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知人篇一)

字數:3299   加入書籤

A+A-


    《長短經·知人篇》主要探討了知人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等內容。
    知人的重要性
    《長短經》開篇就提出“知人者,王道也”,意思是知道如何使用人才,是做君王的道理。可見其將知人視為治理國家、成就王道的關鍵所在。因為隻有了解人才的特點、能力和品德,才能合理任用他們,讓他們各展其長,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
    知人的難度
    《長短經》中提到“知人未易,人未易知”,並引用孔子的話“凡人心險於山川,難知於天”來說明知人的困難。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比天氣還要難以測量,人外表淳樸,內心卻深藏不露,有的看似忠厚卻驕傲自滿,有的看似有長者之風卻是小人等,這說明人具有複雜性和多麵性,僅憑外在表現很難準確了解一個人的真實內心和本質特點。
    知人的方法
    雖然知人困難,但《長短經》也蘊含著一些知人的方法。比如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言語談吐、待人接物等方麵來了解他。書中還提到了一些不可深交的人,如“損人”,即盛氣淩人、習慣以驕橫態度壓人,說話總想占上風,千方百計掩蓋自己不足和無能的人;“無質人”,即總是一副討好別人的神情,說話阿諛奉承,粉飾自己言行的人等。通過對這些負麵類型人的描述,從反麵提供了判斷人的標準,幫助人們在知人時避免與這類人交往或任用他們,以免帶來不良後果。
    《長短經·知人篇》對現代人際交往有以下啟示:
    謹慎擇友:《長短經》中提到不可深交的“損人”“無質人”等五種人,提醒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仔細觀察他人的行為和品德,避免與盛氣淩人、阿諛奉承、意誌薄弱、愚鈍頑固、心術不正的人交往過密,以免給自己帶來不良影響和傷害。
    全麵客觀識人:《長短經》強調人心難測,不能僅憑外表或一時的表現來判斷一個人。在現代人際交往中,我們也應避免以貌取人或被第一印象所左右,要通過多方麵、長時間的觀察來了解他人,包括觀察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反應、對待不同人的態度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等,以更準確地把握其性格特點和內在品質。
    注重品德修養:《長短經》雖未明確強調,但從對各類人的描述中可看出,品德是衡量一個人的重要標準。在現代社會,良好的品德如誠實、善良、寬容、有責任感等,依然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我們自己要注重培養這些品德,同時也更願意與具有這些品德的人交往,這樣的人值得信賴,能與我們建立起深厚、穩固的友誼。
    發揮他人長處:《資治通鑒》中提到《長短經》蘊含揚長避短的用人原則。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和長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和擅長的領域,學會欣賞和利用這些長處,不僅能讓對方感受到被認可和尊重,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還能豐富自己的生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1. 典故細節:宰予剛入孔門時,憑借出眾的口才,贏得了孔子和師兄弟們的稱讚。課堂上,他對各種問題都能對答如流,發言條理清晰,見解獨特,給孔子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時間一長,宰予的缺點逐漸暴露。他開始變得懶惰,不僅經常睡懶覺,錯過早課,對於孔子布置的學習任務,也總是敷衍了事。孔子曾多次批評教育他,但宰予依然我行我素。而子羽,因容貌醜陋,初次拜見孔子時,孔子看他形象不佳,認為他不會有太大出息。子羽察覺到孔子的態度後,雖內心失落,但並未放棄,而是默默地離開孔子,開始獨自鑽研學問。他勤奮好學,對自己要求極高,無論寒冬酷暑,都堅持不懈地學習和修行。隨著時間推移,子羽的學識和品德逐漸被眾人認可,他廣收門徒,在諸侯間聲名遠揚。孔子得知後,懊悔不已,感歎道:“我隻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隻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2. 現代啟示:如今,在社交網絡和職場麵試中,不少人會因他人的言辭動聽而輕易給予信任,也會因外貌偏見錯失結識優秀人才的機會。比如,麵試時,有的求職者口才出眾,但實際工作能力卻不盡人意;而有些外貌平凡的人,在工作中卻展現出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不能僅憑第一印象和言辭就倉促做出判斷,應多觀察對方的實際行動和長期表現。
    人心險於山川,難知於天
    1. 典故細節:莊子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目睹了世間的種種紛爭與虛偽。當時,人與人之間為了利益相互算計,表麵上和和氣氣,背地裏卻可能暗藏玄機。莊子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發出“人心險於山川,難知於天”的感慨。他舉例說明,在宮廷鬥爭中,臣子們為了爭權奪利,不惜使用各種陰謀詭計,表麵上對君主忠心耿耿,實則心懷鬼胎。在民間,鄰裏之間也可能因為一點小事就反目成仇,背後互相詆毀。這些現象都表明,人心的複雜程度遠超人們的想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2. 現代啟示:在現代社會,人際交往中的複雜性有增無減。比如在商業合作中,有些合作夥伴在談判時信誓旦旦,做出各種承諾,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為了自身利益違背約定。又比如,在網絡社交中,一些人通過虛假身份和言辭騙取他人信任,實施詐騙行為。因此,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要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被表麵現象所迷惑,通過多方麵了解和分析,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 典故細節:孔子一生致力於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和道德理念,盡管屢遭挫折,但他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他周遊列國,四處講學,傳播仁愛思想,麵對困境從不抱怨,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他的弟子們深受其影響,也以坦蕩的胸懷麵對生活中的困難。與之相反,孔子也見過許多為了私利而不擇手段的小人。這些人常常為了追求功名利祿,陷入無盡的焦慮和痛苦之中。他們擔心自己的陰謀被揭穿,害怕失去已得的利益,整日憂心忡忡,不得安寧。
    2. 現代啟示:在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君子類型的人,麵對工作中的競爭,會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實力去爭取,即使失敗了也能坦然接受;而小人類型的人,可能會通過不正當手段打壓競爭對手,成功了也擔心被報複,失敗了則怨天尤人。我們應該多與心懷坦蕩的人交往,學習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遠離那些心胸狹隘、自私自利的人,營造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活和視野。
    總的來說,《長短經·知人篇》強調了知人對於治國理政和個人交往的重要性,同時也認識到知人的難度,並提供了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知人之法,對於人們在認識他人和選拔人才方麵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喜歡借古鑒今請大家收藏:()借古鑒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