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一號雜交水稻

字數:4216   加入書籤

A+A-


    李承乾注視著下方,朗聲說道:“龍院南海分院急報,一號雜交水稻已進行試驗性種植兩季。
    抗蟲,抗旱,抗倒伏性能,各地產量,還需要經過多次各分院試驗。
    就實驗畝產而言,按照大唐新算法,畝產最低四百公斤有餘,畝產最高五百七十五公斤,口感未明顯下降!
    此一號雜交水稻,已種植兩季,未出現明顯減產。
    農院南海分院,全體科研人員,懇請皇帝為雜交水稻一號命名!
    南海農院,全體科研人員簽字畫押。”
    說完,李承乾不再多言。
    下方靜悄悄一片,人人腦子裏忍不住打了個彎兒。
    哦……五百多斤啊,那差不多呀,這有什麽好說的?
    不對,五百公斤?!!!
    人人眨巴著眼睛,似乎不敢相信這個數據,以為自己聽錯了。
    李承乾看似平靜的坐在龍椅上,實際上,雙拳已經緊緊的握了起來,心中萬分不平靜。
    從乾元四年到今天,足足五年的時間。
    在南海那一片溫暖的地方,一年進行三季試驗,甚至是五季試驗。
    在理論的無限支持,還有顯微鏡的使用下,雜交水稻終於出現在了這個世上。
    之所以是五季,這是因為有進行錯開種植,以達到隨時有試驗田可以實驗的標準。
    讓水稻短暫的開花時間,能夠更久的另類持續,有更多的實驗素材。
    沒想到這雜交一號水稻,一出現就是如此驚豔,直接翻倍的提升。
    盡管這隻是實驗田標準,而且各地氣候不同,雜交水稻的適應性估計也不一樣。
    但是想來,如果不出什麽致命意外,那從四百斤提升到四百公斤,是沒有問題的吧?
    這樣一來,按照最低標準算法,就等於是整整的提升了一倍。
    毛算一下,就約等於大唐能夠養活一倍的人口。
    若是在這個人口增長的時間段範圍內,能夠繼續提升畝產。
    再加上其他各種糧食作物的改良,隻怕等大唐人口達到兩億多的時候,各方麵增加更多,說不定就能養活五億人了。
    這一封急報,實話實說,讓李承乾感覺自己肩頭的擔子,陡然鬆了一半。
    糧食是國本,太重要了,關係到方方麵麵。
    餓著肚子就什麽都做不成,反過來隻要有恒心,有毅力,是遲早能夠做成的。
    “陛下,這不可能,請治他們欺君之罪!”
    有人突然大聲疾呼,隨後整個朝堂喧鬧起來。
    原本五百來斤的產量,那是通過漚肥,間距種植,還有深耕等外力方式增長起來的。
    這個增長,隻能說種子本身能達到這個數目。
    隻是因為原本農民種地,都是傻傻的種植,沒有這種所謂的科學性,才導致在該有的產量上減產。
    可是突然間增加一倍,這就不是什麽原本的產量問題了。
    有人帶頭之下,可就不止一個人說,要治他們的罪了。
    雖然李承乾很理解,那種三觀破碎之後,死都不相信的緣由,但他還是生氣。
    “閉嘴!”李承乾怒吼一聲。
    這一聲含怒而出,無形的壓迫感十足,心髒差點的,好懸沒有直接停擺,眼前都是一陣陣發黑。
    “求真,務實,創新,是朕曾經對工科的要求!
    朕本以為,經過這麽多年的熏陶,就算你們的認知已經定型,好歹經過新的學習,能夠扭轉一些思維和想法。
    不曾想,遇見這種匯報的第一想法,居然就是他們欺君!
    而起因,不過是因為你們這群站在朝堂上,躲在後方享受的高官,覺得不可能!
    對於水稻的培育種植,包括其他小麥或者各種果蔬的培育種植,朕從來沒有給過時限。
    朕甚至跟他們說過,有可能十年二十年,都不會出任何成果。
    因為這種事情,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但從來沒有給過他們壓力,隻要朕在位一天,就支持他們一天,無條件的支持。
    若說他們要欺君,犯得著嗎?
    五年不行,還有十年,十年不行,還有二十年。
    朕都還沒有說過話,他們主動欺君,為了哪般?
    難道說,是嫌棄腦袋頂在肩膀上,太過於累贅?
    不信,人之常情!
    百姓不信,無關緊要,當事實擺在麵前的時候,他們自然就相信了。
    可百官不信,卻又不去求證,這可就不得了了!
    輕則,讓相關的大才心灰意冷。
    重則,扼殺這方麵的一切技藝,活該為千古罪人。
    但凡爾等今日說個徹查,朕都不至於生氣。
    等爾等的第一反應,是給他們施加上欺君之罪。
    當不為人子!
    誰說不可能,站出來說,朕不治你罪!
    但,若事後證明是真的,你之名諱記入史書,當為千古表率,受萬世唾罵。
    爾等誰敢,站出來!”
    這話一出,全體啞然。
    就算心中再也不相信,誰敢站出來?
    這要是真的,李承乾絕對說到做到。
    但這是活命的糧食,一旦是真的,一旦被記入史書之中,萬世罵名隻怕怎麽都逃不掉。
    李承乾是真的生氣,他用腳趾頭都能想到,能夠五年搞出來第一種雜交水稻,而且足足增產一倍,南海分院的那些人吃了多少苦。
    現在可不比後世那個環境,現在即便是出去找點野敗,那都是要冒生命危險的。
    因為南邊的環境,現在還是比較原始的。
    在氣候上,也不是現在的北方人能輕易適應的。
    不用看都知道,他們吃了多少苦,遇到了多少危險,踩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搞出了這第一代雜交水稻。
    可當這個好消息傳到朝堂上,居然第一時間就被扣上欺君的帽子。
    若皇帝不是他,而是同樣帶著這種思想的當代人,是不是又給扼殺了?
    在整個封建曆史上,總有那麽些人,會因為各種錯誤或者靈光一閃,發明出很重要的東西。
    可因為禮教還有教育,以及掌權人的不重視,無數天才般的發明,被淹沒在曆史上。
    甚至讓後人覺得,古人好像很愚蠢,一切都是那短短幾十年上百年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