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古寺鍾聲叩詩扉,竹影鬆風入墨痕
字數:2407 加入書籤
雲麓詞心錄·第三十五章:古寺鍾聲叩詩扉,竹影鬆風入墨痕
春寒料峭,雲麓山的積雪尚未完全消融,山間已透出絲絲綠意。煜明手捧逸塵先生贈予的詩詞集,望著扉頁上“詩心常在,歲月留香”八字箴言,心中湧起再次拜訪的念頭。他聽聞山腰處的清泉古寺藏有曆代文人墨寶,又逢寺中住持明心法師精通詩律,便決意將賞古寺、訪高僧與尋詩韻一並成行。
沿著蜿蜒山道上行,殘雪與新綠交織成趣。忽聞遠處傳來悠悠鍾聲,渾厚而空靈,驚起林間幾隻山雀。煜明駐足,見蒼鬆翠柏間露出飛簷一角,心中豁然開朗,吟道:“雲麓春寒雪未消,鬆濤隱隱伴鍾遙。忽驚飛鳥穿林去,半掩禪房古寺嬌。”詩句剛落,身後傳來清越笑聲,回頭竟見逸塵先生拄杖而立,鬢角霜雪與山間殘雪相映。
“好個‘半掩禪房古寺嬌’!”逸塵先生走近,眼中含笑,“我算著你該來尋這古寺詩韻,特意在此等候。明心法師早聞你詩詞之名,正盼著與你相見。”煜明又驚又喜,忙躬身行禮,二人相伴向古寺走去。
行至寺前,朱紅山門刻著斑駁楹聯:“清泉洗盡塵間事,暮鼓敲開世外天。”跨過門檻,院中幾株玉蘭含苞待放,暗香浮動。明心法師身著灰色僧袍,手持竹杖立於廊下,見二人到來,雙手合十微笑道:“兩位施主,茶香已備,且到禪房一敘。”
禪房內布置簡潔,一張長案鋪著泛黃宣紙,牆上掛著王維《輞川圖》摹本。明心法師斟上碧色新茶,熱氣氤氳間,娓娓道來:“這清泉古寺自唐代起,便有文人墨客在此題詩作畫,如今藏經閣中,還藏著蘇軾、米芾的真跡。”說罷,取出一卷素絹,展開竟是明代才子文徵明的《雲麓訪禪圖》,畫麵上遠山如黛,古寺隱於雲霧,留白處題著“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
煜明凝視畫作,思緒飄遠。他想起來時路上的鍾聲、鬆濤,又憶起禪院玉蘭的清雅,當即鋪紙研墨,揮筆寫下:“古寺鍾鳴醒世塵,玉蘭香裏悟詩真。竹搖清影階前月,鬆撫寒泉石上春。墨染素絹藏雅韻,茶浮碧盞滌心魂。此身願寄雲山裏,長伴清風守本真。”
明心法師輕聲誦讀,眼中滿是讚賞:“以禪意入詩,不落窠臼。‘竹搖清影’‘鬆撫寒泉’兩句,動靜相宜,頗有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意境。”逸塵先生亦頻頻點頭,取出一方端硯相贈:“這硯台隨我多年,今日贈你,望你筆下生花,寫出更多佳作。”
正交談間,忽聞窗外細雨沙沙。明心法師提議:“雨中山寺更有詩意,何不一同賞雨賦詩?”三人行至回廊,見雨絲如簾,將整座寺院籠罩在朦朧之中。老竹在雨中簌簌作響,石階上濺起朵朵水花。明心法師率先吟道:“春雨敲窗萬籟幽,竹搖清露洗閑愁。袈裟半濕渾不覺,心在空門第幾樓?”
煜明望著雨中搖曳的竹林,靈感迸發:“細雨霏霏濕寺門,修篁滴露淨心魂。鍾聲遠渡寒潭水,詩韻長留古墨痕。莫道紅塵多俗事,且隨青盞品清溫。此身願化雲間鶴,自在逍遙天地存。”逸塵先生撫掌讚歎:“‘詩韻長留古墨痕’一句,既呼應古寺文脈,又暗含傳承之誌,妙極!”
雨漸歇時,明心法師引二人至藏經閣。閣中檀香縈繞,書架上古籍層層疊疊。法師取出一本《雲麓詩抄》,泛黃的紙頁間,夾著範仲淹任睦州知州時遊曆雲麓山所作的《題清泉寺》:“鑿開奇勝翠微間,車騎笙歌暮未還。彥國才如謝安石,他時即此是東山。”煜明輕撫書頁,仿佛穿越千年,與古人隔空對話。
暮色漸濃,寺中晚課的鍾聲再次響起。明心法師挽留二人用齋,素齋雖隻是青菜豆腐、野菌米粥,卻清香可口。飯後,三人在禪院漫步,月光如水,灑在玉蘭枝頭,映得花瓣如脂似玉。逸塵先生望著明月,低聲吟道:“春夜禪房靜,清輝滿素襟。鍾聲傳古意,詩酒醉人心。”
煜明望著兩位長者,心中滿是感動。他取出隨身攜帶的箋紙,寫下一首《七律·清泉古寺雅聚》:“古寺春深雅聚頻,鍾聲竹影淨心塵。茶浮碧盞談詩韻,墨染素絹寄逸神。月照玉蘭添雅趣,風搖修竹伴閑身。此中真意誰能解?願守清輝不染塵。”明心法師將詩稿仔細收好,笑道:“待他日寺中修繕詩碑,定將此詩鐫刻其上。”
次日清晨,煜明與逸塵先生告別古寺。明心法師送至山門,贈了一包寺中自種的雲霧茶。下山路上,煜明回望清泉古寺,見晨霧繚繞間,飛簷若隱若現,鍾聲隨風傳來,悠遠綿長。他握緊手中的端硯和詩稿,心中暗暗發誓:要將這古寺中的詩意、禪意,融入今後的每一首詩詞中,讓雲麓山的文脈,在筆墨間永遠流傳。
此後的日子裏,煜明時常取出在清泉古寺所作的詩詞反複品味。每當遇到創作瓶頸,他便想起明心法師“心無掛礙,詩自天成”的教誨,也憶起逸塵先生贈予硯台時的期許目光。他開始嚐試將禪理與詩詞進一步融合,筆下的作品愈發空靈悠遠,既有山水之美,又含人生哲思,在當地文人圈中漸漸聲名遠揚。而那段在古寺中與詩友、高僧相伴的時光,也成為他詩詞生涯中最珍貴的記憶,如同山間清泉,潺潺流淌,潤澤著他的詩心,永不幹涸。
喜歡雲麓詞心錄:白雲著請大家收藏:()雲麓詞心錄:白雲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