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格閾中的詩性突圍》

字數:2218   加入書籤

A+A-


    《格閾中的詩性突圍》
    ——論樹科《爬格仔諗到嘅》的時空辯證法
    文文言
    在粵北韶城沙湖畔的晨霧中,樹科以方格稿紙為原點,構築起一座語言的巴別塔。《爬格仔諗到嘅》這組看似循環往複的粵語詩作,實則是關於創作本質的元詩,是詩人與格閾的千年對峙。當現代性焦慮將人類囚禁於"格子間"的隱喻牢籠時,樹科卻以孩童般的天真執拗,在格與格的縫隙間開辟出詩性的逃逸線。
    一、格閾的拓撲學空間詩學的解構與重構
    詩作開篇即以"原稿紙,一張,一張張"的遞進式鋪排,構建起垂直的文本空間。這種空間既非海德格爾所謂的"此在"之域,亦非巴什拉筆下的"空間詩學",而是福柯"異托邦"的具象化呈現。每張稿紙都是微型烏托邦,格子作為權力規訓的符碼,在詩人的凝視中發生拓撲變形"天格地,地格天"的錯位敘事,暗合拉康"實在界"對符號秩序的入侵。當"格嚟格,格格唔完"的強迫症式書寫成為存在方式,詩人實則在進行德裏達所謂的"延異"遊戲——在符號的能指鏈中,每個格子都成為解構整體性的奇點。
    這種空間詩學在粵語方言的肌理中愈發清晰。"爬哈爬,行哈行"的擬聲疊詞,不僅是對書寫動作的白描,更是對語言生成機製的隱喻式呈現。粵語九聲六調的聲調係統,與格子空間的幾何秩序形成複調對應,使靜態的稿紙成為流動的聲學空間。當"睇哈睇"的視覺凝視轉化為"喺天格"的聽覺想象,詩人完成了從視覺中心主義到通感書寫的範式轉移。
    二、時間的褶皺日常詩學的哲學升維
    "壞習慣,一天,一天天"的遞增句式,將時間量化為可計數的格子。這種量化背後,是本雅明"靈光消逝"的現代性診斷。當機械複製時代將時間切割為均質的"一天天",詩人卻以"格外格"的叛逆姿態,在時間的褶皺處尋找詩性可能。柏格森"綿延"理論在此獲得方言轉譯"天天格"既是時間的具身化體驗,也是對線性時間觀的戲謔解構。
    詩中孩童視角的運用極具深意。"細個,細細個"的遞進,將成人世界的規訓機製投射到童年記憶。這種記憶書寫不同於普魯斯特式的無意識回溯,而是帶有巴赫金"成長小說"的狂歡色彩。當"愛寫嘢"的童趣遭遇"格度格"的製度規訓,詩人在方言的褶皺裏重構了主體性"係格惗"的肯定句式,將束縛轉化為創造的母體。
    三、格與格外的辯證法詩性突圍的美學實踐
    全詩最富張力的,在於"格"與"格外"的辯證運動。"一格,又一格"的累積看似構成密不透風的規訓之網,但"格外格"的突轉卻撕開裂口。這種突圍策略讓人想起莊子"庖丁解牛"的技藝哲學在格閾的肌理中尋找縫隙,以"以無厚入有間"的智慧實現詩意棲居。當"格格唔完"的焦慮轉化為"係格惗"的頓悟,詩人完成了從存在困境到創作自由的超越。
    這種辯證法在方言詩學中展現出特殊魅力。粵語"格"字的雙關性(規則格子)與"惗"字的思維動詞屬性,在音韻層麵構建起精妙的語義迷宮。詩人如同在語言迷宮中穿行的忒修斯,以方言為阿裏阿德涅之線,最終抵達"格天地"的哲學境界。這種抵達不是征服,而是如老子所言"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的頓悟——在格閾的有限性中,反而照見了詩性的無限可能。
    四、餘韻在稿紙與天空之間
    當收束於"係格惗"的肯定判斷時,詩人實則打開了更大的詩學空間。這種開放性與艾略特"客觀對應物"理論形成有趣互文格子既是規訓的符號,也是創造的載體。在數字化書寫日益普及的今天,樹科對方格稿紙的執著,恰似本雅明對"靈光"的挽歌式書寫。但詩人並未沉溺於懷舊,而是以孩童般的遊戲精神,在格與格的縫隙間種植詩意的種子。
    最終我們發現,這組詩作本身即是"格"的產物與超越。它遵循著嚴格的格律框架(每段四行,押粵語韻腳),卻又在語義層麵不斷突破格閾。這種張力結構,恰如帕斯捷爾納克所言"詩歌是帶著鐐銬的飛翔"。在樹科的詩學宇宙裏,每個格子都是通向自由的門洞,而稿紙本身,成為了丈量天地人神的神秘羅盤。
    當沙湖畔的晨光再次照亮稿紙,那些被"爬"過的格子開始閃爍微光。這不是規訓的烙印,而是詩性突圍的勳章。在格與格的永恒對話中,詩人完成了對創作本質的終極叩問真正的自由,或許就存在於對必然性的優雅馴服之中。
    喜歡粵語詩鑒賞集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粵語詩鑒賞集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