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巨量資金
字數:5906 加入書籤
盡管首周末票房並非最終票房的決定因素,但《小鬼當家》的表現確實打破了好萊塢的一項記錄。這一紀錄直到六年後才被《蝙蝠俠》打破。
這一切都離不開吳耀祖不惜重金打造的宣傳策略及大膽的對賭協議。
截至目前,《小鬼當家》已在好萊塢創下三項紀錄。
首先,它成為首部北美上映首日擁有5000塊銀幕的影片,創下最多銀幕投放的紀錄。然而,這項成就若票房不佳,可能使吳耀祖淪為笑柄。
其次,該片以3869萬美元的北美首周末票房成績,刷新了前所未有的票房紀錄,這一成績遠超其他作品,極具價值。
最後,憑借最小的投資實現了最高的首周末票房,這需要前兩項紀錄的協同效應,堪稱難以超越。
聯合宣發團隊迅速意識到其潛力,不僅將銀幕數提升至6156張,還追加500萬美元宣傳費用,使總投入接近拍攝成本的十倍。由此,各大媒體充斥著對該片的高度評價,觀眾口碑進一步助推其成功。首周末即實現票房奇跡。
即便聖誕節結束,影片熱度依舊未減。尤其孩子們的反複觀看需求,帶動家庭集體購票,票房持續攀升,令人矚目。
僅用一周半,《小鬼當家》便輕鬆突破北美億級票房大關,成為年內第九部達到此成績的影片。同時,該片刷新了好萊塢的新紀錄——最快實現北美票房破億。
吳耀祖及其合作方對此欣喜若狂,但家長們卻陷入苦惱。影片讓孩子們將家中或學校布置成類似場景,大人稍有不慎便會觸發機關。從進門被潑水到滑倒,種種意外頻發。無奈之下,有家長抱怨《小鬼當家》帶壞了孩子。
這一現象引發熱議,好奇者紛紛走進影院。加之影片本身質量上乘,吳耀祖大力推廣,北美媒體一致好評。《好萊塢日報》盛讚其為年末最強黑馬,甚至可能載入史冊。它不僅是家庭喜劇,更是感人至深的佳作,適合全年齡觀影。
與吳耀祖關係密切的upn台則公開表示,《小鬼當家》將是經典喜劇巔峰之作,導演約翰·吳更是藝術巨匠,他不僅創作了此片,還打造了《變形金剛》和《哈利·波特》。
upn的話令美國人恍然大悟,這兩部動畫竟出自同一位導演之手。孩子們因此更加支持吳耀祖,不少已多次觀影的兒童在家反複折騰,完成多次複看壯舉。
在吳耀祖精心策劃下……
自從《小鬼當家》上映後,每當票房增速放緩,相關話題熱度有所回落,吳耀祖便指揮聯合宣傳團隊不斷製造新熱點。
例如,扮演主角凱文的小演員科裏的母親在接受采訪時提到:“沒錯,導演是亞洲人,可能是日本人、韓國人或中國人。你知道的,亞洲人長相都很相似。我們的孩子被導演稱讚為天才,而《小鬼當家》從開拍到殺青僅用了不到18天,相比之下,科裏拍個童裝廣告都要花上七天。”
這段言論迅速引發輿論熱議。
這樣一部短短一周半就突破億元大關、創下多項紀錄的電影,竟號稱拍攝周期不到八天,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洛杉磯日報》評論稱:“顯然,這位母親的話並不可信。也許她過於興奮而失言。如今,這個小演員的片酬已升至30萬美元,若電影票房超兩億,他的身價可能還會進一步上漲。”
目前,幾乎沒有美國人懷疑該片最終票房不會低於兩億。
人們更關注的是,《小鬼當家》能否達到三億票房,甚至超越《et外星人》,成為北美影史冠軍。
《紐約時報》則指出:“很難相信這部充滿家庭溫情的佳作出自一位東亞導演之手。他似乎對美國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
這家報紙的背後或許有吳耀祖的推動,他希望借助這部電影塑造自己融入美國的形象,為未來在美展開的各項商業並購鋪路。
當然,對於吳耀祖來說,拍電影更多是一種興趣愛好,同時也是提升個人在美國社會地位的一種方式。
1983年11月20日。
當西海岸洛杉磯依舊陽光明媚時。
紐約東海岸已漸入寒冬,秋風凜冽。
再過一個月,大雪將至。
當《小鬼當家》創下1億美元票房時,吳耀祖告別充滿橙香與陽光的加州,來到美國經濟最繁榮的城市——紐約。
曼哈頓街頭車窗外,他看到一條狹窄卻人流熙攘的小巷,那是聞名遐邇的華爾街。
華爾街西13街d13號,墨克斯大廈前,吳耀祖見到彼得·卡梅隆及耀祖投資北美)公司的團隊在等候。
美國兩大金融中心,紐約和芝加哥,若論核心地位,紐約顯然更勝一籌。
耀祖投資北美分公司成立不足四月,但憑借充足的資金,在寸土寸金的華爾街租下一萬平方英尺的辦公樓,約九百平方米,作為總部。
彼得·卡梅隆是這家分公司總經理,負責日常運營。
分公司旨在延續吳耀祖在北美的投資戰略,專注於為其提供支持和服務。
同時,隻要有人願意托管資金,公司也樂於接受。
畢竟,供養一百多位金融專家,不能讓他們無所事事。
因此,公司通常會在吳耀祖設定的範圍內開展業務,如炒股、炒匯、投資證券與期貨等。
\"這邊請,老板,我知您愛在白天飲茶。辦公室已備好紅茶、綠茶、普洱,絕非劣質品。這是第16號電梯……請隨我來……\"
吳耀祖帶著保鏢嚴軍,身後跟著幾位同事,由彼得·卡梅隆引路。
彼得已為他打點好一切,細致入微的程度甚至超過了頂級五星級酒店的私人管家。
此行他幾乎無需多言,直到能開口時,他已經置身於公司頂層,董事長辦公室內。
彼得已命人備好茶,采用的是港人偏愛的功夫茶方式,而非英式下午茶。
“呼……”
吳耀祖輕啜一口彼得遞上的茶,竟意外地道地正宗——無論是茶葉本身還是衝泡手法。
品茗之餘,他透過沙發看向落地窗外的繁華紐約,從高處俯瞰,不遠處便是時代廣場。
這裏是曼哈頓最昂貴的寫字樓之一,可俯瞰華爾街與時代廣場,堪稱華爾街權力的象征。
待這一切完成後,吳耀祖緩緩開口問道:
“彼得,我們公司主要與哪些證券公司或投資銀行合作?”
彼得·卡梅隆毫不猶豫地回答:
“在股票領域,我們長期與富國銀行和花旗銀行合作。至於期貨業務,高盛和美林提供的條件更優厚,因此我們與其保持合作關係。而在外匯交易上,我們通常選擇雷曼兄弟和瑞銀,它們的利率和傭金比例更低。”
耀祖投資在美國成立時間很短,以投資公司的形式運營。
這類公司能夠合法合規地開展各類商業活動,但在從事金融投資時,仍需通過證券公司或銀行與證券交易所對接,完成股票、期貨、外匯交易等操作。
簡而言之,這就像散戶一樣,都需要借助中間方才能進行金融投資。
唯一區別在於,他們是規模更大的客戶,被稱為機構客戶。
若想避免這些中間環節收費,唯一的辦法是自己擁有具備相應金融牌照的證券公司或投資銀行。
若吳耀祖是外國人,他早就選擇在美國收購一家持牌小公司或地方性銀行。
如此一來,他每年至少能省下數億美元的傭金。
但他並非如此。
既非外國人,在這片由外國人主導的金融市場中,他卻主動向美國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繳納“保護費”。
因此,他從未幻想過收購這裏的金融機構或銀行,這根本不切實際。
就連歐洲的銀行,在此地也頻繁受製於美國商務部,每隔幾年便有一家銀行因罰款數億美元而陷入困境。
作為一個東方人,他明白控製大型美國銀行並不明智。
最佳策略是與華爾街巨頭結盟,確保自身在北美地區的利益。
得知自己的投資夥伴全是這些巨頭後,他滿意地點了點頭。
“我需要了解最新的市場動態,彭博社終端機在哪裏?”
在洛杉磯時,他曾使用過一種雖簡陋卻模式與未來類似的新聞設備。
此後,他命令將此類機器安置在他常出沒的所有場所。
一旦突發興趣或憶起有關金融的記憶,他就能立即借助彭博社終端查詢最新行情,從而決定是否投資。
隨後,通過跨國長途電話聯絡他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公司,開展相關操作。
即便紐約距離市場很近,他也照樣配置了彭博終端。
這樣做雖然成本更高,但更為便捷。
“這邊,請跟我來!”
站在彭博終端前,他習慣性查閱美國市場的信息。
當時尚未更名的創新交易市場公司的這種機器,業務還未擴展至歐洲。
故而隻能局限於查看美國行情,對於歐洲局勢則無能為力。
吳耀祖花半小時研究最新行情,結合記憶後鎖定目標——期貨。他決定做多棉花期貨,因記憶裏今年全球主要棉產區均嚴重幹旱,導致收獲季大幅減產,產量僅為往年五分之一甚至更低。這種原料短缺直接反映在金融市場,各大交易所棉花期貨迅速飆升。
吳耀祖清楚記得,明日紐約交易所的棉花期貨將從40.69美分\磅漲至42.69美分\磅,單日漲幅達200點。按每點10美元計算,做多一手即可獲利2000美元。
分析至此,他轉向身旁的彼得·卡梅隆詢問:“我們能從合作方獲得幾倍配資?”
資金規模越大,銀行與券商提供的杠杆比例越低。即便如此,普通操作上限通常也在500億美元以內。
即便四五家銀行聯手,短時間內也難以籌措如此巨額資金,供你隨意調配。
通常而言,若要運作超過300億美元的資金,至少需要十餘家大型銀行及證券公司協同操作,方能掌控如此規模的配資。
當然,在80年代的當下,500億美元的資金已足以撼動任何金融產品,再龐大的市場也無法在短期內吸納如此巨量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