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四角馬鞍
字數:4463 加入書籤
阿貝金納也沒有再避諱,和盤托出,“是米特拉達梯六世國王送給我的,一年前。那個時候我十六歲,正是……直說吧,正是愚蠢又可愛的年紀,我竟然認為他是個好人。”
“我明白了。”小盧西烏斯說,“米特拉達梯六世征服博斯普魯斯王國,把這裏的薩爾瑪提亞部落變成了奴隸,然後送給了你一群女奴隸,或者按照羅馬的說法就是女角鬥士。”
“對!”阿貝金納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然後帶著一些憤懣說道:“如果不是這樣,我也不會上當。我還以為米特拉達梯六世是個好人,不然也不會給我這麽多女戰士。然後我就去了他的軍中,沒想到,進去了就被扣留了。我最喜歡的兩個女戰士想要保護我卻被刻瑞斯督斯那混蛋當場殺死,就死在我眼前。去之前他們真沒告訴我我是去做人質的。”
原來如此,這些女戰士其實兼具東西方血統。草原和西域的人們由於交流頻繁所以混血多也是在所難免的。
小盧西烏斯再次看向這些女戰士。果然,她們皮膚雖然白皙卻不是慘白。白裏帶著一些小麥色。麵部柔和,並不是白種人的那種棱角分明,鼻梁高聳,眼窩深陷的樣貌。她們身材勻稱,既不是上下扁平纖細無力,也不是臃腫壯碩體態如牛的樣子。
好!
真好!
非常好!
這些女戰士完全可以成為羅馬騎兵的騎術和射術教官。
小盧西烏斯希望結合自己知道的騎兵神器三件套,訓練出一支遠遠超過這個時代的騎兵部隊。
用以在以後的戰爭當中出其不意戰勝對手。也許,這些所謂的對手是古羅馬的三大梟雄:馬庫斯·克拉蘇,格涅烏斯·龐培和尤利烏斯·凱撒。
這三個人中,小盧西烏斯最看不起的是龐培,認為龐培的軍事才能不如自己。小盧西烏斯的自信可能源於他靈魂深處的驕傲。小盧西烏斯認為自己用屁股都能打贏龐培,殺雞焉用宰牛刀,龐培這家夥不配吃“騎兵套餐”。
小盧西烏斯認為自己和克拉蘇能打個平手,在軍事上,不是在政治上。
然而,麵對凱撒,小盧西烏斯信心不足。這就像一個人穿越到了漢末三國,麵對的呂布即便身高隻有一百五十厘米也不敢動手一樣。凱撒這個人不僅能力強,運氣也好得出奇。在最後時刻,有六十個人用刀捅他,他才中了二十三刀,少一刀估計都不會死,這運氣也太好了,小盧西烏斯非常忌憚。
騎兵,遠超這個時代的騎兵部隊算是小盧西烏斯對付他們三個,主要是對付凱撒的一件秘密武器。他必然是極其重視的。
阿貝金納徑自說完後看向小盧西烏斯,發現小盧西烏斯正目不轉睛地……不,應該說是正色眯眯地盯著薩爾瑪提亞女戰士看。瞧瞧,那雙賊溜溜的眼睛儼然已經粘在了……不,是長在了姑娘們的身上。
可惡,這該死的家夥……
阿貝金納心道:都說羅馬貴族個個都是種馬,走到哪裏就留種到哪裏,沒想到竟然是真的。
他還說什麽讓姑娘們幫他……原來他竟是存了這個心思。
“好啊,隻要你能做到。”阿貝金納雖然心裏充滿了鄙夷可這個隻有十七歲的少女卻仍然說出了遠超她年齡的話,“你不是要築城的方法嗎,我告訴你就是,同時我還會送給你十個女戰士。怎麽樣?開心吧?”
“我隻是借用一下。用完了我就還給你。”
“什麽?你……你用都用完了,還要還給我?”
“是……是啊,怎麽了?有什麽問題嗎?”
阿貝金納顯然有些不高興了,感覺自己有被冒犯到,“等你用完了她們,你要是不想要你就自行處理吧,不用還給我。”
小盧西烏斯顯然聽出了阿貝金納語氣中透露出來的不悅,但是也並沒有多想,語氣中透露著一絲驚喜,“行,那就一言為定!”
接下來的兩天,小盧西烏斯搜腸刮肚,冥思苦想,一定要弄出一個可靠的馬鞍和馬鐙來。
但是,小盧西烏斯又想到,馬鐙和馬鞍也不是高科技,很容易被仿製,自己沒有強大起來也沒有班底和隊伍,此時照搬照抄一個後世的成熟馬鐙和馬鞍可能會在未來幾年中改變戰爭形態。
所以,必須要巧妙的設計,既能讓自己贏得阿貝金納的信任讓她願意交換築城秘訣又不能過多的暴露馬鞍、馬鐙和馬蹄鐵這三件騎兵神器的秘密。
小盧西烏斯現在使用的馬鞍是薩爾瑪提亞馬鞍,顧名思義,是黑海地區的遊牧民族薩爾瑪提亞人發明的馬鞍。他們根據成型的木質基礎設計的馬鞍性能比較可靠。這個骨架的前後各有一個拱形結構,使用的是木條,連接的部位對應的是馬脊柱的前後兩側。騎乘的時候前麵的拱形可以用來抓握,後麵的拱形可以使人後靠。
在這個基礎上改良一下,加個坐墊如何?小盧西烏斯試了一試,發現這種馬鞍雖然性能可靠卻毫無安全性可言,人隨時都可能被甩飛,用薩爾瑪提亞馬鞍騎馬堪比玩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而且,這種馬鞍是用木頭製作的,彈性太小,就算加了個坐墊意義也不大,時間久了,人和馬都得廢。他的老腰現在還隱隱作痛呢。
加個坐墊其實就等於軟馬鞍。中國的戰國時代就出現了軟馬鞍,是使用皮革縫製的。馬鞍裏麵是空心的,用以填充獸毛。軟馬鞍的發明使騎馬變得非常舒適。但是,當馬急刹急停的時候人容易被甩飛,顯然這也不行。
東漢末年中國人發明了低橋馬鞍,前後都有凸起,叫做鞍橋。兩個鞍橋能把人很好的卡在中間,還不影響馬上作戰。想來這個是可以的,即便是沒有馬鐙,有了低橋馬鞍也可以馬上作戰。《三國誌》中有記載,關羽關雲長策馬刺顏良於萬軍之中,斬其首而還。顯然沒有馬鐙也能解放雙手。
但是,小盧西烏斯又想到一個問題,都說雙馬鐙是在東晉十六國的時候被廣泛使用的,因為有考古證據,有金屬雙馬鐙被發掘出來。可沒有雙馬鐙的文物出土不等於一定沒有雙馬鐙。也許此前是用皮革,麻布或者用麻繩做馬鐙替代物也說不定。隻是由於這些東西不利於保存所以沒有被發掘也是有可能的啊。
可是,小盧西烏斯又想了一下,覺得應該還是沒有雙馬鐙的。劉備投靠荊州劉表的時候在一次宴會上痛哭,竟然是因為自己大腿內側全是肥肉,以前是沒有肥肉的全是肌肉。因為要騎馬打仗,雙腿加緊馬匹,經常鍛練所以沒有肉膘。現在整天吃吃喝喝,無所事事,肥肉就長出來。如此看來,東漢末年確實是沒有馬鐙的,不然他用大腿夾馬幹什麽?
想來想去,小盧西烏斯也不知道應該怎麽辦才好。於是,幹脆幹了再說。思索不是全沒用處,最重要的一點他想到了,那就是“卡”。不用馬鐙的話,就要用馬鞍把人卡住,這很重要!
小盧西烏斯向阿貝金納要來了兩個馬鞍匠,然後又要來了兩個皮匠,弄了些材料就搗鼓開了。
折騰了整整一天,到了晚上的時候他終於弄出了一個讓他滿意的東西——四角馬鞍。
四角馬鞍,顧名思義有四個犄角,前麵兩個,後麵兩個。
整個馬鞍不論是基本骨架還是四個犄角都是由牛皮縫製而成,內部填充羊毛。馬鞍基本骨架呈現的弧度正好能夠覆蓋在馬背上。
前麵的兩個犄角長四十厘米,成“反八字”且向後傾斜,正好能卡住騎手的大腿。
後麵的兩個犄角長三十厘米正好能夠卡在騎手的後腰上,同時給予後腰一個支撐力。由於是用皮革縫製內充羊毛的,所以有一定的彈性不會傷及腰部。
前後的四個犄角,就如同東漢末年的低橋馬鞍一樣,用前後鞍橋把人卡在中間。無需馬鐙照樣可以雙手持武器作戰。
為了馬鞍的穩定性,小盧西烏斯設計了三個皮帶用以把馬鞍固定在馬上。前麵一個從馬脖頸下繞過,中間一個從馬前腿的腋下繞過,後麵的一個皮帶則勒在馬臀上,在馬尾巴下繞過。如此一來,再也不怕一下子拽掉馬鞍出醜了。
小盧西烏斯上馬後先試了試,感覺還是很不錯的。重要的是不需要馬鐙也能保持騎馬的穩定性,還能解放雙手,使他一手持盾,一手持矛。
小盧西烏斯忍不住放聲大笑,他騎著馬在培希努城跑了兩圈,馬蹄聲和大笑聲引得培希努市民紛紛出來觀看。
小盧西烏斯也不扭捏,徑直騎馬來到阿貝金納住處。
喜歡羅馬暴君:我用京觀堆出個帝國請大家收藏:()羅馬暴君:我用京觀堆出個帝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