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回村
字數:4096 加入書籤
巨龍震怒,長嘯一聲,反噬樸南子。樸南子冷然一笑,以指彈劍,厲喝道:“孽畜,歸!“巨龍震顫,須臾間委頓不堪,恨恨然歸返紫嶽劍中,仙劍頓失光彩,黯淡無光。
劉文舉與老婦相視,同聲歎息。老婦神色黯然,道:“罷矣!恒嶽派眾弟子聽令,隨吾等離去。“言畢,依依不舍環顧四周,複歎一聲,身形騰空而起。
樸南子眯目,忽言:“吾玄道宗今日廣納門徒,諸位若有願歸附者,可留於此。“十位築基長老神色各異,惟二老隨老婦升空,餘下八人麵麵相覷,皆未從命。
劉文舉一愣,麵露慍色,欲言又止,終以袖掩麵,歎息升空,立身老婦身旁。老婦強抑怒火,沉聲道:“人各有誌,不從者不強求。“
黃龍一輩老者躊躇良久,終黃龍、道虛、紅臉老者三人隨行升天,隨二位結丹師祖左右;餘人皆踟躕未動,各安其位。
內門諸弟子凡數十人,其十餘人禦空而起,餘者皆留駐於地。
王卓踟躕良久,不敢仰視道虛,足舉複落,終未相從。
周氏女雖稍作權衡,然終未相隨。至徐氏少女,見王卓不往,垂首沉吟少頃,方舉之步複止。
王浩悵然自嘲,對王林而言曰:“鐵柱兄,吾當歸鄉侍父,不複他往。然汝歸處,弟必妥為照拂,可無憂也。“
王林方睹王浩,正欲語,忽而輕咦,遽執其腕以察之,問曰:“浩弟,汝之修為安在?“
王浩慘然一笑,搖頭曰:“鐵柱哥,莫問也,一言難盡!“
王林睨之而不再詰,少頃,顧己身藏密甚多,倘入玄道宗,必多叵測之險,乃凝思片刻,遽決去就。
劉文舉與老婦候之良久,見地麵恒嶽弟子多垂首默然,無相隨之意,二人乃歎息。老婦曰:“罷矣,行!“言訖,當先引眾向遠空飛去。餘者十餘人,皆麵露苦色,垂首躡蹤其後。
恒嶽眾弟子隨二位結丹師祖而去,狀若喪家之犬,銜悲吞恨,化作數道虹光,湮沒於天際,漸行漸遠。恒嶽山色依舊,而舊人已渺。
恒嶽門人三分其眾:一從劉文舉歸附玄道宗;一執意留山;又一眾決然出派,遁入塵俗。
王卓留而入玄道宗,修真問道。
王浩獨不附王林之行,孑然下山去。觀其形色,一縷暮氣縈繞不去,沉沉若鉛。
王林雖不知其故,然心知必關乎功法修行之事。浩既緘默其口,林亦不勉,默然允之。“或隱於市井,反得逍遙“,林心忖道。
林於門中本屬微末,今既離山,無人阻之。樸南子但目送一瞬,淡然置之。
林下山後,身未暫駐,即運引力之術,流轉周身。俄而騰空而起,化一道虹光,破空而去。
初入雲霄,思鄉之情油然生焉。未久,遙見故園,青山如舊,村舍依舊。獨宅院易為三合之居,門懸朱書“福“字,尤為醒目。雖晨曦未朗,然犬吠雞鳴之聲已隱隱可聞。
村間炊煙嫋嫋,早炊之息彌漫村落。戶戶啟扉,男耕女炊,各司其職,天雖未明,而人間煙火已動矣。
王林立於村口,遙望故宅,思緒紛紜。五載光陰荏苒,然昔日光景如在目前,雙親殷殷期望之目光猶縈懷中。
徘徊良久,終覺近鄉情怯。遂收攝心神,長吸一氣,徐步向家園。
未及入門,庭內已聞絮語之聲:
“豎子!此等木工,豈堪入目?縱吾徒孫為之,亦勝汝十倍!即令小鐵柱在日,所作亦遠勝於汝!“
“師尊明鑒,鐵柱哥乃天上仙人,小子豈敢望其項背?得其萬一,小子已知足矣!“
王林聞言,微一凝神以神識探之,唇角不覺浮起笑意——此子非他,村中舊識也,嚐屢纏其父授木工之術。
王林輕輕推扉而入,但見庭中一佝僂老者,乃其父也。王林低喚一聲:“爹,鐵柱回來了。“
其背微顫,手中器具砰然墜地。回首見立一青年,約二十許,眉目間依稀舊日稚子模樣。
“鐵柱?“王父以袖揉目,老淚簌簌而落,未覺也。
王林趨前攬父入懷,拭其頰上清淚。退而跪地,垂首道:“不孝子鐵柱,離鄉五載,未歸膝下。“
“真個是吾兒!“王父顫抖扶起,上下審視,喜溢眉宇,連聲道:“長高了,壯實了!善哉,此乃吾兒也!“
俄而一婦自內室步出,鬢發微霜,見王林立於庭中,癡立良久,淚如斷珠,簌簌然滴於襟前。
王林膝行至婦前,垂首泣曰:“娘,鐵柱回來看您了。“
“汝...“婦人撫其麵,哽咽不能成聲,“汝何忍棄父母五載?汝於心何忍?吾與汝父,朝思暮想,夜不成寐...“言畢,竟抱王林放聲而哭。
王父睨之,叱曰:“婦人淺見!吾兒已成仙道,當以大道為重。汝如此作態,豈不令鄰裏恥笑?小六,汝且回罷,吾已遣人告汝母,待汝師兄歸後,自會喚汝。“
小六喜不自勝,連連稱諾,臨行時豔羨地瞥了王林一眼,匆匆而去。
是日,王母特備一桌珍饈,皆王林少時所嗜。三人圍坐,互訴別後景況。王林述修煉之苦,雙親言思念之切,言語間,悲喜交加,唯見骨肉情深。
王林修行多年,早已辟穀不食,然此日食母所烹,竟覺齒頰留香。
談次,雙親詢及一月前恒嶽異變之事。王林略一沉吟,詭稱:“恒嶽已遷址他處,兒此後不得常歸,父母善自珍重。“二老聞言,不疑有他,唯囑其保重身體而已。
五載光陰,鄉裏變遷甚多。幸賴四叔周旋,父得索回祖產,家道漸豐。今製木為業,已不親執斤斧,反收徒授藝,傳其家學。
小六穎悟絕倫,得父真傳十之五六。王林聞之,微笑道:“爹,適才觀小六所作木雕,已有可觀,豈如汝所言遠不及兒?“
王父鼻哼一聲,傲然道:“差之遠矣!彼輩安能望汝項背?汝年方八歲,吾即授汝木藝,彼時所製,已勝諸童多矣!“
王母慈顏含笑,接言道:“然也。吾兒自幼聰穎過人,村中誰不稱道?今汝已長成,娘聞仙人亦可為婚配之事。汝此番歸來,莫急著走,且隨娘去相看幾家。若有合意者,便聘一房回來,可好?“
王林聞言一怔,苦笑道:“娘,孩兒尚年輕,此事不急。“
“小畜生!村裏與你同齡者,孩子都能滿地跑了!“王母嗔怒,瞪目而視。
王林無奈摸鼻,賠笑道:“娘親息怒。成家乃人生大事,容孩兒再曆幾載,必為娘親帶回一位賢媳,可好?“
王父見婦複欲言,乃輕咳一聲,正色道:“汝婦道人家,安知仙凡之別?吾兒乃金仙之體,所擇何人,豈汝俗輩可度?此女必非凡骨,方能匹之。汝且寬心,待汝兒攜一仙眷歸家,汝便知足矣。“
王母聞言,語塞良久,乃低聲嘟囔:“仙人便了不起?能五年不歸家。吾若有仙媳,恐十載亦難見一麵矣。“
王林聞言苦笑,方欲分辯,王母瞪目叱之:“住口!聽汝父言。汝此子定是眼高於頂,村中女娃皆不入眼。且待為娘看看,汝究竟要擇何等仙姝?“
王林見母慍色,忙陪笑道:“娘親勿惱。兒必擇賢良淑德者為媳,定不負娘親所望。“
及至食畢,王父王母似有千言萬語,盤問王林修煉、遊曆諸事,絮絮叨叨,直至夜深方休。父子母子三人同榻而眠,絮語至雄雞三唱,方各安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