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74章 大秦故事

字數:3574   加入書籤

A+A-


    段曉棠將各路網絡大神盤出的信息,精心整合到一起,娓娓道來。
    “漢朝史書中記載了一個西方國家——大秦,大概是當時的人覺得它和曾經強盛無比的秦朝一樣強大,所以如此稱呼。
    事實上它的名字應該叫羅馬,條條大路通羅馬,那時的羅馬可是天底下最繁華的地方之一。東邊有煌煌大漢,西邊能與它媲美的就是羅馬。”
    呂元正作為眼下帥帳內,相對愛讀書的那一撥人,補充道:“甘英曾奉命出使大秦。”
    這是正兒八經的使節,不是說死就死的那種。
    段曉棠微微頷首,“但很可惜,他最終沒有走到。”
    要是甘英真的成功抵達羅馬,簡直不敢想象那會是一場多麽盛大、多麽震撼的盛會。
    段曉棠繼續說道:“漢朝與羅馬就好像是在鏡子兩邊相互映照的兄弟。”
    “我以前聽過一句話,‘國恒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漢朝末年哪怕內部四分五裂,依舊能夠壓服四方蠻夷。”
    範成達點頭表示認同,中原諸侯打架,那些蠻夷連在一旁觀戰的機會都沒有。
    段曉棠輕輕地靠在椅背上,“與大漢同時期並立於世的羅馬,卻在內外交困的艱難處境中,國力不斷地被削弱。最終亡於蠻族的入侵,和漢朝滅亡前後腳的事。”
    “亡於蠻族” 這幾個字一出口,瞬間讓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雖然此時無人提出亡國亡天下的理論,但對漢人而言,最大的恐懼之一,或許就是胡人南下,披發左衽。
    所以元宏大的所作所為,才會格外叫人痛恨。
    羅馬作為曾經被大漢認可的“文明國度”,最終卻落得這般結局,怎麽不叫人生出兔死狐悲之感呢!
    段曉棠仿佛突然想起了什麽重要的信息,眼睛一亮,說道:“其中有一支蠻族,就是當初被漢朝打敗後驅趕向西的匈奴後裔。”
    誰能想到,看似毫無關聯的東西方文明,竟然有著這樣奇妙的 “聯係”。
    假如漢朝當初沒有擊敗匈奴,那麽羅馬帝國所麵臨的壓力是不是就會小一些,甚至有可能不會走向滅亡呢?
    範成達的思維一下子發散開來,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突厥人向西發展,是否會到達曾經的大秦故地?”
    畢竟,羅布一直想要經略西域,他的發展方向就是往西。
    段曉棠輕輕點了點下巴,思考片刻後說道:“應該會吧!以突厥如今的實力,他們往西前進的道路上,幾乎沒有能夠與之抗衡的對手。”
    杜鬆冷哼一聲,不屑地說:“突厥人打匈奴人,那可真是一場好戲。”
    恐怕孝武皇帝複生,也想象不到會出現這樣奇妙而又荒誕的場麵。
    呂元正:“草原上不是一直都是這樣嗎?你打我,我打你!”
    在中原人看來,他們都是草原上的戎狄,沒有本質的差別。但各個部族之間,可從來不認為周邊的“鄰居”是自己人。
    死道友不死貧道。他們之所以如此輕易地接受羅布,不就是為了減輕大吳的壓力嗎?
    段曉棠說起一個無法辨別真假的說法,“據說匈奴隻有語言沒有文字,如今生活在西方的那支匈奴後裔,早已忘了來曆,隻當自己是土生土長,世世代代生活在大秦故地周邊的部族。”
    杜鬆疑惑道:“這怎麽能忘了呢!”
    這才過去幾百年,怎麽就數典忘祖了!
    可話剛說出口,杜鬆就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草原上向來不講究禮儀尊卑那一套,向來信奉強者為王,適者生存。
    對他們而言,如果忘了祖先能更好的融入當地、繁衍生息,那麽忘了也就忘了。
    反正祖上又沒出過什麽顯赫人物。
    難不成讓他們打著恢複祖先榮光的旗號,揮師向東,尋找曾經失落的草場?
    幾百年前他們是大漢手下敗將,現在他們又怎麽可能成為大吳的對手呢?
    別忘了,這中間還夾著草原如今的霸主 —— 突厥。
    段曉棠並不特意糾正杜鬆的說法,別說幾百年,幾十年前、三代以外的事,她都不知道。
    攤開雙手,無奈地說:“反正大秦就這麽滅亡了,徹底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西方的羅馬滅亡了,但東方的“大漢”一直存在,隻是對外的名字在不斷地變換罷了。
    吳越拉回正題,“這和我們說的事情,有何關聯?”
    段曉棠笑了笑,神秘地說:“當然是因為鉛啊!”
    “所有人都認為羅馬的滅亡是由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麵因素綜合導致的。直到後來,有人意外發現羅馬人的屍骨中,鉛的含量異常偏高。”
    這種行為,可能涉及褻瀆遺體,為時人無法接受。在其他幾人不解兼震驚的目光中,段曉棠趕緊描補,“隻是偶然發現得,這需要一些專業知識,反正我做不到,婉婉也一樣。”需要專業的工具和儀器。
    段曉棠感慨道:“在東方一漢當五胡的時候,羅馬帝國的國民卻集體中毒。”
    “他們不直接服用鉛,但在生活的方方麵麵都離不開鉛。他們的廚具、餐具,甚至城中的水管,都是用鉛做的。他們不曾直接服毒,但全身上下的每一寸血肉都受到了鉛的影響。”
    段曉棠總結陳詞,“國民身體素質都這樣了,可以想象他們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麵會有怎樣的表現。”
    天水趙氏和齊王府集體“服毒”,或許還要加上一部分聯係緊密的長安高門。這種事已經足夠超出吳越的想象範圍了。
    但從未想到,天下的另一頭,居然有一個不亞於漢的偉大國度,因為鉛毒而轟然倒塌。
    吳越質疑道:“此事你如何得知?”
    國家興亡,是能隨隨便便掛在嘴邊的嗎?
    段曉棠聳了聳肩,“以前聽人閑聊提起過。”
    為了佐證自己的話,段曉棠提出另一條論據,“長安西市有不少胡人,不一定是羅馬遺民,但居住在周邊的人都該聽說過。羅馬人摯愛葡萄酒,尤其是用鉛杯盛裝的酒水,格外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