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說動劉璋
字數:3177 加入書籤
張鬆說起幾年前趙韙那場叛亂,以證明益州並不安定,引起了劉璋的警惕。
王累起身行禮:“張別駕之言,並非無理,但據我所知,劉備兵力不足一萬,他就算能派軍隊進入益州,又能派多少?三五千嗎?這點兵力來了又有何用?州牧想必也不缺幾千兵力還抵禦外敵。”
“可是,蜀地道路險阻,外地人入蜀,除了從漢中走蜀道之外,便是從荊州走水道,故敵軍攻蜀,萬分困難,但州牧主動引劉備入蜀,若禍起蕭牆,劉備就能從內部瓦解我益州,卻是易如反掌,州牧與張魯對峙數年,阻張魯於廣漢之外,趙韙卻能輕易兵臨成都,便是此理。”
“總之,蜀道之難,乃是天險,州牧守益州,可扼守要道,緊守關隘,以阻外敵,輕而易舉,可若引敵進入蜀地,蜀地就失去了屏障,易攻難守呀,請州牧三思呀。”
王累對軍事了解不多,但他知道,整個蜀地被大山包圍,這就是天然屏障。要想守住蜀地,隻需要守住幾座關隘就行了,敵軍再強大,也無所畏懼。引外人進入蜀地,這外人稍稍不安分,那就完了。所以,他堅決反對引外人進入蜀地,不隻是針對劉備。
成都令董和站了出來:“今為抵抗陳炎,州牧已決定加入反陳炎聯盟,自然要與劉備、劉表、孫權一起,對抗陳炎,隻是……引外援入蜀,對保蜀地安全,也不是不可。州牧可向朝廷求援,讓朝廷派一大將率軍前來,又何必非得引劉備的軍隊呢?”
董和是荊州人,早年就隨家人入蜀,他對荊州也有一定的感情,並不介意引荊州人入蜀。
張鬆板起了臉:“今在襄陽掌兵權的,唯有劉備和劉表,耿紀手裏還有些一兩千兵力,但起不了什麽作用,若引朝廷軍隊入蜀,亦隻有劉備或劉表,劉表此人野心勃勃,素來乃我益州大敵,唯有劉備,與州牧素無瓜葛,又無利害關係,隻為挽救漢室江山,才會願意入蜀助州牧。”
“且剛才王從事所言,劉備不足一萬兵力,此乃虛言,劉備與劉表執掌朝廷,盡心盡力,美名已傳遍荊州,州郡名士紛紛投靠,這半年來,其手裏兵力迅速增加……用不了多久,就能有一兩萬兵力,甚至更多,劉表病入膏肓,時常臥床不起,劉備接掌大權,日後可能獨掌朝廷,州牧引其軍入蜀,亦正是時候,否則日後隻能獨抗陳炎了。”
王累並不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我軍加入反陳炎聯盟,與劉備、孫權等,共抗陳炎,隻需在各個戰場上抵抗陳炎即可,引劉備入蜀,實非良策。”
“王從事,陳炎可不會像你這麽想,若不引劉備入蜀,增加防禦,陳炎多半會選擇不攻荊州和揚州,隻攻益州,拿下益州後,陳炎在長江上遊,再攻荊州就勢如破竹,荊州和益州路程遙遠,又是逆流,待陳炎攻打益州時,州牧再向劉備求援,為時已晚,劉備就算是想救,也是無能為力。”
王累聽了,頓時無言以對。張鬆這話說得有些道理,陳炎大軍南下,不一定會同時攻打三州,也有可能隻攻其一點。萬一陳炎不打荊州和揚州,隻打益州呢?
張鬆這話把劉璋給嚇住了,劉璋頓時瞠目結舌。
“子喬言之有理,提醒了我,若陳炎隻攻益州,或先攻益州,我該如何應對?”劉璋稍稍考慮,便傾向於引劉備入蜀了:“看來,唯有先引劉備入蜀,增強益州的防守才是。”
“州牧……”王累還想說著什麽。
“好了,這事就這麽定了。子喬,你先休息一段時間,再替我去一趟襄陽,促成此事。”
張鬆大喜:“州牧此舉大善。”
法正一言不發,散會後,他立即去找仍躲藏在成都的趙戩:“叔茂公,大事不妙了。”
“何事?”
“前幾日,張鬆建言,讓益州牧引劉備的軍隊入蜀。”
“張鬆不就是和你交情很好的那個?”
“正是,我本有意勸他歸降驃騎將軍,但看他執意引劉備入蜀,一時謹慎,想不到他動作這麽快,今日竟說服了益州牧。”
陳炎已經稱齊公,隻是益州距離青州太遠,消息還沒傳到這邊來。
趙戩想了想,微微一笑:“無妨,驃騎將軍大軍南下,勢在必行,但這一仗具體怎麽打,你我都不知道,劉備入蜀,未必會有用。”
法正聽了趙戩的話,心中稍安。荊州也好,益州也好,反正都是敵軍,兵力還是那些兵力,敵軍不過把兵力從東麵轉移到西麵而已。
“不過,有一事或許對我軍有幫助,叔茂公可暗中去準備。”
“哦,不知是何事?”
“五年前,巴郡趙韙叛亂,曾一度攻打成都,還是以先州牧從關中、荊州收攏的流民組建的東州兵為主,一場奮戰,才擊退趙韙,後趙韙被部下龐樂和李異所殺,龐樂和李異雖降了益州牧,卻也是形勢所迫,並非忠心。若叔茂公有辦法勸降他們,對日後奪益州大有幫助。”
“哦,如此說來,這兩人倒是可以爭取一番。”
“正是,還有一人,名叫龐羲,此人與趙韙有交情,當年益州牧就曾對他有疑心,至今亦是疑心不減。張鬆此人,雖有些謀略,但不識時務,今日他當著益州牧及諸臣之麵,竟說此三人有異心。”
此時,法正心裏有些看低張鬆。張鬆以趙韙叛亂為例子,來證明益州防禦比較弱,需要引入外援。他卻不知道,趙韙之亂隻過去四五年時間,巴郡一帶有很多人都是趙韙的舊部,這些人對劉璋一直都沒交心。
“三人雖駐軍在外,不在成都,卻都有相識之人在成都,時間長了,三人必會知今日張鬆背後唆使益州牧防範他們之事,心中自然就有所不滿,叔茂公去見了三人,亦可以將今日之事告之,此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哈哈哈哈,孝直之言有理,此事宜早不宜晚,明日我就動身,去一趟巴郡。”
這事就這麽定了。
法正心中感慨,自知道,自己已經和張鬆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兩人數年的交情,也可能因此而煙消雲散,終是分道揚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