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出發
字數:5789 加入書籤
今天是四月三十日,明天就是五一節了,學校單位都放假了,尚昊和姐姐非常興奮,因為他們終於可以出去旅遊啦!媽媽說今晚就自駕出發,第一站是九華山。尚昊對這次旅行充滿了期待,為了更好地了解九華山,他還特意上網搜索了關於九華山的相關知識。
九華山的來曆可以從地質、曆史文化等多個方麵進行追溯。在約8億年前的震旦紀,九華山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此後,這裏經曆了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如板塊碰撞、地殼升降等,這些運動塑造了九華山獨特的地質地貌。
約1.4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晚期,地下岩漿侵入地殼,形成了九華山花崗岩體的基礎。
隨著時間推移,地殼不斷上升,花崗岩體逐漸出露地表,又經過長期的風化、侵蝕、流水切割等外力作用,逐漸塑造出了如今九華山奇峰怪石、峽穀幽深的地貌景觀。
名稱由來
原名九子山:九華山最早叫九子山,因山峰奇秀,峰巒異狀,酷似童子,唐李白有“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詩句,後來九子山就改稱九華山。
佛教賦予含義:在佛教文化中,“九”這個數字具有特殊的意義,代表著吉祥、尊貴和多子多福。而九華山的九座主峰高聳入雲,宛如九位仙人並肩而立,象征著佛教中的九華之境,即修行者通過艱苦修行最終達到的精神境界。
佛教文化起源
九華山佛教文化的起源與一位來自古新羅國今韓國)的僧人金喬覺密切相關。
唐開元末約公元742—747年),金喬覺渡海來華,到九子山修行。他棲居岩洞,以白土觀音土)摻米為食,潛心苦修。
至德初年約公元756年),當地鄉紳諸葛節等發現了苦行的金喬覺,深為感動,於是發心共建寺院,請金喬覺居之。
貞元十年公元794年),金喬覺99歲圓寂,肉身不腐,僧眾認為他是地藏菩薩化身,尊其為“金地藏”,九華山由此被辟為地藏菩薩道場,逐漸成為佛教聖地,聲名遠播。
現代旅遊開發對九華山佛教寺廟文化傳承既帶來了積極影響,也引發了一些挑戰,具體如下:
積極影響
1. 促進文化傳播與認知
擴大影響力:旅遊開發使得九華山佛教寺廟文化有了更廣泛的傳播途徑。每年大量遊客的湧入,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了解佛教寺廟文化,包括寺廟的建築風格、宗教儀式、佛教教義等。這有助於提升九華山佛教寺廟文化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增強文化認同感:遊客在參觀寺廟的過程中,深入體驗佛教文化的內涵,能夠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也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與理解。
2. 提供經濟支持與保護動力
資金投入:旅遊收入為佛教寺廟的維護、修繕和保護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有了充足的資金,寺廟可以對古建築進行修複和保養,保護珍貴的文物和曆史遺跡,確保佛教寺廟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
激發保護意識:旅遊開發讓當地政府、寺廟管理部門和居民意識到佛教寺廟文化的重要價值,從而更加重視對其的保護。他們會采取一係列措施來保護寺廟的環境和文化遺產,製定相關的保護政策和規定。
3. 推動文化創新與發展
文化融合:旅遊開發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九華山佛教寺廟文化在與現代文化、其他地域文化的碰撞中,不斷吸收新的元素,實現創新與發展。例如,一些寺廟會結合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多媒體展示、文化講座等形式,更生動地向遊客傳播佛教文化。
衍生文化產品:為了滿足遊客的需求,圍繞佛教寺廟文化開發了各種衍生文化產品,如佛教工藝品、紀念品、文化書籍等。這些產品不僅豐富了佛教寺廟文化的表現形式,還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載體。
消極影響
1. 商業化過度帶來的文化失真
經營活動幹擾:隨著旅遊開發的深入,一些寺廟周圍出現了大量的商業經營活動,如商鋪、飯店、娛樂場所等。過度的商業化可能會破壞寺廟原有的寧靜氛圍,使遊客難以真正感受到佛教文化的莊嚴和神聖。
文化內涵被淡化:部分商家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可能會對佛教文化進行片麵解讀或過度包裝,推出一些與佛教教義不符的旅遊項目和產品。這容易導致佛教寺廟文化的內涵被淡化,使遊客對佛教文化產生誤解。
2. 遊客行為對文化傳承的挑戰
不文明行為:一些遊客缺乏對佛教文化的尊重和了解,在寺廟內做出不文明行為,如大聲喧嘩、隨意觸摸文物、破壞寺廟環境等。這些行為不僅影響了其他遊客的參觀體驗,也對佛教寺廟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造成了損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文化理解偏差:由於遊客的文化背景和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對佛教寺廟文化的理解存在差異。一些遊客可能隻是將參觀寺廟作為一種旅遊形式,而沒有真正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內涵,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佛教寺廟文化的傳承效果。
3. 管理壓力增大與文化傳承困難
管理難度增加:大量遊客的湧入給寺廟的管理帶來了巨大壓力。寺廟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維護秩序、保障安全、處理遊客投訴等。這可能會分散寺廟管理部門的精力,影響對佛教寺廟文化傳承工作的專注度。
傳統傳承方式受衝擊:現代旅遊開發使得寺廟的功能和角色發生了一定變化,傳統的佛教文化傳承方式受到衝擊。例如,過去寺廟主要通過師徒傳承、講經說法等方式傳承佛教文化,而現在更多地是麵對大眾遊客進行文化展示和講解。這種轉變可能會導致佛教文化傳承的深度和專業性受到影響。九華山佛教寺廟的建築風格受到了多地域文化的影響,其中影響較為深遠的有徽派文化、江南水鄉文化和佛教發源地印度的文化,以下為你展開介紹:
徽派文化影響
建築外觀:九華山部分寺廟采用了徽派建築典型的粉牆黛瓦風格。白色的牆壁與黑色的瓦片形成鮮明對比,給人以簡潔、素雅的視覺感受。比如隻園寺,其建築色彩和外觀形式就帶有徽派建築的特征,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古樸雅致。
雕刻工藝:徽派建築以精湛的雕刻藝術聞名,包括木雕、石雕和磚雕。九華山的寺廟建築中也廣泛運用了這些雕刻工藝。在寺廟的梁枋、鬥拱、門窗等部位,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作品,題材豐富多樣,有佛教故事、神話傳說、花鳥魚蟲等,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百歲宮內的木雕裝飾就充分展現了徽派雕刻的精湛技藝。
布局特點:徽派建築注重整體布局的對稱性和協調性,講究天井、庭院的設置。九華山的一些寺廟在布局上也借鑒了徽派建築的特點,采用多進院落式布局,通過天井來采光和通風,使寺廟內部空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連通,營造出一種寧靜、幽深的氛圍。
江南水鄉文化影響
選址與環境融合:江南水鄉地區的建築注重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九華山的佛教寺廟在選址上也體現了這一特點。寺廟多依山傍水而建,巧妙地利用了九華山的山水景觀。如甘露寺,位於半山腰,周圍樹木蔥蘢,溪流潺潺,寺廟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形成了優美的景觀環境,體現了江南水鄉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建築輕盈婉約:江南水鄉建築風格通常較為輕盈、婉約,線條柔和。九華山寺廟的建築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這種特點,其建築造型相對靈動,飛簷翹角,給人一種輕盈飄逸的感覺。與北方寺廟建築的雄渾、厚重形成鮮明對比。
佛教發源地印度文化影響
宗教符號與裝飾:印度佛教文化中的一些宗教符號和裝飾元素在九華山寺廟建築中有所體現。例如,寺廟的佛塔、經幢等建築形式就源於印度佛教建築。佛塔的造型多樣,有樓閣式、密簷式等,其結構和裝飾都蘊含著豐富的佛教寓意。寺廟內的壁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也受到印度佛教藝術的影響,許多佛像的造型、姿態和服飾都帶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痕跡。
空間布局與功能分區:印度佛教寺廟注重空間的神聖性和功能性分區,九華山的佛教寺廟在布局上也遵循了一定的佛教教義和功能需求。寺廟通常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建築組成,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排列,形成了明確的功能分區,體現了佛教修行和供奉的儀式要求。
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眾多著名的佛教寺廟和建築,以下為你介紹其中一些:
隻園寺
曆史地位:九華山四大叢林隻園寺、百歲宮、東崖禪寺、甘露寺)之一,也是九華山唯一一座宮殿式廟宇。
建築特色:整體建築為木質結構,以大雄寶殿為中心,三進院落,依山就勢,層層疊疊,布局嚴謹,氣勢恢宏。其山門不同於一般寺廟朝南開,而是朝東開,設計獨特。大雄寶殿內各種佛教造像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宗教活動:寺內佛事活動頻繁,每年舉行多次大型法會,吸引眾多信徒和遊客前來參與。
百歲宮
曆史淵源:始建於明代,為供奉無瑕和尚肉身而建。無瑕和尚在九華山山洞中苦修多年,圓寂後肉身三年不腐,被認為是活佛轉世。明崇禎帝敕封他為“應身菩薩”,並修建了百歲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建築格局:五層樓閣,上下相連,左右相通,形成一個整體。它的建築與山體融為一體,巧奪天工,有“危崖高處架樓閣”之感。
珍貴文物:寺內供奉著無瑕和尚的肉身,這是九華山現存最古老的肉身之一,吸引無數信眾前來朝拜。此外,還藏有無瑕和尚刺舌血拌金粉抄寫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堪稱稀世珍寶。
曆史文物,如明代的銅質“地藏利成金印”、曆代帝王禦賜的匾額等,具有重要的曆史和文化價值。媽媽看看尚昊準備的內容很是滿意,說尚昊你很棒,那你記住了嗎?收索出來,並不能代表你就是掌握了,你要用心去記住這些知識!
尚昊拍著胸脯保證:“媽,您放心,我都記在心裏啦!”姐姐在一旁打趣道:“喲,那等會兒到了九華山,我可要考考你。”尚昊信心滿滿地回應:“考就考,我肯定沒問題。”
一家人收拾好行李,便出發了。一路上,尚昊興奮地哼著小曲,眼睛時不時看向窗外。隨著距離九華山越來越近,他的心情也愈發激動。終於,他們到達了九華山腳下。尚昊一下車,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連綿的山峰在雲霧中若隱若現,仿佛仙境一般。
姐姐立刻開始考尚昊:“那你說說,九華山最早叫什麽名字呀?”尚昊不假思索地回答:“最早叫九子山,後來因為李白的詩才改稱九華山。”姐姐點點頭,又問了幾個問題,尚昊都對答如流。媽媽笑著說:“看來你真是下功夫了,那咱們趕緊進去好好感受感受這九華山的魅力。”一家人帶著滿滿的期待,朝著九華山深處走去。
喜歡燃燒吧少年請大家收藏:()燃燒吧少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