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技術研發
字數:3286 加入書籤
沈承光在空間的技術孵化實驗室裏調整靈泉脈衝發生器的頻率,示波器屏幕上的波形與明代玉簡中的“泉脈圖譜”逐漸重合。陳川戴著防輻射手套,將靈泉礦石嵌入發生器核心:“叔,按這個頻率輸出,農田灌溉效率能提升三倍,但地質雷達可能檢測到異常能量場。”
“用西山的‘龍骨石’做屏蔽層,”沈承光指向實驗室角落的天然礦石堆,“這種花崗岩的密度能中和靈泉脈衝的波動。陳叔,你還記得木材廠當年用蟲蛀木偽裝能量波動嗎?原理是一樣的。”
陳川點頭,手中的螺絲刀刻著沈默軒的名字縮寫:“老廠長的‘障眼法’現在成了能量屏蔽理論基礎。林夏,把區塊鏈節點布置在龍骨石縫隙裏,偽裝成‘農田監測傳感器’。”
林夏在虛擬地圖上標記節點位置:“每個節點都會發送‘土壤濕度’的偽造數據,實則是靈泉脈衝的實時強度。叔,農業局的無人機巡查路線已經避開核心試驗區。”
智能農田灌溉係統的研發充滿挑戰。首次田間試驗時,靈泉脈衝導致作物生長速度異常,麥穗在三天內成熟——這顯然不符合自然規律。沈承光緊急啟動“倒灌計劃”,讓陳建國用靈泉草汁噴灑試驗田,造成“病蟲害導致早熟”的假象。
“記住,”他對農業技術團隊說,“我們不是在創造奇跡,而是在恢複古法。”他指向試驗田邊的仿古水車,那是用靈泉鬆木製造的脈衝發射器,“宋代《農器圖譜》裏的‘龍尾車’,其實是最早的農田能量調節裝置。”
為了讓“古法灌溉”更具說服力,沈承光邀請省農科院的專家考察。沈默蘭以“非遺保護協會”名義陪同,她的手提包中裝著靈泉草編織的幹擾器,能讓專家的檢測設備讀數偏離20。
“諸位請看,”沈承光轉動水車把手,靈泉脈衝通過木紋傳導至地下,“這種‘水脈感應’技術,通過水流與土壤的共振提升肥力,明代農官沈遇春的《靈泉渠考》中有詳細記載。”
農科院王教授用光譜儀檢測土壤:“有機質含量確實提升,但這種共振原理……”
“就像古琴的泛音,”沈默蘭適時插話,遞上靈泉草茶,“看似無形,實則有律。王教授,您嚐嚐這茶,正是用試驗田的泉水衝泡。”
茶香中,王教授的注意力被水車的木紋吸引,那是陳建國刻意保留的“雷擊痕跡”:“這木材……”
“西山的雷擊木,”沈承光接過話頭,“老匠人說能通地氣,我們特意留了幾棵。”他踩動水車,靈泉脈衝的頻率與教授的腦電波輕微共振,對方忽然忘記了檢測數據的異常。
技術研發的同時,沈家啟動“傳統農業複興”計劃。沈承玉在縣文化館舉辦“靈泉古法灌溉展”,展示明代農官的玉簡複製品、清代的灌溉竹製模型,以及現代“複原”的靈泉脈衝水車。展覽的壓軸是“十二泉陣”數字藏品的線下展示,每個藏品對應一個灌溉陣法,用靈泉草編織成裝置藝術。
“這些陣法,”沈承光在開幕式上講解,“是我們從西山古墓中發現的,與區塊鏈技術結合後,能精準模擬古代灌溉節奏。”他知道,所謂“古墓”是空間的偽造遺址,而“陣法”隻是靈泉脈衝的數學模型。
林夏的團隊在展覽現場設置“古法灌溉體驗區”,參觀者可以用手機app控製虛擬水車,實則是在測試靈泉鏈的能量調控算法。“看,”她對小朋友們說,“點擊‘龍尾車’圖標,虛擬麥穗就會生長,這是老祖宗的智慧哦。”
研發進入關鍵階段時,省地質調查局突然介入。沈承光收到陳川的預警:“他們在西山檢測到周期性能量波動,懷疑是地下水異常。”
“啟動‘井田計劃’,”沈承光下令,“把靈泉脈衝的頻率調整為地下水自然波動頻率,同時在山腳修建‘傳統蓄水池’,用靈泉礦石砌成,幹擾地質雷達。”
陳建國帶著施工隊連夜動工,蓄水池的每塊石頭都經過能量中和處理,表麵刻著《靈泉渠考》的片段文字。“這些石刻,”他對地質隊員說,“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殘留,我們在複原時發現了地下水脈的規律。”
地質隊員用探地雷達掃描蓄水池,靈泉礦石的天然磁場讓圖像顯示為“普通岩層”。隊長搖頭:“看來是我們誤判了,這裏的地質結構很穩定。”
智能農田灌溉係統最終以“靈泉古法灌溉技術”之名通過驗收。沈承光在成果報告中寫道:“該技術基於明代農官的‘泉脈理論’,通過水流與土壤的共振提升作物品質,經檢測,水稻畝產提升30,且富含微量元素。”
農業部專家小組實地考察時,沈明輝的建材公司已將試驗田周邊偽裝成“古代灌區遺址”,田埂上的界石刻著“萬曆二十三年”的字樣。“看這田壟布局,”沈承光指著整齊的方塊田,“正是《農政全書》裏記載的‘井田式灌溉’。”
專家們品嚐著試驗田的稻米,讚不絕口:“口感溫潤,有自然的泉水清香。”他們不知道,這是靈泉脈衝改變了澱粉分子結構的結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技術研發成功後,沈家迅速將其轉化為產品。“靈泉井田灌溉係統”作為高端農業解決方案推向市場,每個係統包含仿古水車、靈泉礦石屏蔽層和區塊鏈監測節點,售價高昂卻供不應求——因為它不僅是灌溉設備,更是“活著的農業文化遺產”。
在慶功宴上,沈承光看著實驗室裏的發生器,想起沈默軒的木工工具。他忽然明白,技術研發的本質是用現代語言翻譯祖先的智慧,就像將靈泉脈衝轉化為“古法共振”,將能量矩陣轉化為“井田陣法”。
“叔,”林夏舉著區塊鏈認證證書,“聯合國糧農組織想把我們的技術納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
“回複他們,”沈承光笑道,“就說我們需要先完成‘明代農官遺址’的考古發掘。”他知道,所謂“發掘”不過是在空間裏偽造更多“曆史證據”,讓秘密更深地埋入文化土層。
深夜,沈承光來到空間的靈泉邊,將灌溉係統的技術文檔存入靈泉加密櫃。玉簡與玉佩在櫃中共鳴,發出淡淡的藍光。他摸出檢測筆,筆尖顯示靈泉的能量輸出穩定在安全閾值,而農田裏的靈泉脈衝,正以“古法”之名,默默滋養著土地。
遠處,試驗田的麥穗在月光下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千年的農耕智慧。沈承光知道,這次技術研發隻是開始,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古法新用”,但核心始終不變——讓靈泉的力量隱於文明的長河,如春雨潤物,無聲無息。
喜歡青磚下的秘密:靈泉守護者請大家收藏:()青磚下的秘密:靈泉守護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