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經濟複蘇計劃:從軍工到民生

字數:3768   加入書籤

A+A-


    1922年初,奉天城,帝國最高經濟規劃委員會
    戰爭的硝煙逐漸在全球範圍內散去,但奉天城內決策者們麵臨的挑戰卻從未減輕。
    巨大的戰爭機器曾吞噬了海量資源,創造了畸形的繁榮,如今戰事平息,如何實現經濟的“軟著陸”,並將強大的軍工產能轉化為可持續的民生發展與全球競爭優勢,成為了擺在首席張揚及其核心智囊麵前最緊迫的課題。
    宏偉的議事廳內,巨大的電子屏幕上顯示著錯綜複雜的帝國經濟數據流。
    財政總長王永江站在屏幕前,手中的指揮杆指點著關鍵節點,他的聲音清晰而冷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緊迫感。
    “首席,各位同僚。”
    王永江開口道。
    “帝國過去十年的經濟奇跡,建立在‘戰爭訂單’這座沙堡之上。
    如今,全球大規模戰事已告一段落,我軍工體係訂單量預計將在未來十八個月內銳減百分之四十以上。
    無數工廠、工人、配套產業將麵臨閑置風險,處理不當,不僅將引發經濟衰退,更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動蕩。”
    他切換屏幕,顯示出龐大的軍工複合體分布圖:
    “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些工廠關閉,將工人遣散。
    那是自毀長城。
    我們必須引導這頭巨獸,實現戰略轉型。”
    內政總長趙銘補充道:
    “民生領域需求巨大。
    帝國核心區雖繁榮,但新領土基礎設施落後,民眾生活困苦,易生怨氣。
    本土民眾在享受勝利紅利的同時,也對更高品質的生活有了期待。
    我們需要一場新的‘內部征服’,用商品和舒適的生活來鞏固統治,消化領土。”
    軍事總長張毅雖然略感失落,但也表示同意:
    “軍隊裝備更新可放緩節奏,但技術研發不能停。
    許多軍事技術,稍加轉化,便能在民用領域大放異彩。這同樣能保持我們的技術領先優勢。”
    所有人的目光最終聚焦於首席張揚。
    他沉吟片刻,目光掃過屏幕上龐大的經濟脈絡,做出了戰略決斷。
    “命令:即刻啟動‘鳳凰計劃’。”
    張揚的聲音沉穩有力。
    “核心目標:實現帝國經濟從戰時軌道向和平發展軌道的戰略轉型,以科技引領,民生為導向,重塑帝國競爭力。”
    “鳳凰計劃”核心綱要迅速下發全國:
    一、 技術轉化與產業升級:
    “軍轉民”技術清單: 成立帝國技術轉化局,篩選具有民用潛力的軍事技術。
    例如:航空技術用於民用飛機製造和航空運輸;
    無線電和雷達技術用於民用通信和廣播事業;
    高性能發動機技術用於汽車和船舶工業;
    先進的冶金和化工技術用於民用建築材料和日用品生產。
    設立創新基金: 鼓勵軍工企業成立民用子公司,帝國提供低息貸款和稅收減免,支持其將技術應用於民用市場。
    示範項目: 由國家投資,率先建設一批標杆性民用項目,如橫跨帝國東西的高速公路網、全國無線電廣播網絡、大型民用機場等,以此拉動相關產業鏈。
    二、 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
    “新領土”開發: 投資重點向西亞伯利亞、中亞、東南亞等新領土傾斜。
    修建鐵路、公路、港口、電站、水利設施。
    這既能改善當地民生,消化鋼鐵、水泥等過剩產能,又能加強帝國對這些地區的實際控製,便於資源輸送。
    城市化與住房: 在帝國核心區及重要戰略節點城市,推行大規模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城市現代化改造,改善公民居住條件,拉動內需。
    三、 刺激消費與市場繁榮:
    “新時代家電”計劃: 鼓勵研發和推廣收音機、電冰箱、洗衣機等新型家用電器,並配套建設電網設施。
    通過提供消費信貸等方式,刺激家庭消費。
    文化娛樂產業: 支持電影、廣播、出版業發展,製作宣揚帝國成就和價值觀的文化產品,豐富民眾精神生活,同時潛移默化地進行意識形態灌輸。
    社會保障體係: 建立覆蓋帝國核心區公民的醫療、養老等基本社會保障體係,減少民眾後顧之憂,敢於消費。
    四、 人才培養與科技研發:
    教育改革: 加強理工科和技術職業教育,培養產業升級所需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
    國家級實驗室: 繼續投資前沿科技研究,特別是在電子技術、合成材料、航空航天等領域,確保技術儲備持續領先。
    政策效果立竿見影:
    龐大的國家機器開始轉向。
    曾經生產坦克的工廠開始研製拖拉機和大功率卡車;
    生產軍艦的船塢開始承接大型郵輪和貨輪訂單;
    研究炸藥的化學家轉而研發新型塑料和化肥;
    無線電工程師則忙於搭建覆蓋全國的廣播網。
    帝國各地的建設工地如火如荼。
    新的城市在荒原上崛起,鐵路網像血管一樣延伸至帝國最偏遠的角落。
    商店裏開始出現琳琅滿目的新商品,電影院播放著最新的新聞影片和故事片。
    一場靜悄悄的經濟革命正在席卷帝國。
    張揚通過“鳳凰計劃”,成功地將戰爭帶來的龐大工業產能和科技實力,引導向了民生改善和國家長遠發展的軌道。
    這不僅緩解了戰後經濟衰退的風險,更進一步增強了帝國的綜合國力和民眾的凝聚力,為下一階段的全球競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帝國的戰車,正在從依賴硝煙的軌道,平穩切換到依靠科技與繁榮的新航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