺為斬,達裏爾豎刀格擋,樓宇再變斬為刺,直接刺中了達裏爾的肩膀,隨著樓宇的狠狠一拉,達裏爾的肩甲直接脫落。
重心的變化讓達裏爾撲倒在地,樓宇衝上前想補刀,卻被達裏爾反手的一刀斬中樓宇持刀的手臂。樓宇急中生智將刀換手,直接終結了達裏爾。
輸掉比賽的達裏爾整個人都是呆滯的,他沒想到白頭鷹賽區的奪冠之路會斷送在自己手上,這樣的結果,無論是他還是白頭鷹賽區的玩家都是無法接受的。
另一邊則是陷入狂歡,華夏賽區的參賽選手全部衝上舞台將樓宇圍在中間慶祝,但是當樓宇摘下頭盔的那一刻大家都愣住了,頭盔下的樓宇專注且冷漠,和前幾天的樓宇完全不一樣,就連沈靜冉和樓宇對視過後,都覺得樓宇的眼神陌生。直到樓宇開口說話,樓宇的眼神和氣場才逐步退卻,眾人才繼續開始慶祝。
自打沈靜冉和樓宇確認關係之後,樓宇的專注力和反應力直線下滑,這樣的樓宇在溝通方麵更好,但是在單打方麵已經不是那個獨自牽製對方一個小隊的樓宇了。於是樓宇在開賽前,強製自己不去想那些情情愛愛,將自己的專注力重新找回,這才將自己的個人能力拉回到以前的狀態。
喜歡高達世紀請大家收藏:()高達世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