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吳化文投敵
字數:2770 加入書籤
11月初緬北,經過半年的籌備,中印公路的建設正式開始了,隨著路的開建,緬北形勢驟然緊張起來。
開始是日軍偵察機光臨,而後是日軍的轟炸機出現在中印公路的施工現場。中美兩軍聯合航空隊也不示弱,與日軍在緬北上空發生激烈空戰,雖然不能取得壓倒性優勢,但絲毫也不落下風,中美轟炸機多次轟炸緬甸日軍機場。緬甸日軍調動頻繁,一場大戰在醞釀之中。
緬北戰雲密布,山東也不平靜。沂蒙軍區從吳化文新編第4師部隊的內線傳來消息,最近吳與日偽聯係越來越頻繁,他的參謀長寧春霖可能去了濟南。
楊文翰、黎玉、李振華對吳化文有深刻的認知。其人是個典型的牆頭草,風往哪邊吹,他就往哪邊倒。民國軍閥的習性始終如一:一切行為都以維護其軍隊實力為準。到目前為止其人已三易其主。另外其人作戰能力不差,又非常懂得審時度勢,觀風向的能力舉世無雙。
吳化文與山東省主席牟中珩之間因為內部傾軋,存在非常大的矛盾,牟中珩斷絕了吳化文部新四師及暫1師二萬餘人的後勤物資,讓其部幾乎陷入絕境。牟甚至在與日軍的作戰中有意消耗吳化文部,讓吳化文對牟中珩及51軍恨之入骨。
沂蒙軍區在李振華的建議下接濟了吳化文部,同時對其部進行了滲透,其情報科長張允澄均為我黨地下人員。
1942年初,汪偽政要鮑文樾曾密遣其高參劉秀山前來與吳化文幽會。劉秀山來山東,攜有鮑氏致吳的親筆信,極力鼓動吳化文率部投入汪偽陣營。
1942年夏,汪偽第二方麵軍總司令孫良誠又遣其參謀長甄紀印前來遊說。孫良誠投敵後,極力拉攏吳化文,以壯大他在偽軍中的勢力。
這些事情一樁樁、一件件均在我黨監控之下。吳化文起初幻想通過與日軍簽定互不侵犯協定,緩解壓力。吳化文曾對情報科長言:“我絕無做漢奸之意,隻不過暫時與他們周旋一下,以解燃眉之急。”
日軍對吳化文也是軟硬兼施,軟的方麵承諾高官厚祿,硬的方麵日軍得知吳化文事父母至孝,遂設計將其父母誘捕。日軍同時對其加以強大的軍事壓力,又不斷暗中拉攏,企圖誘迫吳化文叛國投敵。
同時張允澄獲悉軍統戴笠默許其曲線救國,以打擊敵後我黨力量。吳化文曾對部下稱:“若日本勝,我們無事;若中國勝,我有電報可向蔣介石交代。”?可見其狡猾異常。
情況緊急之下,張允澄向沂蒙軍區報告了吳化文不穩之事。沂蒙軍區就此緊急商議應對之策,並上報山東根據地軍政委員會。
李振華從沂蒙軍區的電文中得知此事,向山東根據地軍政委員會、沂蒙軍區建議:一、立即啟動新四師、暫1師山東保安第1師)地下黨組織,分化吳化文部。二、立即派部隊威懾吳化文部。三、通知蘇魯戰區做好預防準備。四、通電全國促其回頭是岸。
李振華不否認吳化文其部受到山東省主席牟中珩及東北軍第51軍歧視和打壓,但八路軍沒有虧待過他們,在本身糧草緊張的情況下接濟吳化文部。但李振華認為吳化文還是會投靠日軍,這是中日之間實力對比決定的。以吳化文見風使舵的本領,我黨不會是他的選項。目前最優的策略就是利用民族大義瓦解吳化文部。
軍政委員會、沂蒙軍區的反應很快,立即調集魯中、沂山、膠東、濱海的部隊壓了上去。同時新四師、暫1師的地下黨員發動了起來,以張允澄的老部隊1團3營為基幹,發起了誓死不當漢奸的運動,在軍中搞起了串連,意圖逼迫吳化文改變主意。
吳化文起初還不以為意,張允澄是他的老部下,而且是故人之子。但當收到情報沂蒙軍區各根據地的部隊向多個方向向他壓過來時,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他沒想到我軍行動如此果決,於是慌忙向日軍求援,日軍第32師團、獨立混成第5旅團分別從臨沂、沂水出發前來救援,日軍在半路遇沂蒙軍區部隊阻擊,雙方發生激戰,打的難解難分。這是雙方第一次大規模正麵作戰,日軍也驚訝於我軍的裝備和戰鬥力。
蘇魯戰區51軍也行動了起來,蘇魯戰區今年也是流年不利,8月份57軍111師常恩多因與國黨理念不合,剛剛宣布脫離蘇魯戰區,組成東北挺進軍。蘇魯戰區沒有任何辦法,雖然我軍礙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正式接納111師,但明眼人都看得出,111師遲早會加入我軍。
這次又搞出個吳化文事件,以往有些部隊與日軍簽定互不侵犯協議,蘇魯戰區也是秉承睜隻眼閉隻眼的態度,但吳化文不同,中共派人聯絡,肯定是有確鑿的證據。牟中珩、第51軍排擠吳化文部是有借刀殺人之意,但也從來沒想過要把吳化文逼到日軍一邊、與汪偽合流。此次不管是落井下石也好,是為民族大義也好,蘇魯戰區動了。
第51軍離吳化文部最近。吳化文部本身就處於思想混亂之中,雖然人數有二萬多人,但戰鬥力幾乎為零。在51軍的衝擊之下產生混亂。
吳化文見勢不妙,帶領其核心成員及不足2000餘部隊衝了出去,在日軍第5混成旅團的接應下,衝進了沂水。
吳化文部其餘部隊被我軍和第51軍包圍起來,沂蒙軍區與蘇魯戰區達成協議。由軍官士兵自己選擇是加入我軍,還是加入第51軍,沒有第3條路可選。意外的是選擇加入我軍的居然有餘人,士兵居多讓黎玉感歎這大半年來的政治工作沒有白廢。另外6000餘人加入了第51軍,軍官多選擇了蘇魯戰區。
楊文翰、黎玉也樂觀其成,這樣對部隊的改造難度直線下降,沂蒙軍區並未將其單獨成軍,士兵分散分配到各團,由團裏負責對士兵進行政治教育。軍官則送到抗大學習,畢業後視情況分配到部隊。這批部隊很快就穩定了下來,沂蒙軍區也直接擴編了8個團,收獲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