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上智部通簡卷三

字數:3153   加入書籤

A+A-


    《智囊全集》上智部通簡卷三包含眾多故事,以下為你詳細介紹部分故事:
    諸葛亮不設漢吏
    背景:諸葛孔明平定南中之後,有人建議設立漢人官吏來治理蠻人。
    經過:有人進諫認為應乘蠻夷歸降設漢官治理,使其歸順並接受教化。孔明則分析設立漢官存在諸多困難,如留兵則缺糧,無兵則易生禍患,且蠻夷難以信任漢官。
    結果:孔明最終不設漢官,不留軍隊、不運糧食,綱紀法規大略製定,夷漢相安,直到諸葛亮去世,夷人都沒有反叛。
    解析:體現了諸葛亮做事從實際出發,追求妥當,以夷漢相安為目標,免去了可能的戰爭和麻煩。
    高拱論平叛之略
    背景:明穆宗隆慶年間,貴州土官安國亨、安智互相起兵仇殺,當地巡撫以叛逆罪名奏報朝廷,朝廷出兵征伐無果,局勢將亂。
    經過:新巡撫阮文中上任前拜見高拱,高拱指出安國亨是被奸臣挑撥,巡撫偏向安智導致安國亨疑慮恐懼不服拘捕,不應以叛逆論處。阮文中到貴州後密訪,情況果然如高拱所說,於是列出五事處理,但安國亨因疑畏擁兵不赴勘並上疏辨冤,阮文中受浮議影響又上疏請剿。高拱授意兵部讓吏科給事賈三近前往勘察。
    結果:安國亨聽說科官來勘,願意出群奸赴省聽審,五事皆如命,願罰銀自贖。安智起初不從,阮文中懲治其用事撥置之人後才伏,最終安智也革去管事,隨母安插。
    解析:高拱能看清事情本質,不盲目主張征伐,以公正客觀的態度分析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體現了通達事理、化繁為簡的智慧。
    宋太宗托醉
    背景:孔守正陪太宗宴飲時與王榮爭功失儀,侍臣請治罪。
    經過:宋太宗沒有答應侍臣治罪的請求,次日二人請罪時,太宗稱自己也大醉不記得此事。
    結果:既保全了朝廷體統,又讓二人有所警醒,以寬容的方式化解了尷尬局麵。
    解析:宋太宗以假裝醉酒的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免了因處理大臣失儀之事而可能引發的矛盾和不良影響,顯示出其馭下的智慧和寬容大度。
    郭子儀坦誠化魚朝恩
    背景:郭子儀與魚朝恩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或潛在的對立關係。
    經過:魚朝恩曾派人挖掘郭子儀父親的墳墓,郭子儀從涇陽回來後,皇帝將此事告訴他,他卻流淚說自己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兵挖掘別人的墳墓,如今父親的墳墓被挖,這是上天的懲罰,不是有人和他作對。後來魚朝恩邀請郭子儀參觀章敬寺,有人勸郭子儀帶甲兵前往以防不測,郭子儀隻帶了幾個家僮前往。魚朝恩問他為什麽隨從這麽少,郭子儀把聽到的話告訴了他,魚朝恩感動得哭了,從此對郭子儀不再有惡意。
    結果:郭子儀以坦誠的態度化解了魚朝恩的敵意,兩人之間的關係得到緩和。
    解析:郭子儀深知以怨報怨隻會使矛盾加劇,以坦誠和大度對待魚朝恩的惡意,反而讓對方心生愧疚,從而化幹戈為玉帛,展現了他的高情商和處世智慧。
    《智囊全集》上智部通簡卷三的底層邏輯可從多個維度深入剖析,具體如下:
    洞察本質
    精準剖析動機與形勢:卷中人物能深入挖掘他人行為背後的動機。如裴晉公麵對印信丟失,能想到是小官為寫契券而盜印。在複雜的局勢中,他們也能準確判斷形勢,像高拱在安國亨事件中,不受表麵的“叛亂”現象幹擾,認清是奸臣挑撥和巡撫處置不當導致的矛盾。
    把握關鍵矛盾與需求:他們善於抓住問題的關鍵矛盾。諸葛亮平定南中時,明白夷漢之間的信任缺失和資源供給困難是主要問題。同時,也能精準把握各方需求,曹參深知漢初百姓渴望安定、休養生息,所以選擇無為而治,不輕易更改蕭何定下的法規。
    順應規律
    遵循社會發展規律:這些故事中的智者尊重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曹參的無為而治符合漢初社會經濟需要恢複的規律,不折騰、不擾民,讓社會自然發展。在處理民族問題上,諸葛亮不設漢吏也是考慮到當時南中地區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民族特點,避免強行推行漢法引發衝突。
    因循人性規律:他們深知人性的特點和弱點,並加以利用。裴晉公料定盜印小官會在風聲不緊時歸還印信,是基於對人性中趨利避害、心存僥幸的認識。宋太宗假裝醉酒不追究孔守正等人失儀,也是考慮到給大臣留麵子,順應了人都有犯錯和希望被寬容的心理。
    權衡利弊
    全麵考量得失:在決策時,他們會綜合考慮各種行為的得失。郭子儀麵對魚朝恩的邀請,帶甲兵前往可能會激化矛盾,不帶又可能有危險,最終他選擇隻帶家僮,是在權衡了維護關係、自身安全等多方麵因素後的結果。李及守秦州,選擇謹守曹瑋的規模,是權衡了改變與不變對當地穩定和發展的利弊。
    著眼長遠利益:他們不局限於眼前利益,而是著眼長遠。諸葛亮平定南中不設漢吏,雖然短期內可能看似沒有加強對南中的直接控製,但從長遠看,避免了民族衝突,有利於西南地區的長治久安。高拱處理安國亨事件,反對輕易征伐,也是考慮到戰爭對當地社會經濟的破壞以及可能引發的長期不穩定。
    以簡馭繁
    抓重點定策略:麵對複雜問題,他們能抓住重點,製定簡潔有效的策略。諸葛亮平定南中,抓住夷漢相安的重點,通過製定綱紀法規,讓夷人自治,實現了穩定。李及守秦州,以穩定為重點,不搞新花樣,隻專注於維持秩序,斬殺違法禁軍樹立威信,就穩定了局麵。
    化繁為簡求實效:他們善於將複雜問題簡單化處理。宋太宗處理孔守正等人失儀事件,沒有大動幹戈,而是以假裝醉酒的簡單方式輕鬆化解。裴晉公處理印信丟失,沒有興師動眾追查,而是不動聲色等待印信歸還,以靜製動,化複雜為簡單,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喜歡借古鑒今請大家收藏:()借古鑒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