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謠言越來越多了?
字數:3085 加入書籤
緣聽了瑤瑤的話,心中更加困惑了。他確定自己沒有記錯,昨晚的一切都真實得如同刻在他的腦海裏。柊音夢暈倒,他把她背到書店,小心翼翼地放在沙發上,這些畫麵在他的記憶中無比清晰。可現在瑤瑤卻堅稱這裏一直是書架,還說他昨晚很早就回了別墅,這讓緣感到一陣混亂,仿佛自己的記憶和現實產生了巨大的衝突。
“瑤瑤,我肯定沒有記錯。昨晚音夢突然暈倒,我沒辦法把她送回‘agius之翼’的據點,就把她背到了這裏。我還守著她,她昏迷的時候嘴裏還說著‘計劃……失敗了……’,後來我腦子突然一陣刺痛,再醒來就發現自己在別墅的床上了。這中間肯定發生了什麽,有人在故意混淆我們的記憶,可我想不明白,到底是誰有這麽大的能力,又為什麽要這麽做呢?”緣一邊說著,一邊在腦海中努力梳理著思緒,但那些模糊的片段和謎團讓他感到頭疼不已。
緣滿心疑惑,那疑惑就像一團密密麻麻的亂麻,緊緊地糾結在他的心頭,讓他坐立難安。回想著昨晚在記錄博物館經曆的種種詭異之事,他迫不及待地拿出通訊工具,撥通了柊音夢的號碼。電話鈴聲在寂靜中響了幾聲後,終於接通,柊音夢那熟悉的聲音從聽筒裏傳來。然而,她的回應卻如同一記重錘,讓緣更加困惑不已。
“昨晚去博物館?我根本沒去過啊,也沒叫你去那裏呀。你是不是記錯了?” 柊音夢的語氣中滿是詫異,仿佛緣所說的事情是天方夜譚。
緣的眉頭緊緊皺起,眼中滿是焦急與不解,他連忙說道:“音夢,你真的不記得了嗎?昨晚你在博物館裏,還讓我看了一些關於環憂的畫麵!”
柊音夢在電話那頭沉默了片刻,隨後聲音中帶著明顯的疑惑與不解,反問道:“環憂?你怎麽會知道環憂的事?我從來沒跟你提過她啊!”
緣頓了頓,努力整理著思緒,說道:“就是昨晚在博物館裏!畫麵裏環憂和你、還有燈花在醫院裏,和丘比發生了一些事情,還什麽得到丘比的能力來著……”
柊音夢的聲音中透著驚訝:“你是從哪裏知道這些的?”
就在柊音夢正要說出環憂後續發生的事情時,意外突然降臨。通訊工具裏先是傳出一陣 “滋滋” 的電流聲,緊接著,聲音戛然而止,徹底沒了動靜。緣握著已經失去信號的通訊工具,呆呆地站在原地,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懊惱。他感覺仿佛有一股無形且未知的力量,在黑暗中冷冷地注視著他,故意阻擋他探尋真相,不讓他知曉環憂背後的秘密。
……
晚上,緣心事重重地走在回別墅的路上。此時的街道燈光昏黃而黯淡,將他孤獨的身影拉得老長。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那麽寂靜,偶爾有微風吹過,帶來一絲涼意,卻無法驅散緣心中的燥熱與不安。
就在這時,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他的視線中,是環彩羽。
“彩羽?你怎麽穿著神濱市立大附屬學校的校服呀?”緣率先上前打招呼
環彩羽臉上帶著淡淡的微笑,說道:“誒,是書店的老板緣呀。我最近搬到神濱來了,就住在八千代家裏。”
緣微微點頭,回應道:“是嘛,那還挺意外的。對了,你在這邊過得怎麽樣?”
環彩羽輕輕歎了口氣,說道:“還行吧,這幾天我一直和八千代在調查神濱市的‘謠言’。這些謠言很奇怪,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了。”
“謠言越來越多了?不應該呀……”緣聽了,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疑惑,他暗自思忖,之前不是聽說 “agius 之翼” 不再需要拉攏魔法少女了嗎?那為什麽還要製造謠言?
環彩羽搖了搖頭,說道:“我也不太清楚,感覺這裏麵的事情很複雜。而且,我總覺得環憂的失蹤,可能和這些謠言有關。
與環彩羽分別後,緣回到別墅,一夜未眠。第二天,他來到 “agius 之翼” 的據點,繼續他淨化悲歎之種的工作。趁著工作間隙,他瞅準機會,走向裏見燈花。
緣微微有些緊張,清了清嗓子說道:“燈花,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麽還要孵化謠言呢?現在神濱市的謠言已經夠多了,而且我聽說好像不再需要拉攏魔法少女了,這背後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裏見燈花微微皺了皺眉頭,眼神中閃過一絲憂慮,她輕輕歎了口氣,緩緩解釋道:“這都是因為夏娃的存在。你知道嗎,夏娃的出現使得神濱市裏不再會出現魔女。但問題是,夏娃的孵化需要大量的汙穢。如果沒有魔女,魔法少女就不用戰鬥,她們的靈魂寶石也就無法積累汙穢。為了獲取足夠的汙穢來維持計劃,我們隻能讓魔法少女與謠言戰鬥,這樣她們的靈魂寶石才能積累汙穢。”
緣聽了裏見燈花的解釋,心中雖恍然大悟了一些,可更多的疑惑卻如潮水般湧來。他微微眯起眼睛,追問道:“可夏娃為什麽需要這麽多汙穢?這些汙穢對它來說究竟有什麽特殊用途?還有,這樣做真的不會給魔法少女們帶來危險嗎?”
裏見燈花的眼神變得有些複雜,她猶豫了一下,緩緩說道:“夏娃的具體機製我們也還在研究當中,隻知道它是整個計劃的關鍵核心。至於魔法少女們,確實存在一定風險,但目前這是我們能想到的唯一辦法。”
緣皺著眉頭,心裏隱隱覺得事情沒這麽簡單。他繼續說道:“那‘agius 之翼’的最終目的到底是什麽?隻是單純地讓魔法少女擺脫變成魔女的命運嗎?我總覺得這個計劃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意圖。”
喜歡魔法少女川崎緣請大家收藏:()魔法少女川崎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