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詭信篇一)

字數:5653   加入書籤

A+A-


    《長短經》,又名《反經》,是一部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諸多思想的謀略奇書,而其中的《詭信篇》更是以獨特視角,深入探討了忠信與詭詐之間複雜微妙的關係。
    開篇便拋出一個極具顛覆性的觀點:“代有詭詐反為忠信者也。” 這意味著在特定時代背景與情境下,表麵上看似詭詐的行為,實際上可能蘊含著更深層次的忠信。緊接著引用孔子所說 “君子貞而不諒” 以及 “信近於義,言可覆也”,強調行為的準則應是 “義”,而非單純的守信。也就是說,當麵臨選擇時,如果堅守承諾違背了 “義”,那麽適時變通、放棄諾言,或許才是更正確的做法 ,這為整篇文章定下辯證看待忠信與詭詐的基調。
    為了更生動形象地闡述觀點,文中列舉了多個曆史事例 。葉公向孔子講述自己鄉裏有個 “直躬者”,父親偷羊,兒子出麵作證。在常人看來,這兒子正直無私,但孔子卻給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在自己的觀念裏,真正的 “直” 是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親情倫理在這種情況下超越了簡單的是非判斷。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道德標準並非一成不變,在不同的價值觀體係下,對 “忠” 與 “直” 的定義會產生巨大差異。這也引發我們思考,在生活中麵對複雜的道德困境時,不能僅依據單一的標準去評判,而要綜合多方麵因素考量。
    楚國圍困宋國,晉國派解楊出使宋國,讓其傳達堅守不降的信息。解楊途中被鄭國抓住獻給楚國,楚王重金賄賂他,讓他向宋人傳達相反的話,解楊假意答應。可當登上樓車麵對宋人時,他還是如實傳達了晉君的命令。楚王要殺他,解楊卻義正言辭地回應:君王製定正確命令是義,臣子執行命令是信,信要承載著義才有價值,自己從君主處接受命令,就隻有以死完成使命,不能被賄賂。他這種表麵看似違背對楚王承諾的 “詐”,實則是對自己君主的 “忠”,對國家大義的堅守。這表明在大是大非麵前,要明確自身的職責與使命,權衡利弊,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或一時的承諾所迷惑。
    蘇秦為燕國遊說齊國,成功讓齊國歸還燕國十城。但他回燕後,有人詆毀他是反複無常的賣國之臣,燕王也因此疏遠他。蘇秦為自己辯解時,列舉了尾生、伯夷、曾參三人的高尚品行,卻指出如果自己像他們一樣,就無法為燕王奔走效力,完成退齊兵、得十城的功績。他認為 “信行者,所以自為也,非以為人也,皆自覆之術,非進取之道也”,意思是單純追求個人的信譽操守,隻是自我保全的方法,不利於在複雜的局勢中積極進取。蘇秦的行為雖然看似詭詐多變,但從結果來看,他維護了燕國的利益,這體現出在國家政治等複雜事務中,不能拘泥於個人的小信小節,而要著眼於大局。
    通過這些事例,《詭信篇》得出 “譎即信也,詭即忠也。夫詭譎之行,乃忠信之本焉” 的結論。也就是說,詭詐與忠信並非絕對對立,在特定的條件下,詭詐可以成為實現忠信的手段,而表麵的忠信有時可能掩蓋著更深層次的危害。這啟示我們,看待事物不能隻停留在表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在麵對複雜問題和艱難抉擇時,要有靈活變通的能力,以 “義” 為核心,權衡利弊,做出最恰當的決策 ,而不是被固定的道德觀念或常規思維所束縛。
    《長短經·詭信篇》相關典故詳解
    一、尾生抱柱:守信的極端悲劇
    《莊子·盜蹠》記載,尾生是春秋時期的一位普通男子,與一位女子相愛並約定在橋梁之下相會 。約會當日,尾生早早來到橋下等待。然而,天公不作美,突然暴雨傾盆,河水迅速上漲。女子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及時赴約,而尾生為了堅守與愛人的約定,始終不肯離去。隨著水位不斷升高,他緊緊抱住橋柱,直至被洶湧的洪水淹沒,最終失去生命。
    蘇秦在《詭信篇》中提及尾生,並非否定他信守承諾的品質,而是以此為例,指出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中,過度拘泥於單純的守信,可能會導致悲劇結局,甚至無法實現更大的價值與目標,從側麵論證了不能刻板遵循單一準則,而需靈活應變的觀點。
    二、伯夷叔齊:義的堅守與時代衝突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國國君的兩位王子。國君臨終前,遺命傳位於叔齊。但叔齊認為伯夷是兄長,更應繼承王位,執意要將君位讓給伯夷,伯夷卻秉持著傳統的禮製觀念,不願接受,為了不違背父親遺命和弟弟的意願,他悄然逃離孤竹國。叔齊得知後,也毅然追隨兄長而去。
    後來,周武王伐紂,伯夷、叔齊攔住周武王的馬頭進諫,認為臣子討伐君主是不忠不義之舉,違背了君臣之道和仁義倫理。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伯夷、叔齊以食周朝糧食為恥,隱居於首陽山,靠采摘野菜充饑,最終餓死在山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秦引用這一典故,意在說明伯夷、叔齊雖然堅守自己心中的道義與準則,但在時代變革與複雜的政治環境下,這種固執的堅守有時不僅無法改變局勢,還可能阻礙個人或國家在實際事務中采取更有利的行動,進一步強調不能脫離實際情況空談道德與信義。
    三、曾參至孝:孝道典範與行事局限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道聞名天下。他對父母的孝順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母親在家思念他時,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在外麵就能有所感應,立刻趕回家中。父親曾點去世後,曾參對父親的祭祀極為重視,即使後來家中貧困,每次祭祀父親時,他都會盡力準備豐盛的祭品,以表達對父親的懷念和敬意。
    然而,蘇秦將曾參的至孝與自己在複雜政治環境中的縱橫捭闔相對比,指出像曾參這樣專注於個人品德修養與家庭倫理的行為,雖然值得尊敬,但在處理國家政治、外交等複雜事務時,僅僅依靠這種個人的高尚品德,難以達成富國強兵、抵禦外敵等實際目標,借此說明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不同的行為方式與策略。
    四、解楊使宋:表麵詭詐背後的忠義
    春秋時期,楚國包圍宋國,形勢危急。晉國為援救宋國,派遣解楊出使宋國,讓他傳達堅守城池、等待援軍的信息。解楊在前往宋國途中,不幸被鄭國抓獲,並被獻給了楚國。
    楚王深知解楊使命的重要性,便以重金賄賂他,要求他向宋人傳達相反的信息,即晉國不會前來救援,勸宋人盡早投降。解楊麵對誘惑,假意答應了楚王。但當他登上樓車,麵對城內焦急等待的宋國軍民時,他毅然違背與楚王的約定,大聲傳達了晉君讓宋人堅守的命令。
    楚王得知後大怒,要將解楊處死。解楊卻從容說道:“君王製定正確命令是義,臣子執行命令是信,信要承載著義才有價值,我從君主處接受命令,就隻有以死完成使命,不能被賄賂。”解楊表麵上對楚王的欺騙行為,看似詭詐,但實則是對晉國君主的忠誠,對國家大義的堅守,深刻詮釋了在特定情境下,行為的本質與表象可能截然不同,不能僅憑表麵現象判斷是非對錯。
    五、葉公語孔子:道德評判的相對性
    葉公與孔子交談時,講述了自己鄉裏發生的一件事:有個被稱為“直躬者”的人,發現自己的父親偷了別人家的羊。在當時的社會觀念中,偷竊是不道德且違法的行為,於是這個兒子選擇向官府告發父親。葉公認為,這體現了兒子正直無私的品德。
    然而,孔子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回應葉公:“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孔子認為,在父子親情關係中,相互隱瞞過錯,才是真正的“直”。因為在他所倡導的儒家倫理體係中,親情是最為基礎和重要的情感紐帶,維護家庭的和諧與穩定,比單純地遵循外在的法律和道德評判更為重要。這一典故生動地展現了不同價值觀體係下,對同一行為的道德評判會存在巨大差異,也說明了道德標準並非絕對固定,而是會受到社會文化、倫理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
    《長短經·詭信篇》的核心思想是強調在處理政治、軍事、外交等事務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誠信與詭詐,不能拘泥於單一的道德準則。
    文章認為,單純的守信、守義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阻礙實際目標的達成,而適時運用詭詐手段,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解楊使宋,表麵上他對楚王用詐,違背了對楚王的承諾,但實際上是對晉國君主的忠誠,實現了更大的“信”與“義”。同時,文中通過多個典故對比,如尾生抱柱的守信與蘇秦等人在政治舞台上的靈活應變相對比,說明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中,應權衡利弊,以最終的結果和實際利益為導向,靈活選擇合適的策略,而非一味堅守傳統的道德觀念而不知變通。
    《長短經·詭信篇》對後世的政治和外交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政治方麵
    靈活策略的運用:它讓後世統治者和政治家明白,在政治鬥爭和治理國家中,不能一味拘泥於常規道德和既定規則,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策略。例如,在處理國內政治勢力紛爭時,可在表麵妥協的同時暗中布局,等待時機成熟再采取行動。
    重視結果導向:強調以最終的政治目標達成與否作為衡量策略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這促使政治家們在製定政策和采取行動時,更注重實際效果,而非僅僅追求道德上的完美。比如在推行改革時,即便過程中可能會采取一些不那麽光明正大的手段,但隻要能實現國家富強、社會穩定的目標,也會被視為合理的選擇。
    外交方麵
    實用主義外交理念:為外交活動提供了實用主義的理論支持,使外交家們在處理國際關係時,更注重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在外交談判中,可根據對方的態度和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誠信或詭詐的手段。如在與強國談判時,可通過假意承諾一些利益來換取發展時間,待自身實力增強後再做計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策略多樣性:啟發外交家們采用多樣化的外交策略。除了常規的結盟、談判、貿易往來等手段外,還可運用欺騙、離間等特殊手段來分化對手陣營,為本國爭取有利的國際地位。比如在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經常互相派遣間諜,通過傳播虛假信息來誤導對方的決策,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長短經·詭信篇》中思想的影響。
    《長短經·詭信篇》中的思想在現代政治中仍有一定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靈活應對複雜局勢
    現代政治中,國內外形勢複雜多變,領導者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靈活調整策略。例如在國際談判中,麵對複雜的利益博弈,有時需要暫時隱藏真實意圖,通過靈活的溝通和策略性的妥協,逐步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注重實際效果和目標
    政治決策需要以實現國家發展、社會穩定等實際目標為導向。如在推動經濟改革政策時,可能會麵臨各種利益集團的阻力,政策推行者可以借鑒《長短經·詭信篇》中的思想,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在不違背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通過巧妙的手段化解矛盾,確保改革目標的實現。
    維護國家利益的策略運用
    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核心。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各國可能會運用各種外交手段。比如在處理國際衝突時,除了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公開的談判和協商外,也可能會利用情報手段獲取信息,或通過巧妙的輿論引導來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這些都體現了在維護國家利益時策略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喜歡借古鑒今請大家收藏:()借古鑒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