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永樂帝祭天壇雨 朱允炆掃佛殿塵

字數:4291   加入書籤

A+A-


    定場詩:天壇玉磬響蒼冥,古佛青燈掃落星。帝子祈霖通帝座,比丘除塵見天心。曾執金戈爭九五,今持竹帚悟三乘。若問人間真命脈,民心原是上天經。
    話說永樂二十年夏,江南大旱,田裂禾枯,連金陵秦淮河都見了河底的鵝卵石。朱棣自靖難後雖穩坐龍椅,卻因 “奉天靖難” 的執念未解,常覺朝堂之上有 “清議” 之鬼、後宮之中有 “火厄” 之影。這日他忽夢太祖朱元璋持圭而斥:“汝祈雨不至,非因天旱,因心旱也!” 驚醒後急召道衍和尚,欲往天壇行祭天祈雨大禮。
    第一折 天壇祭:帝王祈雨叩玄關
    天壇圜丘壇上,三十六名錦衣衛抬著 “護世金冊” 開道,金冊上刻著三教共尊的 “護世” 二字,每過一處,石板上便浮現出截教的九宮方位、闡教的八卦符號、佛教的蓮花印記。道衍和尚身著道袍,卻手持佛珠,在祭天台中央設下三教共融的法壇 —— 左置闡教 “替天行道” 玉圭,右供截教 “萬仙來朝” 令旗,中奉佛教 “盂蘭盆”,盆中盛著雙教寺的蓮台水。
    “陛下可知,為何三年大旱?” 道衍輕拂拂塵,壇中突然升起三股青煙,分別化作老子騎牛、元始持幡、通天仗劍的虛影,“非是天道不憫,乃因‘人皇之執’未消 —— 當年您靖難之時,火焚宮闕,多少冤魂困於‘嗔怨’,凝成旱魃之相。”
    朱棣麵色凝重,手撫腰間 “永樂劍”,劍鞘上的 “奉天承運” 四字竟在煙影中顯得格外刺眼。他忽然想起,朱允炆失蹤那日,宮中大火映紅了半邊天,無數宮人哭喊著 “皇上焚身”,那哭聲至今仍在午夜夢回時刺痛耳膜。“朕願以帝王血,祭這旱魃!” 說罷拔劍欲割腕,卻被道衍攔住。
    “陛下錯了。” 道衍指向天壇外,那裏跪滿了祈雨的百姓,老嫗抱著幹裂的稻穗,孩童捧著空水罐,“護世之道,不在血祭,在‘放下’—— 放下‘人皇獨尊’之念,方見‘天心即民心’。” 言罷掐動法訣,護世金冊突然飛起,與天壇的 “昊天上帝” 牌位共鳴,竟在九霄之上撕開一條雲縫。
    第二折 佛殿掃:比丘除塵見真性
    與此同時,雙教寺後殿,朱允炆正持著竹帚清掃香灰。他身著灰色僧袍,頸間掛著半串殘破的佛珠,正是當年從火場中搶出的唯一信物。自從生死簿上注了 “人間比丘”,他常覺掃帚尖有微光流轉,今日掃到蓮花座下時,忽然見塵埃在光束中聚成 “無” 字,又瞬間散作千萬光點,每點都映出自己前世身為太子、登基為帝、火場逃亡的畫麵。
    “師兄可還記得,在東宮時讀《金剛經》,問‘何為無住而生心’?” 慧明忽然現身,手中護世金箍棒輕點塵埃,光點竟化作百姓耕作、商賈行船、孩童嬉戲的場景,“當年您貴為天子,執於‘人皇之責’,如今身為比丘,又執於‘逃亡之愧’—— 這塵埃,便是您心中的‘執’啊。”
    朱允炆手一抖,掃帚落地,望著塵埃中自己抱著幼弟玩耍的畫麵,淚如雨下:“朕…… 貧僧曾以為,掃淨佛殿塵埃,便是修心,卻不知塵埃越掃越多,皆因心中‘執念’未掃。” 慧明撿起掃帚,將柄上的蓮花紋指向殿外:“看那護世旗,能聚三教之力,卻不執於三教之名;看那萬蓮台,能化殺陣為慈悲,卻不滯於殺慈悲相 —— 掃塵者,當掃‘執’,而非掃‘塵’。”
    話音未落,掃帚尖突然噴出清泉,竟是天壇祈雨的法壇引動了天河之水,清泉順著雙教寺的蓮花紋路流入後殿,塵埃遇水竟化作千萬朵 tiny 蓮花,每朵都寫著 “護世” 二字。朱允炆頓悟,拾起掃帚再掃,這次掃過之處,蓮花隨步而開,竟在地麵拚出 “民心即佛心” 的偈語。
    第三折 天心現:雙壇呼應破旱魃
    天壇之上,朱棣見道衍和尚以掃帚蘸蓮台水,在祭天玉版上畫出三教護世印,忽然想起自己命鄭和下西洋,何嚐不是為了 “萬國來朝” 的執念?如今看著玉版上的印記 —— 截教的剛猛、闡教的端嚴、佛教的圓融,竟與自己夢中太祖所授的 “天子之責” 暗合。他忽然拋開佩劍,雙膝跪地,向天壇外的百姓叩首:“朕錯了!旱魃非在天,在朕心中‘放不下’的皇權!”
    這一叩,竟讓護世金冊發出萬丈光芒,與雙教寺的萬蓮台、碧遊柳、玉虛鬆遙相呼應。天河之水終於傾瀉而下,卻不是普通雨水,而是帶著三教願力的 “護世甘霖”—— 截教的 “有教無類” 化雨絲,潤眾生根行;闡教的 “替天行道” 作雷音,震醒迷途之心;佛教的 “眾生平等” 凝水珠,洗去人間怨火。
    旱魃之相在雨中崩潰,顯形竟是當年火場中未及逃出的小太監魂魄,他哭喊道:“陛下可還記得,曾允諾帶我們去看江南的蓮花?” 朱棣淚如雨下:“記得,記得!朕這就下詔,免江南三年賦稅,開倉放糧,建蓮花池萬座,讓百姓皆見清涼!” 話音未落,小太監魂魄化作光點,融入甘霖之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四折 民心合:三教同輝照塵寰
    雙教寺山門前,百姓捧著陶罐接甘霖,喝入口中便覺心頭雜念全消,有人看見自己曾因土地糾紛而怨恨的鄰居,此刻正微笑著遞來水瓢;有商人發現,自己賬本上的 “利” 字,不知何時變成了 “護” 字。更奇的是,朱允炆掃過的佛殿地麵,蓮花竟順著雨水生長,從殿內一直開到天壇腳下,形成一條 “護世蓮徑”。
    道衍和尚望著這一幕,對朱棣笑道:“陛下可知,為何三教法會選在金陵?因這裏既是人間帝王之都,亦是三教合流之地。當年您父皇朱元璋起於微末,懂得‘民心即天心’,如今您放下‘人皇之執’,方知‘護世’不在皇權,在‘護民’。” 朱棣點頭,從懷中取出 “護世金冊”,親手刻上 “永護民生” 四字,冊頁翻動時,竟露出朱允炆在佛殿掃塵的畫麵 —— 兄弟二人,一個執劍,一個執帚,終究都在 “護世” 路上找到了歸處。
    是夜,慧明在萬蓮台前打坐,忽見蓮瓣上顯現金陵城全景:朱棣在天壇設粥廠,朱允炆在佛殿為百姓祈福,金光仙、餘元帶著三教弟子在城外擊退修羅族的 “旱魃殘黨”,就連鬼族陰神,也在甘霖中化作護糧的 “田神”。他忽然明白,所謂 “天心”,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諭,而是人間千萬顆求安求穩的心,匯聚成的護世洪流。
    尾折 雙心印:帝王比丘共護世
    歸墟深處,申公豹望著人間的甘霖,手中 “兩極滅世幡” 再次發出哀鳴 —— 甘霖中竟夾雜著碧遊柳的護世願力與玉虛鬆的清淨道韻,將他好不容易凝聚的 “旱魃怨火” 澆滅了七分。更讓他憤怒的是,生死簿上,朱允炆名諱旁的 “人間比丘” 四字,此刻竟與朱棣的 “護世帝王” 形成雙印,在幽冥界投下 “天心民心” 的巨大法相。
    “好個朱棣,好個朱允炆!” 申公豹咬牙切齒,卻不得不承認,當帝王放下權柄之執、比丘放下身份之執,三教護世的根基便如金陵城牆般穩固。他望向血渦中沉睡的截教殘魂,發現他們的麵容竟漸漸柔和,不再是當年萬仙陣中死戰的猙獰,而是帶著護世的慈悲 —— 那是通天教主殘魂在柳枝中種下的種子,如今借甘霖萌發了。
    金陵城頭,永樂帝與應劫比丘朱允炆)隔街相望,一個身著龍袍,一個身披袈裟,卻同時望向護世旗上的 “三教合流” 天象。風過處,碧遊柳的柳枝與玉虛鬆的鬆針同時點頭,仿佛在說:無論是帝王之劍,還是比丘之帚,隻要心向護世,便是天道所歸。
    正是:
    帝王一跪天心應,比丘三掃佛性明。
    莫道人間分貴賤,民心護處即三清。
    欲知申公豹如何利用 “無界魔淵” 最後的混沌之氣製造劫難,護世陣營又將如何應對這前所未有的危機,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黑衣沙門請大家收藏:()黑衣沙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