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鎮守安南
字數:6773 加入書籤
而讓他家那位皇祖父兼任祭酒,即相當於院長的職務,也是理所當然。
畢竟軍事學院不同於國子監這類機構,其培育出的學生日後將成為軍隊的核心力量。
而祭酒這一擔任眾多核心力量共同導師的角色,對皇帝而言,無疑是個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即便朱瞻基本人坐上這個位置,朱棣恐怕也不會安心。
幼軍的組建實際上與朱瞻基所麵臨的情況如出一轍,他若要訓練一支類似營建製的幼軍,便無法避開家族中那位威名赫赫的長輩。
然而,若有皇家軍事學院先行一步,則情況將截然不同。
朱瞻基可將幼軍置於皇家軍事學院麾下,如此一來,幼軍便名義上成了朱棣的學生。
這一名義的差別不可忽視。
朱瞻基最確信的是朱棣會對這一提議表示認可。
以那位戰爭狂人的性格,隻要是能助他征戰沙場的事物,無論多麽離奇,他都能接受。
此外,皇家軍事學院帶來的益處顯而易見,它掛靠皇家名號,且由皇帝親自擔任校長。
對於皇權的強化作用,可謂顯著。
恰似黃埔軍校之於某些政治意義。
這樣的舉措,任何一個稍具決斷力的君主都不會拒絕。
因此,朱瞻基相信,自己的奏折終會被批複,隻是早晚問題。
延遲批複是為了給予朱棣足夠的時間,讓他權衡利弊。
畢竟身為皇帝,許多決策不能草率行事,即便此事看似百利而無一害,仍需深思熟慮。
即便是朱棣這樣不專注於政務的皇帝,也會如此。
金忠不明所以,隻是一味低頭沉思,因為軍事學院牽涉甚廣。
他一時難以判斷此事是好是壞。
但他不像朱瞻基那般樂觀,而是眉頭緊鎖道:
“太孫殿下,此事恐怕並非易事。
皇家醫學院和皇家學院尚可接受,前者影響不大,朝中大臣亦不會過於關注;後者雖屬文化盛舉,但仍能得到不少大臣的支持。
唯獨這皇家軍事學院……”
金忠略作停頓,憂慮地說道:“隻怕會遭致眾多大臣的強烈反對。”
軍事學院無形中提升了武將的地位,這對文官而言無疑是不利的。
自古文武之爭屢見不鮮,抬高武將地位,等同於削弱文官勢力,這必然會引起部分文官的不滿。
"不妨事,他們若反對便由他們去,創辦軍事學院乃勢在必行之事,這關係到大明的國運江山,皇上不會任由他們肆意妄為。
"
朱瞻基內心對此不以為然,難道真以為朱棣被報紙略作改動形象後,就成了文官口中那般英明聖主了嗎?隻要讓朱棣察覺到軍事學院的好處,到時候誰敢反對,那便是與朱家人為敵。
朱棣自會讓他們明白道理!
而朱瞻基自己隻需在背後坐收漁翁之利即可。
若有難處,讓他這位“鎮北大將軍”
出麵就好,那些罵名與壓力,想必他的鎮北大將軍也不會放在心上。
至於他自己,不過是個出謀劃策之人罷了,畢竟這些事情都是征北大將軍在做,與他這個太孫又有何幹係?
"咳咳……"
朱瞻基輕咳兩聲,驅散腦海中雜念,端正神色,目光轉向金忠與張懋繼續說道:"幼軍的事就交由兩位了,金尚書統籌大局,張將軍協助金尚書,我希望明年開春之前,幼軍能夠初步成型,屆時我要見到的是一支初具規模的隊伍!"
聽聞朱瞻基語氣鄭重,金忠與張懋忙俯身領命:
"臣金忠遵旨!"
"末將張懋領旨!"
朱瞻基點頭,他對這二人頗為信任。
張懋不必多言,幼軍之事本就是金忠一手推動的,兩人都以朱瞻基為核心,自然全力支持他的計劃。
朱瞻基又與他們商討了些關建設的具體設想,主要是他在闡述自己的想法,把後世的一些事物提出來,請他們點評並給予建議。
如果適合這個時代,朱瞻基便會直接采納;若不合適,則分析問題所在,問題不大且可調整的便加以改進,實在無法適應的便舍棄。
畢竟時代差異,有些東西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朱瞻基又不是愚鈍之人,怎會強行照搬?
在討論軍規、訓練等事務時,有的被否決,有的卻得到了張懋和金忠的一致認可。
雖然兩人稱不上名將,但在基本問題上仍能發表見解。
尤其是金忠這位老者,多年來擔任兵部尚書,對諸多軍事事務經驗頗豐。
讓他親自操持或許有所不足,但提供意見卻毫無問題。
隨著交談,金忠這位兵部尚書也不時因朱瞻基提出的某些新穎想法感到驚訝。
尤其是一些後來才出現的軍事管理方式,這些充滿前瞻性和人性化的設計,和此時的管理理念相比,簡直不是一個層次上的。
“其他大致就是這樣了,過幾天我會把這些內容整理好,然後一並呈交給您!”
朱瞻基看了眼天色,已經不早了,思索片刻後,也無別的事,便準備回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懋也沒打算留在這裏,錦衣衛的塞哈智還沒到任,很多事務依然由他處理。
所以他便隨朱瞻基一同離開。
馬車內,朱瞻基漫不經心地問:“你對火器知道多少?”
張懋聽後一怔,答道:“火器從唐末宋初開始就在戰場上廣泛使用,尤其是太祖皇帝時期,太祖對火器非常重視,大力推動火器的發展。
無論是對抗陳友諒的水戰,還是驅逐北元,火器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朱瞻基聞言笑了:“所以啊,我真的很欽佩我的這位太祖,有些事情上,他比我祖父看得遠得多!”
張懋:“………”
他一時語塞,不知該點頭還是搖頭。
點頭吧,似乎對當今聖上有所不敬;搖頭呢,又像是在質疑太祖皇帝。
畢竟他不是朱瞻基。
見張懋一臉為難,朱瞻基忍俊不禁,但沒再繼續這個話題。
而是稍作停頓,又問道:“令尊在安南的情況怎麽樣了?”
張輔早在永樂九年就被爺爺派往安南,這是他第三次出征安南。
第一次是在永樂四年,主帥是朱能,但朱能在途中染疾,張輔接手指揮,從此在平定安南中表現突出,將安南納入大明疆域,因功受封英國公。
第二次是在永樂七年,前陳朝官員簡定反叛,黔國公沐晟領兵。
沐晟雖為沐英之子,屬朱棣一脈,但能力遠遜其父,與簡定交戰時,輕率冒進,結果慘敗。
隨後張輔再次掛帥,簡定麵對張輔時仿佛判若兩人,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最終自己也被生擒。
第三次便是永樂九年,這也是張輔時間最長的一次,簡定的侄子陳季擴汲取了教訓,不敢正麵與張輔交鋒,隻能采用遊擊戰術,即便如此,也被張輔打得狼狽不堪。
時間推移,三年光景悄然過去。
張懋整理衣冠,畢恭畢敬地說:“稟告太孫殿下,安南境內並未發生大規模戰事,叛軍不堪一擊,但因地形複雜,叢林密布,叛軍易藏匿。
幾個月前,家父已找到陳季擴的行蹤,相信擒獲叛軍首領指日可待,隻是……”
話至此處,張懋停頓片刻,似乎有難言之隱。
“還有何難處?”
朱瞻基察覺到張懋的異樣,不禁追問。
張懋略作思索,緩緩說道:“太孫殿下尚未監國之時,朝中及戶部的幾位大人曾多次催促家父班師回朝,家父也曾上書朝廷,懇請留守安南,卻未獲準許!”
朱瞻基聽後點頭,對此早有預料。
在他攝政之前,戶部早已捉襟見肘,僅存的些許積蓄全用來籌備北伐所需糧草器械。
畢竟在那個時代,北方的戰略地位遠勝於南方。
同時,兩線作戰本就難以兼顧,戶部諸臣催促撤軍實屬正常,而拒絕張輔留駐安南也在情理之中。
朝中某些官員本就對這片偏遠之地興趣缺缺,加之安南局勢反複無常,耗費巨資卻成效甚微。
若非朱棣執意堅持,恐怕此地早已棄置不顧,更別提再派重兵把守了。
朱瞻基沉思片刻,說道:“令尊鎮守安南並非不可,雖偏遠卻物產豐饒,氣候宜人。
然安南地勢險峻,完全征服談何容易,此事我亦難以決斷,但我可以替令尊向聖上。”
朱瞻基內心深處其實是支持張輔鎮守安南的。
派遣張輔率數十萬大軍駐守安南,其意義遠超安南本身。
這不僅是為將來布局,安南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連接廣西、雲南,與海南隔海相望。
占據安南,向東南可掌控南海大部分區域,這對日後明朝統治南海至關重要。
向西南則能將整個西南地區納入版圖。
然而,朱瞻基的目標並不僅限於此,他更著眼於這個時代混亂的印度。
與後世不同,當時的印度四分五裂,各小邦國割據稱雄,戰亂頻仍。
這樣的局麵實際上非常利於統一,就像被驅逐的巴布爾,在失去國家後帶領殘兵敗將重返故土,重建王國,該國甚至一度掌控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
若非如今正忙著北伐,朱瞻基真想攛掇自己的征北大將軍即刻南下征戰。
畢竟北方的草原雖然凶猛,但攻打草原的收益其實很有限。
除了多出一片牧場,使北方稍顯安定外,再無別的好處。
然而南方則不然,此時的南方並無強勁對手。
大明南征,隻要主帥不是糊塗蟲,也不是庸才,一旦踏入南方,就如同開了掛一般。
看看張輔的戰績便知,攻打安南簡直像長輩教訓晚輩一樣容易。
安南人被打得痛哭流涕。
即便安南引入了遊擊戰這樣的先進戰術,依舊毫無作用。
畢竟大明不是彈丸小國,人口眾多,裝備精良,即便分散兵力也毫不遜色。
安南人現在一聽見張輔的名字,就被嚇得魂飛魄散。
這固然是因為張輔的能力出眾,但也與大明當前的強大實力密切相關。
因此,朱瞻基堅信,即使找不到能與張輔匹敵的人選,找到一個能發揮半個張輔作用的人絕非難事。
張懋並不知曉朱瞻基的心思,聽聞朱瞻基願意為自家父親發聲,心中十分高興,恭敬地說道:
“末將多謝太孫殿下。”
喜歡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請大家收藏:()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