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品目篇一)
字數:3327 加入書籤
《長短經·品目篇》是一部探討人才品鑒與管理的經典著作,以下為你詳細介紹:
人物等級分類
孔子五等分類:孔子將人分為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和聖人。庸人心中無定則,隨波逐流,不知善惡;士人有明確的誌向和操守,雖不能盡善盡美,但能堅守原則;君子言行符合道德規範,有仁愛之心,能推己及人;賢人具備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能輔佐君主治理國家;聖人則是道德和智慧達到極致,與天地合德,能化育萬物。
另一分類:還提到“人有三傑四等”,即英、俊、豪、傑。“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識足以鑒古,才足以冠世,此則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義,仁足以得眾,明足以照下,此則人之俊也;身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操足以厲貪鄙,信足以懷殊俗,此則人之豪也;守節而無撓,處義而不怒,見嫌不苟免,見利不苟得,此則人之傑也。”分別從品德、才能、智慧、行為等方麵對不同等級的人才進行了界定。
品鑒人物的方法
九征觀人法:通過觀察人的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九個方麵來判斷其性格和才能。如“平陂之質在於神”,神平則質平,神邪則質邪;“明暗之實在於精”,精充沛則聰明,精萎靡則愚鈍。
六戚四隱法:“六戚”指父、母、兄、弟、妻、子,“四隱”指交友、故舊、邑裏、門郭。通過了解一個人在家庭和社會關係中的表現,以及他所交往的朋友、熟悉的故舊、鄰裏鄉親、門客等對他的評價,來全麵認識這個人。
品鑒人物的意義
對個人:有助於自我認知,明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提升和修養。同時,也能幫助個人在選擇職業、交友等方麵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對社會和國家:對於統治者和管理者來說,準確品鑒人物是選拔人才、任用官員的關鍵。能使賢能之士得到重用,不肖之徒被淘汰,從而保證國家機構的高效運行,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長短經·品目篇》係統地闡述了人物品鑒的標準、方法和意義,為古人識別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對當今的人才管理和個人發展仍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長短經·品目篇》中的典故蘊含著豐富的智慧,以下是詳細介紹:
孔子識人典故
原文: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解析:澹台滅明,字子羽,他相貌醜陋,孔子起初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有大成就。但子羽後來在江南講學,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頌他的名字。而宰予能言善辯,孔子曾對他寄予厚望,然而宰予後來在齊國參與叛亂,讓孔子大失所望。這兩個例子說明,不能僅憑外貌或言辭來評判一個人的才能和品德,要通過長期觀察和實際行為來全麵認識。
周公、孔子論人典故
原文:周公攝王位,身貴而愈恭;舜居深山,曆乎岩麓,而誌不變。
解析:周公旦在成王年幼時攝政,掌握著最高權力,但他卻更加恭敬謹慎。他禮賢下士,常常“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唯恐怠慢了人才。舜在未被堯發現之前,生活在深山之中,經曆艱難困苦,但他的誌向始終不變,堅持以孝悌為本,品德高尚。這體現了真正的君子無論身處何種地位和環境,都能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和人生誌向。
堯、舜用人典故
原文:堯以俊德,以遜於位,不以位為樂也。
解析:堯是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他品德高尚,功績卓著。當他年老時,沒有將天子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而是通過考察和推舉,將王位禪讓給了舜。堯認為,治理天下需要有賢能的人來擔當,而不是把權力當作自己家族的私有財產。他不以擁有天子之位為樂,而是以天下百姓的福祉為念,這種任人唯賢、公而忘私的精神成為後世傳頌的佳話,也為中國古代的政治文明樹立了崇高的典範。
晏子識人典故
原文:晏子一狐裘三十年,妻不衣帛,馬不食粟,人皆以為吝,晏子不以為隘。
解析:晏子是春秋時期齊國的著名政治家。他一件狐皮大衣穿了三十年,生活十分節儉,妻子不穿絲綢衣服,馬也不吃糧食。別人都認為他吝嗇,但晏子卻認為,節儉是一種美德,他這樣做是為了以身作則,倡導廉潔奉公的社會風氣。這表明晏子不追求物質享受,注重自身品德修養和社會影響,不能從表麵的節儉行為就簡單地認為他是吝嗇之人,而要理解其背後的高尚動機和價值觀。
這些典故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人才品鑒的複雜性和重要性,為人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
《長短經·品目篇》的底層邏輯主要體現在通過多維度、係統性的方法來識別人才,以服務於社會治理和個人發展,具體如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以道德和才能為核心標準
從孔子的五等分類到“人有三傑四等”的劃分,都將道德品質和才能作為衡量人物等級的關鍵要素。如聖人是道德和智慧的極致,英、俊、豪、傑分別在德、法、身、守節等方麵有突出表現,強調人才應具備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卓越的才能,二者缺一不可。
全麵客觀的品鑒方法
運用九征觀人法和六戚四隱法等,從多個角度觀察和了解一個人。九征觀人法通過對人的神、精、筋等九個方麵的觀察,來判斷其內在品質和性格特點,認為人的外在表現是內在本質的反映。六戚四隱法則強調從一個人的家庭關係、社會交往等方麵全麵了解其為人,避免單一維度評價的片麵性,體現了全麵、客觀識人的思想。
服務於社會治理和個人發展
對於統治者和管理者來說,準確品鑒人物是為了選拔合適的人才來治理國家,使賢能之士得以任用,從而實現國家的穩定和繁榮。對於個人而言,了解這些品鑒方法有助於自我認知,明確自身定位,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同時也能在人際交往中更好地識別人才,選擇良師益友,促進個人成長。
《長短經·品目篇》的底層邏輯圍繞著如何準確識別人才展開,通過明確標準和方法,以達到人才合理任用和個人自我提升的目的,對古代社會的人才管理和個人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喜歡借古鑒今請大家收藏:()借古鑒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