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七、東方有友南來賓

字數:3632   加入書籤

A+A-


    尼國四年5月,翡都七丘城。
    白色的炊煙,不斷從簡陋的木質城牆圍起的城市中嫋嫋升騰,在紛繁忙碌的5月,又到了一個愜意的午飯時間。經過一個春天的修整,同樣是區域大國的翡國展現出了強勁的恢複能力,都城又開始呈現出欣欣向榮——如果不靠近了仔細看,沒人能夠發現木質城牆上那一塊塊的木質補丁,以及護城河邊上重新開挖的新土的顏色。
    自烏斯和曼方之亂後,翡國人口凋零,春燕巢林,七丘城亦毀損嚴重,多處城牆垮塌或被焚毀,護城河也被攻城的叛軍用土填了個七七八八。叛軍投降、曼方騎兵撤走後,翡王翡利看著流離失所的百姓和損失慘重的國家,麵對一地爛攤子欲哭無淚。關鍵時刻,一紙《尼翡條約》成了戰後滿目瘡痍的國家唯一的救命稻草。
    條約生效後,為防止流民把本就不多的翡國南部存糧再耗盡,我幾乎是第一時間下令海國船隊盡數集結並趕往七丘城拉人,而翡利和一眾翡國官員更是仿佛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魔怔了一般,瘋狂將手中衣不果腹的流民往七丘城西邊的海邊趕。為了防止流民們遲疑鬧事,翡國負責安置、組織流民的官員們大肆宣揚尼國乃是當今唯一的“地上神國”,連大王和俺們一眾官員都心向往之,但大王高風亮節,加上諸位現在正在為極寒所迫,因此將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先讓與諸位百姓,請大家務必安心前往尼國,安心過好日子——至於這些搪塞、哄騙老百姓的話日後真應驗之時,翡國一眾官員百姓捶胸頓足的故事,要到很久以後才發生了。
    當然,翡國官員們的話也不是完全空穴來風,為了安撫在海邊集中等待上船的流民,尼國率先用船隊運來了500口鍋和大量的餐具,作為給翡國豬仔,啊不,人口錢的定金。雖然食物不多,但煮食的美味依然如前事一般,立即打消了不少流民心中的遲疑——即便是一天隻能吃一頓飯。在海邊等待的漫長時間裏,沒有一個流民餓死,更沒有人鬧事、嚷嚷著要回七丘城。每天晚上,流民們吃過唯一的一頓飯,便紛紛向帳篷裏躺屍,以減少消耗。若從天上鳥瞰,夜晚的翡國海邊營地寂靜無聲,隻有一團團的篝火熊熊燃燒,溫暖著火邊的帳篷和裏麵饑腸轆轆卻無比滿足的一群人。
    為了盡快運輸國王眼中的第一大財富——人口,海國大將海波親率船隊行動,一路上殫精竭慮,不斷催促,終於趕在冬雪降臨前運走了3萬人,其中2萬人被直接送到了南洲林秉等三個拓地的侯國,經由一冬天緊急培訓語言文字,開春即全部投入生產。剩餘一萬人被運送至尼國新開拓的土地——珍奇島(西西裏島),同樣準備過冬,開春建設新的城市——新海城。
    翡王答應的5萬人一下子少了一大半,剩下的人在尼國的勸說下開始向南行動,一路沿著海邊穿過整個翡國南部國土,抵達相對溫暖的珍奇島對岸。由於珍奇島很荒涼,此前翡國完全是當做三不管地帶經營的,雖有不少森林草原,能夠放牧狩獵,但短期內無法承載如此多的新移民,因此後續的2萬人隻能駐紮在島對岸,即翡國最南端的領土尖上,靠著尼國船隊定期送來的給養勉強過冬——當然,由於緯度大大向南,冬雪的影響遠小於七丘城或尼國王畿地區,有利於缺衣少食的移民過冬,而地中海的氣候同樣適合冬日行舟,使得一整個冬天尼國船隊的補給行動不受影響。
    這些人送到南洲亦不可行,因為林秉他們的南洲三侯國尚未完成人口搬遷,目前南洲大陸上尼國子民僅1萬人,此前運來2萬翡國人,已經令三位諸侯心驚膽戰,一冬天都沒睡好覺——事實證明他們多慮了,翡國新移民自從吃上煮食,住上簡陋的木屋後,已經把自己催眠了,紛紛覺得翡王及一眾翡國官員“誠不欺我”。冬日在屋中的火堆旁,新移民們尊敬地跟著教授語言文字的尼國老師,孜孜不倦地向“神國”學習。而新移民蓬勃的融入趨勢被林秉及時報告給我和尼國朝廷後,首寶柱立即修改了計劃,開春即令海波率船隊將剩餘的2萬人全部送至南洲,不再去管那個“人口比例”的風險。
    至尼國四年初夏,翡國的5萬流民均已妥善安置在南洲和珍奇島,在促進兩個地方開發的同時,甩掉5萬張嘴包袱,且獲得了大量陶器和銅工具助力的翡國仍有15萬人的“巨量”人口。靠著投靠尼國“以送兼振,兩難自解”的基本國策,經過劫後餘生的國民辛勤努力,翡國飛速地治愈了戰爭創傷,國家開始重新正常運行起來。
    南洲的開發同樣再上層樓,運送完翡國移民後,海波船隊馬不停蹄(劃掉)船不停槳地奔回尼國本土,用了整整2個月將林、崔、盧三國剩餘的百姓全部運往南洲。不同於運輸一無所有、孑然一身的翡國移民,三侯國的百姓不但拖家帶口,而且攜帶著大量家什——食物、家具、車輛、工具、玉器,還有不少新製的銅錢,導致海軍運輸隊極其頭疼,最終用了一倍的時間才運送完同樣是2萬人的三侯國百姓。尼國四年,南洲的人口數量首次超過5萬人,成為尼國舉足輕重的領土之一。
    在南洲和尼國北部領土大開發的同時,夾在中間的南方部族終於坐不住了。
    自5月起,同後建他們最先建立聯係的晉國便密集派人北上,來到尼都打算“偷師學藝”,卻發現尼國的一眾技術完全不是他們的大腦能夠理解,更遑論偷學了——也用不著偷,尼國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甚至尼國國王和三公九卿對南方部族都毫無防備之情,想看啥看啥,想去哪去哪,沒有一點“技術保密”的意識。晉國人沮喪地發現,人家根本不需要防備任何人,而靠自己學,南方部族一輩子也休想過上尼國的日子。
    那麽,不靠自己呢?
    投尼一念起,刹那天地寬。
    晉國使團回國後,使團中的成員紛紛回到各自部落,幾乎是緊接著,韓部、魏部、趙部等部落均偷偷將使團中的人重新派往尼國,打算率先向國王輸誠,第一個拿到加入尼國的入場券,以獲得更多支持。晉國所有部落的想法湊在一起的結果就是……剛剛離開不久的一整個使團,又零零星星全部回到了尼都,重新聚攏成了離開時的樣子。不過,這次的“使團”可不像上次那樣團結一心,而是幾乎吵上了天,紛紛指責其他部落“吃獨食”。
    算了,也不差這一萬多張嘴了。我和首寶柱很“無(qie)奈(xi)”地做了調停人,而提出的條件令眾人立即停止了爭吵,霎時笑逐顏開——
    晉國內附,正式成為尼國領土!而晉國的全部子民——基本上都是不會說話的尼安德特人,也同時立即成為尼國子民。
    晉國“投降”的消息很快傳遍南方部族,其他部落同盟如楚國、吳國、越國同晉國本就貿易往來頻繁,自銅錢流通後聯係更是進一步加深,而晉國在得到尼國朝廷支持後,陶窯、銅礦、軍隊、工坊、城市迅速拔地而起,僅僅兩個月時間便日月換新天,跟過去的苦日子說拜拜,跟尼國新生活say嗨嗨了。為了打造晉國這個示範效應,我同首寶柱、員柯明連語言文字教育都沒讓他們搞,倆月時間專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派了一大批的技術人員和熟練手,幫助他們急速建立能夠自給自足的產業,並迅速掌握各類工具的製造、使用方法,為此還不得不令食物“產能過剩”的林秉他們運了一大批肉食來晉國,滿足早期工匠們的生活所需。富裕的南洲大陸開始反哺尼國本土,開始支持由於“四麵出擊”而變得左支右絀的朝廷,漸漸有點“江浙財賦重地”的模樣了。
    尼安德特人優秀的聰明基因大放異彩,晉國也不負眾望,在短短2個月內成為了南方部族中的“樣板”。晉國的經濟發展成就深深刺激了其他部落聯盟,接下來的幾個月,楚國、吳國、越國等對尼國“北佬”的疑慮漸漸消散,紛紛派出使團前來尼都請求內附,而依舊飽受食物短缺限製的尼國朝廷,在秋收前徹底喪失了繼續吞並更多領土的能力,隻能同南方各部落聯盟虛與委蛇,直到——新一年秋收完畢。
    不過,南方部族的內附,隨著一件大事的發生,重要性竟也暫時退居第二,被我完全扔給了首寶柱、佘向純、員柯明他們。而我和嚴青眼、寇齊、古新、海寧等人,則被一則突如其來的遠方消息所吸引,再次踏上了揚帆遠航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