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
字數:1321 加入書籤
火是一種我們每天都可能接觸到的自然現象,卻往往被誤解甚至忽視。在科學上,火不是“物質”,而是一種化學反應的外在表現,確切地說,是一種“發光發熱的燃燒現象”。當可燃物如木材、紙張、汽油)與氧氣結合,並達到一定的溫度著火點)時,會發生一種劇烈的氧化反應。這個過程中,舊的分子鍵被打斷,新的鍵重新形成,這些化學鍵變化釋放出大量能量,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出來,這就是火焰。你看到的火焰,並非“物體”,而是一個正在進行中的能量釋放過程。
火焰的顏色,其實取決於燃料的種類和燃燒的溫度。木柴燃燒常見的橙黃色火焰,來自熾熱的碳微粒發出的“黑體輻射”;酒精燃燒則是淡藍色,因為它燃燒得更完全、雜質更少。如果燃料中含有金屬元素,比如銅、鈉、鋰,火焰顏色也會變化:銅呈綠色、鈉呈明亮的黃色、鋰則是洋紅色。這種性質甚至被用在焰色反應實驗中,用於辨別物質的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火焰都伴隨高溫。像磷在空氣中緩慢燃燒,會發出微弱的光,卻溫度不高。反之,有些火焰如氫氣在純氧中燃燒,溫度可達3000攝氏度以上。不同的燃燒狀態和環境決定了火焰的特性。
火的發現,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考古學家在非洲和中東地區發現了早期人類使用火的證據,距今已有百萬年之久。最初,火來自於自然——雷電擊中樹木、火山噴發、石頭摩擦產生火星。早期人類並不會“造火”,隻能借助自然之火保存並利用它。但當人類學會鑽木取火、擊石生火時,火不再是偶然的饋贈,而成為可控的工具。
掌握火之後,人類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文明時代。火帶來了熟食,讓食物更易消化、減少細菌寄生;火帶來了取暖,幫助人類走出熱帶,拓展到寒冷地區;火也帶來了光明,讓夜晚的世界不再黑暗。更重要的是,火成為金屬冶煉、陶器燒製、磚瓦建造等技術的前提,是工業的萌芽與科技的火種。
但火也是一柄雙刃劍。在帶來便利的同時,它也極具破壞力。森林火災、城市火災、煤氣爆炸、電器起火,這些都曾造成巨大災難。控製火、管理火,成了與“使用火”同樣重要的一門學問。正因如此,我們有了消防員、滅火器、防火塗料、火警報警係統、避火演習……這些都是人類與火共處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安全體係。
火還在科學和藝術中扮演著獨特角色。在火箭推進係統中,火是推動人類走向太空的能量來源;在化學反應中,火是激發新物質的催化條件;在藝術與文化中,從篝火晚會到燭光晚餐,從奧運火炬到宗教聖火,火象征著溫暖、生命、希望、祭祀與信仰。幾乎所有文明中都有“火神”或“火的傳說”,如中國的燧人氏、希臘的普羅米修斯、印度的火神阿耆尼,足見火在人類心中的分量。
喜歡鎖愛成殤請大家收藏:()鎖愛成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