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乾元七年

字數:4162   加入書籤

A+A-


    乾元七年開始,李承乾繼續帶著大臣們種地,今年加入的還有李象和徐惠。
    不過李象本來就經過三年種地,而且是屬於要討生活的,所以熟練無比。
    周圍的大臣們,也有意無意的關注著李象。
    李象雖然是個庶子,但李承乾不但讓他聽訟,甚至去立政殿處理政務都帶著他。
    根據相關人等的消息,就算是處理政務,李承乾也時常跟李象討論,儼然一副對太子的姿態。
    就是,李承乾一直沒有說,要立李象為太子。
    再加上他又是個說一不二的皇帝,所以百官也不好說什麽,隻是默默的觀察著。
    甚至有人在心中暗自惡意的譏笑,認為李承乾也在重複李淵和李世民的老路,分不清什麽大小王,你分不清該不該。
    李象在怎麽樣,也是個沒有母親的庶子,甚至現在都是庶子的身份。
    可是,卻把他帶在身邊教導,簡直好像對待太子一般。
    如此做法,雖然沒有冊封太子,也沒有給什麽規格,但明顯是助長他的野心。
    最起碼,這種對政治了解的皇子,如果心中有了野心,以後看李承乾該怎麽辦。
    基於這樣的原因,所以大臣們漸漸盯上李象,包括他的各種作為。
    現在,看著李象默默的耕地,比他們要利索多了,一個個心中都有點膽寒。
    不要小看耕地這種事,畢竟那可是皇子,還是妥妥的大皇子,曾經也是在宮中長大的。
    這麽一個皇子,居然能夠老老實實的耕地,而且又好又快。
    這證明了什麽?
    這證明了,李承乾有些主動,是非常成功的。
    這種皇子,了解民間,了解五穀。
    如果說,以後那些嫡係的皇子,都按照這種模式來教育的話。
    那不管是他們還是他們的後代,想要搞點什麽動作,隻怕眨眼之間就被皇帝給看出來了。
    這種把皇子放到民間曆練的舉動,居然有著如此出類拔萃的效果。
    他們一麵膽寒,一麵心中想著,自家的那些犬子,是不是也應該這麽來一出。
    要不然,有些真的太不成器了。
    想要對付敵人,就必須要了解敵人。
    想要揣測皇帝的用意,就必須要知道皇帝是個什麽樣的人。
    李承乾太怪了,沒有人能捉摸得透。
    但以後的皇帝,應該不可能個個都這樣。
    既然皇帝經過民間的曆練,那他們的孩子也經過了民間的曆練,是不是就能夠和皇帝周旋呢?
    心中一邊思量著,一邊繼續默默的觀察。
    耕地的人中,除了李麗質之外沒有公主,加上一個文化部長徐惠,還有新的國防部長李秀寧也沒有別的女子。
    李承乾並沒有想過把公主都拉來種地,隻要她們自己不當官,李承乾就不會這麽做。
    可一旦當官,那就一視同仁。
    春耕結束之後,也就輪到春闈了。
    當然,今年李承乾放手,全都是考公。
    不管能進入哪個部門,都需要從最低級往上爬,這也是李承乾規定的。
    隻有從最低級往上爬,才能夠了解每一個環節。
    雖然不能杜絕裙帶關係或者背後的安排,但是這些對於整個大唐的大局沒有影響,至少現在沒有影響。
    這也是為什麽,李承乾明確說過,可以任人唯親的原因。
    現在的大唐,終究在文這方麵的底蘊不足,沒有那麽多人用,隻能讓某些家族勢力上位。
    這一切不重要,有他在,翻不了天。
    尤其是部門劃分更加明確之後,他們就更加翻不了天了。
    家族勢力,最後也會演變成人脈關係,也就是後世的學閥。
    這是整個文明的走向,任何人都無法杜絕的。
    隻要在未來,給學閥一個明明白白的安排,讓他們隻能繼承職業,不能繼承職位,問題都不大。
    家學淵源,有時候真的很重要。
    定向的培養,也更容易出人才。
    所以,學閥是注定會出現的。
    倒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資本的萌芽,科技的發展,未來資本必將抬頭。
    這方麵,才是最值得注意的。
    學閥壟斷不了知識的傳播了,但資本卻可以壟斷物質的傳播。
    地裏麵,時不時的就翻出一些蝗蟲卵來,眼睛不瞎都能看到,偶爾還能翻到一些提前孵化的小蝗蟲。
    在去年過年的時候,李承乾就已經打了預防針,大唐這部國家機器,已經在運轉之中。
    隻要地方上不玩忽職守,這次蝗災就算是出現,應該問題也不大。
    果然,從四月初開始,長安周邊已經開始匯報,有蝗蟲泛濫,隱隱有成災的趨勢。
    隻是這個時候,大多蝗蟲都還沒有長大,還要大規模的遷徙,做不到。
    而就在這個時候,長安城中,各大酒樓出現了一道新的菜,就叫做油鍋蝗神。
    嗯,古人取名都這樣,所以就叫蝗神。
    蝗神下油鍋,這是一種寓意,也標誌著從今天開始,蝗蟲再也不可能泛濫成災了。
    一開始,還是沒有多少人敢嚐試。
    可當那些二代們,因為某些原因打賭,從而吃到之後,蝗蟲就開始變得受歡迎起來。
    以至於從最開始,蝗蟲根本就沒人收購,隨著時間的演變,居然從一文錢一斤,漲到了十文錢一斤。
    要知道,一個在長安城中的工匠,還是那種比較好的,也就三十到五十文一天。
    十文錢一斤的蝗蟲,隻要抓到五斤的話,那就相當於工匠一天的工錢。
    如此一來,別說長安周邊,整個關內道,整個京畿地區,百姓們都陷入了抓蝗蟲的狂潮。
    雖然有錢吃或者能接受的還是少數,但蝗蟲也是不經吃的。
    長安這邊在吃,洛陽那邊在吃,漸漸蔓延開來之後,各地根本就不夠瓜分。
    甚至連其他地方,本來是沒有鬧蝗災的,結果都被商家給收完了。
    百姓們賣,權貴們吃。
    搞到最後,甚至根本就無法吃到了。
    各地那些老饕們,簡直是求蝗蟲若渴。
    畢竟現在的物質相對還不豐盛,遇到黃忠這種新的吃食,還能夠治療夜盲症,非常受一些人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