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李祺教子

字數:3528   加入書籤

A+A-


    錦衣衛在江南殺瘋了!
    自藍玉案後,錦衣衛已經一年多不曾大規模出動,此番如同嗅到了骨頭的狗,在江南大開殺戒。
    李祺雖然沒有親身參與,但這些時日以來,國子監中不時便有直隸、江西、浙江三省籍貫的學生被錦衣衛帶走。
    其中還有幾個被記在明史上的官員,李祺不禁感慨蝴蝶效應真猛,扇扇翅膀直接把人吹沒了。
    他本來是不關注這些事的,卻沒想到他的弟子王艮登門求他救一個人,而此人在史書上可謂大名鼎鼎,正是明初三楊之首的楊士奇!
    他前後在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擔任內閣輔臣,擔任內閣首輔二十一年,整個明朝無出其右者。
    至於楊士奇為何會與王艮相識,原因非常簡單,楊士奇雖有謀國的大才,但卻沒有功名,他年少家貧,依靠教學自給,王艮曾經跟隨楊士奇學習過一段時間。
    至於家貧的楊士奇為何會被牽連到針對富民大戶的“胥吏案”中,李祺即便不去了解也能猜到,無非就是被有心人借著這個機會構陷。
    每次死在大案中的人,至少一半以上是冤死的,這是古代製度固有的缺陷,沒人能解決的了。
    幸運的如同楊士奇,能有王艮這樣的人去救他,不幸運就隻能成為大案的犧牲品。
    胥吏案雖然是由錦衣衛主辦,但三法司在其中亦有不小的權責,李祺往陳英處去信一封,說明情況,第二日楊士奇就從牢中出來,而後跟隨王艮一起來到公主府中拜謝李祺。
    “你的老師是王叔英?”
    “有幸曾追隨王公修過幾年書。”
    楊士奇有些好奇,他不過是一介布衣,李祺堂堂駙馬,又高居士林之頂端,如何會知曉自己的過往之事。
    李祺又詢問楊士奇治史、時策之事,楊士奇皆能對答如流,他經年於鄉間遊曆,對民間疾苦之事非常清楚,每言皆能切中時弊。
    及至日暮西山,楊士奇才從公主府中離去。
    臨安公主牽著李顯穆的小手,從後堂中走出,好奇問道:“駙馬似是很欣賞此人,為何不留下他。”
    李祺沉吟,“是因為王叔英。”
    楊士奇能以布衣的身份入仕建文朝,就是王叔英舉薦,而王叔英能在建文元年從知縣一躍為翰林,則是因為他是方孝孺的至交好友。
    在建文帝自焚、南京陷落後,王叔英和王艮一樣,舉家自殺為建文帝殉國了,雖是一介文人,卻相當的有骨氣,不是軟弱卑賤之人。
    “王叔英是方孝孺的人,而楊士奇的傾向還不能確定,一個人再有才華,可若是站位不對,也不能用。”
    作為一路相伴從江浦縣回到京城的妻子,臨安公主對李祺的謀劃最是清楚不過,當即了然的點頭。
    李祺複又望向兒子李顯穆。
    如今的李顯穆已然三歲多,日趨聰穎,他每日的課程都安排的非常滿。
    不同於其他人隻學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在確認了李顯穆的聰穎之後,李祺便給他製定了完全不同的學習內容。
    首先是每天一個時辰的儒家經典學習,這畢竟是儒學昌盛的古代。
    雖然未來儒學不可動搖的地位,一定會被推翻,但現在還不是時候,李顯穆未來是要做聖賢的人,不可不學。
    以李顯穆的天資,每天一個時辰的學習已經足夠他勝過其他人。
    其次便是數學、天文、地理的學習,李祺在允許範圍內,盡可能的向李顯穆傳輸知識。
    這些是為了讓李顯穆有理性的思維,以及對世界有大致的認知。
    當一個人有了超出時代的眼界,他的智慧就會極大的提高。
    最後,李祺為李顯穆大量的講解了朱元璋的《洪武大誥》,在這個時代應該叫做《禦製大誥》、《禦製大誥續編》、《《禦製大誥三編》以及《大誥武臣》。
    他為李顯穆詳細的講《大誥》自然不是為了培養李顯穆忠君愛國,而是——“穆兒,這大誥中的內容,便是未來你要改革的大明製度。”
    李祺永遠記得當時李顯穆難以置信的神情,但李祺必須要打破李顯穆的幻想。
    “大誥中幾乎所有案件的爆發,你皇外祖父都推到了臣子身上,但這是不對的,這一切背後都有我大明製度缺陷的影子。
    等你皇外祖父不在了,後世的皇帝一定不會再按照大誥做事,但大誥中的製度依舊是危害天下的毒瘤,你能改變多少,就改變多少。
    剩下的要一代代的傳下去。
    還記得橫渠四句嗎?
    雖然為萬世開太平很難,但總要去做,你每改正天下的一件錯事,就是在推動萬世太平的路上,行進了一步。”
    “可父親您比我更加聰慧、有力,為何不去做呢?”
    李祺望著並不在眼前的宮城,認真道:“因為你的皇外祖父還活著,他鎮壓天下,沒有人能夠去做這些事。”
    李顯穆想到皇外祖父對自己的疼愛,心中有些難受,“難道皇外祖父是大奸大惡之人嗎?為什麽所有的事情都要等到他去世才可以做,為家族平反是這樣,想要改變天下也是這樣。
    既然是有利的事情,為什麽不能規勸呢?”
    “你的皇外祖父當然不是大奸大惡之人,隻是人上了年紀後,就會固執,失去了承認錯誤的勇氣,這是絕大多數人都會犯的錯誤,不可以因此而怪責你的外祖父。
    隻不過因為他是皇帝,一言一行能夠影響的人太多了。
    為父知道你想要為你外祖父盡孝,但真正的孝順便是將他真正在意的東西發揚光大,他在乎大明的繁榮昌盛,你就送他一個昌盛的大明,如此而已。”
    如此,春去秋來,寒暑周轉,時間大步向前。
    ————
    洪武二十七年的冬日,對李顯穆而言,彌漫著肅殺蕭瑟之意,在這一日,他的父親為他揭開了大明王朝的真相,那些溫暖的、繁盛的、煊赫的,隻是滿目瘡痍下的裝飾,往來的權貴、巍峨的皇宮,深埋著小民的血淚,他還很小卻隻覺肩上有千斤重,他看到了父親眼中的希冀和期望,家、國、天下,盡在此間。——《聖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