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時光繡影
字數:5824 加入書籤
美國來的包裹比預期早了三天。龍安心簽收時,紙箱的重量讓他略感意外——除了約定的貨款匯票,裏麵似乎還有別的東西。他小心地拆開封口膠帶,一股淡淡的樟腦味撲麵而來。
"這是什麽?"吳曉梅湊過來,發梢掠過龍安心的臉頰,帶著淡淡的茶油清香。
龍安心從泡沫填充物中抽出一個牛皮紙信封。打開後,十幾張泛黃的老照片滑落出來,最上麵那張邊緣已經起皺,中央是五位身著盛裝的苗族女性,站在一座風雨橋前。照片右下角印著模糊的日期:1937.4.8。
"老天..."吳曉梅突然倒吸一口氣,指甲不自覺地掐進龍安心的手臂,"這是...這是..."
她顫抖的手指指向照片最左側的一位年輕繡娘。女子約莫十八九歲,麵容清秀,頭戴一頂造型奇特的銀冠,正在低頭整理腰間的織錦帶。龍安心剛想問是誰,突然如遭雷擊——那雙眼睛,那嘴角的弧度,活脫脫就是年輕時的務婆!
"務努嘎,"吳曉梅用苗語念出一個名字,"務婆的親姑姑,1938年跟著馬幫去了緬甸,再沒回來。"
龍安心急忙檢查其他照片。大多是苗族日常生活場景:集市、婚禮、祭祀,還有幾張明顯是在某個照相館拍的肖像照。最後一張背麵用鋼筆寫著幾行字,中英文混雜:
"親愛的凱寨合作社:這些照片是我祖父1937年在貴州傳教時拍攝的。看到你們的銀飾,我們驚訝地發現與照片中完全一致。特別是圖1左側女士的銀冠,與我祖母去世前描述的"家傳冠"一模一樣。請問她現在還健在嗎?——inda yang,美國苗胞協會"
龍安心的手微微發抖。他想起務婆曾說過,她姑姑是寨子裏最好的繡娘,跟著漢族商人跑了,從此成為家族的禁忌。誰能想到八十年後,這段往事會以這種方式浮出水麵?
"得給務婆看看,"吳曉梅已經麻利地將照片按順序排列好,"但要小心,這是她家的傷心事。"
合作社的木門被推開,阿公拎著兩隻野雞走進來。"喲,美國來信了?"他湊過來看熱鬧,目光落在照片上時突然凝固,"這...這不是老風雨橋嗎?1958年拆的那個!"
龍安心這才注意到照片背景中的風雨橋確實與現在村口的水泥橋不同,是座精巧的木結構建築,簷角高高翹起,像展翅的鳥。更令人驚訝的是,橋頭石碑上清晰可見"龍捐建"三個字。
"等等..."龍安心急忙翻出手機裏父親發來的族譜照片。在"龍氏分支"一欄中,確實記載著一位叫"龍應奎"的先祖於清光緒年間"捐建苗橋,施醫贈藥"。
"龍應奎?"阿公眯起眼睛,"是不是那個漢人鐵匠?我爺爺說過,他打的鋤頭一輩子不缺口!"
線索如蛛網般交織。龍安心想起陶德昌那本《銀匠譜係》中記載的"龍應奎",正是他祖上那位傳授苗人拉絲技術的鐵匠。難道冥冥之中,他的家族與這片土地早有淵源?
務婆見到照片的反應出乎所有人意料。老人家既沒有哭也沒有怒,而是用一種近乎儀式感的莊重洗淨雙手,戴上老花鏡,在陽光下細細端詳每一張照片。當她看到姑姑那張特寫時,幹癟的嘴唇突然開始蠕動,吐出一串串奇異的音節。
"《銀飾歌》,"吳曉梅小聲解釋,"失傳很久了。隻有描述最精美銀器時才唱。"
龍安心趕緊打開錄音筆。務婆的歌聲如清泉流過石縫,每個音節都精準地對應照片中銀冠的某個部件——"星辰墜"、"月亮鉤"、"蝴蝶翅"。更神奇的是,當龍安心將照片放大查看時,確實在銀冠上找到了這些細節,連位置都分毫不差。
"姑姑走那天,"唱完後,務婆突然用漢語說道,眼睛仍盯著照片,"戴著這頂冠,說要讓外麵的人看看苗家手藝。"她枯枝般的手指輕撫照片上年輕的麵容,"我們都罵她叛徒,原來她真的一直戴著..."
照片背麵還粘著一小片已經褪色的繡布,上麵是半個蝴蝶紋樣。務婆看到這個,突然起身走向樟木箱,從底層取出一個布包。打開後,裏麵是一塊幾乎一模一樣的繡片,隻是圖案恰好能拚成完整的蝴蝶。
"她帶走一半,留給我一半,"務婆將兩片布合在一起,針腳奇跡般地吻合,"說姐妹就像蝴蝶的翅膀,分開飛不遠。"
龍安心的手機突然震動,inda yang發來了視頻通話請求。屏幕那端是一位四十多歲的華裔女性,背景是典型的美國客廳。當她看到務婆手中的繡片時,突然捂住嘴巴,轉身用英語喊了幾句。片刻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坐著輪椅進入畫麵。
"這是我祖母,"inda介紹道,"她隻會說苗語和老撾語。"
老婦人看到務婆的瞬間,輪椅猛地前傾,枯瘦的手抓住屏幕,發出一連串急促的音節。務婆的反應同樣激烈——她丟下拐杖,幾乎是撲到手機前,兩個老人隔著八十年的時光和太平洋的距離,用同一種語言呼喊、哭泣、訴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吳曉梅的翻譯斷斷續續:"她說...戰亂...緬甸...老撾...五個孩子死了三個...一直留著繡片...想回家..."
務婆的回答同樣令人心碎:"火塘邊的位置...一直留著...銀冠呢?"
當得知銀冠早在越南戰爭期間就被變賣換糧食時,務婆隻是點點頭,仿佛這是意料之中的結局。但隨後inda拿出一張泛黃的紙,上麵是用彩色鉛筆畫的銀冠草圖:"祖母憑記憶畫的,每個細節。"
務婆對照照片檢查草圖,突然指向某個部位:"這裏少了兩顆珠子,是狼牙磨的,避邪用。"
inda的祖母聞言激動地點頭,比劃著解釋什麽。"她說記得,"吳曉梅翻譯道,"但畫的時候覺得美國人不會相信用狼牙,就改成了普通珠子。"
這個細節震撼了龍安心。八十年的流離失所,數千公裏的遷徙,竟然沒能磨滅對一件銀飾最細微特征的記憶。這種文化基因的頑強,遠超他的想象。
視頻通話結束後,合作社裏久久無人說話。務婆抱著照片坐在火塘邊,時不時用手指輕撫姑姑年輕的臉龐。龍安心悄悄聯係了縣文化館的朋友,詢問能否修複這些老照片並製作複製品。
"龍安心,"務婆突然用漢語叫他,"照片背麵寫的什麽?"
龍安心這才注意到主照片背麵有幾行褪色的字跡。他小心翼翼地辨認:""黔東南苗女,龍記照相館攝,民國二十六年春"...等等,龍記?"
他猛地翻過照片,在右下角找到一個幾乎磨滅的印章痕跡,隱約可見"龍記"二字。這難道是他祖上的產業?父親從未提起家族在貴州開過照相館。
務婆似乎看穿了他的疑惑:"龍記是寨子口第一家照相館,漢人開的。我六歲時在那兒拍過照,送了一個銀項圈當酬金。"她眯起眼睛回憶,"老板手指缺了兩根,說是打仗傷的,但相機玩得溜。"
龍安心想起祖父確實參加過北伐戰爭,左手少了中指和無名指。難道那個開照相館的"龍老板"就是他的曾祖父?家族記憶的碎片開始拚合——鐵匠、照相師、後來的木匠,每一代都以不同方式與這片土地產生聯係。
第二天,縣文化館的朋友帶來了修複後的照片電子版。經過高清掃描和數字處理,許多細節更加清晰。最令人驚訝的是,在其中一張集市照片的角落,赫然可見一塊招牌:"龍記鐵器銀飾修理"。
"你家祖上真是多才多藝啊,"朋友打趣道,"又會打鐵又會拍照。"
龍安心卻笑不出來。一種奇異的感覺籠罩著他——四代人的輪回。曾祖父在這裏記錄苗族文化,祖父離開,父親幾乎切斷了所有聯係,而現在他又回來了,試圖用現代技術保存那些正在消失的傳統。
下午,州民族大學的楊教授聞訊趕來。這位研究苗族遷徙史的專家看到照片後如獲至寶,特別是對inda祖母口述的逃亡路線極為重視。
"這填補了一個重要空白!"楊教授激動地指著照片中的某些服飾細節,"看這個腰帶係法,還有銀墜子的形狀,是典型的黔東南風格,但在老撾苗族中也很常見。證實了兩地之間的直接遷徙路線。"
他立即聯係inda,希望獲取更多口述曆史資料。沒想到這次視頻通話引出了更驚人的發現——inda的祖母不僅記得務努嘎,還能唱幾句《銀飾歌》,而且調式與務婆唱的幾乎一致!
"文化dna,"楊教授邊錄音邊感歎,"比生物dna更頑強的傳承。"
接下來的幾天,合作社變成了臨時研究所。楊教授帶著團隊記錄務婆和inda祖母的每一句對談,比較兩地苗語的差異,分析銀飾紋樣的演變。龍安心則負責整理所有與"龍記"相關的線索,逐漸拚湊出曾祖父在苗疆的足跡——不僅是鐵匠和攝影師,還曾參與修建風雨橋、翻譯漢苗藥方,甚至據務婆回憶,還幫寨子設計過一套防洪係統。
"你曾祖父,"務婆在某次談話間隙對龍安心說,"是少數幾個能同時說漢話和古苗話的漢人。我姑姑就是跟他學的漢語,後來才能跟馬幫走。"
這話讓龍安心心頭一緊。曾祖父是否預見到,他傳授的語言技能,最終會導致一個苗族女子遠走他鄉、骨肉分離?而八十年後,正是這個女子的照片,又將散落天涯的族人重新聯結。
第七天晚上,吳曉梅敲響了龍安心的房門。她懷裏抱著一個布包,展開後是一件令人驚歎的作品——她將那張主照片用苗繡的方式複製在了土布上,五個人物栩栩如生,連銀冠的反光都用不同顏色的絲線表現了出來。
"給你,"她將繡像遞給龍安心,"沒有你,這些照片不會重見天日。"
龍安心接過繡像,手指觸碰到邊緣的蝴蝶紋樣——正是那兩片合二為一的繡片圖案。當他抬頭想道謝時,發現吳曉梅的眼眶泛紅。
"怎麽了?"他輕聲問。
吳曉梅搖搖頭,指向繡像上年輕的務努嘎:"我在想...如果當年有手機,有網絡,她是不是就不用和家人分開這麽多年..."
龍安心不知如何回答。他下意識地伸手想安慰吳曉梅,卻在半空停住了。令他驚訝的是,吳曉梅主動握住了他的手,苗家少女的掌心粗糙而溫暖。
"你曾祖父聯結了兩個世界,"她輕聲說,"現在輪到你了。"
窗外,一輪滿月升上楓香樹梢。龍安心想起陶德昌說的"滿月之夜帶上你的錘子來",突然明白了銀匠邀約的深意。三百年前,他的祖上在這裏傳授技藝;八十年前,曾祖父用相機記錄文化;而現在,輪到他用現代科技與傳統智慧對話,讓斷裂的聯結重新生長。
"明天我要去雷山學銀匠,"他緊握吳曉梅的手,"你願意一起來嗎?我想給務婆打一頂新銀冠,就按照片上那個樣式。"
吳曉梅的眼睛在月光下閃閃發亮。她沒說話,隻是輕輕點頭,手指在繡像上摩挲過那個年輕繡娘的麵容,仿佛在撫摸所有流離失所的靈魂,所有被時光衝散又重聚的故事。
當夜,龍安心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座風雨橋,一頭連著過去,一頭伸向未來,而無數銀光閃閃的蝴蝶正從橋下飛過,翅膀上繡著不同年代的麵孔,唱著同一首古老的歌謠。
喜歡阿耶玳,苗語,我們的根請大家收藏:()阿耶玳,苗語,我們的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