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玉俑

字數:4424   加入書籤

A+A-


    聽到他這樣說,胖子和吳邪立刻將紫玉盒子捧了出來,打開之後,裏麵出現一份鑲金黃絲帛書。
    帛書左起第一行寫:冥公殤王地書。後麵跟著密密麻麻的小字內容,有很明顯的戰國時期文字特征。
    這份帛書的字跡,更接近西周傳統字跡,確實像是魯國文字的書寫方式。
    帛書離開盒子的刹那。便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氧化,使得原本還算精巧的帛書變得斑駁。
    張海桐真想吐槽這個設定。
    戰國時期到現在,大約曆經2500年。兩千多年的曆史裏,就算織進金絲,它本質還是一卷絲帛。離開穩定的保存環境還沒有嚴密保護,就必然發生巨變。
    這卷帛書其實是人為放進去的。
    張海桐推測是張家來這裏取走魯殤王手裏的鬼璽時,順帶往裏放的一些線索,以便提醒後來人。
    具體是什麽年代,什麽時候放入,就不太清楚了。
    張家人經常會在比較關鍵的大墓或者小墓裏存儲信息,這些信息或真或假,具有不同的功效。
    整個中國曆史裏,張家的對手不停輪換。汪家這樣的組織不斷更替,曾經可能是皇帝、諸侯、江湖草莽,如今便是更靈活的汪家。
    張家的家族運行機製往往意味著他們應對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早年族內通婚不與外界交流的狀況也讓張家在人力上容易出現短缺。
    為了彌補這種狀況,曆朝曆代從來不缺乏家族幹預世俗發展的情況。族內會派遣能力出眾的人入世,以此借助天下之主的權力,來辦自己的事。
    連張家人自己也說不清楚,這幾千年來他們在不為人知的地方利用世俗的力量做了多少事——盜掘、開墾、修建和破壞。
    死人不會說話,死人的東西也可以偽造。死人墓裏出去的東西隻要沾上了死人的身份和漫長的時間,那就永遠值錢。
    這些東西無論是否破壞,還是被盜出,隻要存在過,哪怕隻是一點殘片,都能提供信息。
    張家累世倒鬥,也是因為時間賦予珍寶更珍貴的價值,即便它本身隻是一塊布、一堆瓦礫、一些塵土。
    如果知道魯王宮的運行機製,將這裏當成試煉場確實沒問題。但前提是,不要觸碰魯王宮裏真正的秘密。
    張家每盜一個與終極可能有關係的墓,或者他們自己覺得需要留下提示的時候,就會放置一個東西。
    張海桐認為,對於小族長而言,紫玉盒子裏就有重要的東西。
    但是當這卷帛書拿出來時,一切就都不重要了。
    對於張起靈而言,這裏麵真正重要的東西已經不在此處。他想要的東西和想知道的事,都不在這裏。小族長會順著線索,去往另一個信息集中地。
    也就是新的古墓。
    族裏的人對族長正在經曆的事所知甚少,連族長交接都是一對一,不對別人透露。這也是為什麽族長傳承容易斷絕的原因。
    換言之,張海桐和張海客知道的,可能僅僅隻是一些外部信息。這些信息張起靈下墓的時候完全可以自己拚湊,而更核心的東西,張海桐等人根本無法提供,仍舊隻能靠族長一人。
    所以才會出現張海桐特意去廣西找人,把自己知道的跟他說了一遍,小族長卻還要繼續旅程一樣。
    信息差帶來的隔閡遠比任何防盜手段都有用。
    這種信息差甚至出現在族長本人身上。
    一旦族長失魂症發作,失憶後的他都跟失憶前的他出現了巨大的信息鴻溝。
    促使每一個族長繼續走下去的不僅僅是失憶,還有他們的特殊之處。這些格格不入和一無所知的痛苦,會促使他們繼續。
    就算不想繼續,最終也會被迫回到這條軌道。
    張家人太特殊了,生來就帶著烙印。走到哪裏去,都擺脫不了這層身份。
    張瑞樸過的那麽恣意,仍舊避免不了和家族帶來的影響。出了事,有什麽問題,他仍舊會選擇找張家人。
    這是一個無解的命題。
    吳邪被吳三省催著去解讀帛書上的文字,好像他三叔很著急,急於從帛書裏找到什麽信息。
    中途吳邪說到魯殤王從蛇肚子裏剖出來一隻紫金盒子時,他立刻想到包裏那隻一樣的紫金盒子。
    就是這一愣神,吳三省便著急催促他繼續解讀。
    張海桐當然知道他著急什麽。吳三省想從帛書上知道玉俑的信息,他也怕自己竹籃打水一場空。
    畢竟,這有可能是拯救文錦的希望。
    此時小族長已經有些鬆懈了。因為這個墓裏的答案已經浮出水麵,於他而言,這一次的行程已經有了結果。
    接下來也隻是善後罷了。
    根據吳邪的翻譯,眾人驗證了魯殤王的身份,以及玉床上屍體捧得紫金匣子的來曆。
    那隻紫金匣子目前在吳邪身上。
    最後交代了魯殤王為什麽在這裏建造陵墓,又如何建造陵墓。並著重說明了玉俑的來曆。
    張起靈弄死的血屍,就是玉俑原本的擁有者,那就是魯王宮之下那個西周墓的主人。
    魯殤王把他弄出來,自己穿上了玉俑。原本的墓主人成了血屍。他的親信也在魯殤王進入玉俑後,紛紛自盡。玉床上的兩具屍體,就是他的親信之一。
    水盜洞是官盜,吳邪推測積屍地裏的屍體,很可能也是魯殤王手下的親信兵將。在那個年代,忠義是很重要的品質。為主殉葬也是常態。
    唯一的問題是,鐵麵先生幫助魯殤王達成這一係列成就,有這樣能力的人,甘心為魯殤王殉葬嗎?
    吳邪這樣想,也這樣問了。
    吳三省肯定了吳邪的猜測,斷定鐵麵先生不會殉葬。
    張海樓看著那具被族長掐的形容淒慘的發黑屍體,心裏立刻有了答案。
    他去看張起靈,果然聽見他說:“他確實不會,因為躺在裏麵的人早就不是魯殤王了,而是他自己。”
    剛剛吳邪他們關注帛書上的內容時,小族長就沉默的站在旁邊。張海桐一眼就知道他在想什麽——想待會怎麽編。
    不對,想待會哪些他可以說出來,哪些他不能說出來。
    見過黑瞎子,小族長大致明白自己的身份和這個身份背後家族的一些特性。
    說,可以。但是說多少,就要看情況了。
    當吳邪想到,鐵麵先生可能替代了魯殤王時,小族長大概率是想好了,開始說自己的答案,證明這個猜想的準確性。
    這裏麵幾分真幾分假,大概隻有張起靈自己知道。
    吳邪非常敏銳,他自己就能推斷出鐵麵生的計劃,對這些話的真實性同樣有所察覺。
    他下意識去看吳三省,發現吳三省也不信。
    他隻是看著那具玉俑。
    此時,張海桐忽然說:“傳聞中,穿上玉俑後兩千年就能返老還童,長生不老。”
    “可惜鐵麵生今年都兩千五百多歲了,也不過留下一具屍體而已。”
    眾人看向張海桐,他卻沒看任何人。隻是盯著血屍頭,仿佛閑談一般。
    隻有吳三省知道他在說什麽。
    張海桐分明是在提醒他,如果玉俑真的有用,怎麽可能兩千多年還躺在這。張家早就把它弄走了。
    如果玉俑真的有用,鐵麵生在明代就應該爬出來了,又怎麽會是一具躺在裏麵的死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