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大漢朝廷的國營企業
字數:4163 加入書籤
荀諶見了沮授落得如此淒慘的下場,心中五味雜陳。
當年荀家多方下注的時候,是他極力爭取到袁紹身邊的。
因為袁紹四世三公,海內名望,風頭正盛。
而且袁氏門生故吏遍天下,無數人都看好他。
剛開始在渤海的時候,袁紹確實禮賢下士,對他們這些謀臣禮敬有加。
想不到,自從從韓馥手中輕易得到冀州之後,袁紹竟然就飄了。
變得無比狂妄自大,得意忘形,與之前的謙謙君子大相徑庭。
前車之鑒,於是荀諶也絕了向袁紹進言的心思。
畢竟,比他更加位高權重的田豐和沮授都被下了大牢,他還能好得了哪裏去?
他代表的可是荀家,更代表的是潁川士族,怎能被人如此羞辱呢?即使是四世三公的袁紹也不行!
這個時候,荀諶反倒羨慕起了長安朝廷的荀攸和荀彧來了。
荀攸身為六部之中的兵部尚書,手握實權。
雖然比不得太尉,但作為六部最重要的兵部尚書,其地位與權勢一時無兩。
而荀彧在尚書台擔任尚書左丞,明眼人都看得出,日後必將前途無量。
隻要劉昆稱帝,荀彧就是執掌尚書台的左右手。
而自己呢?窩在袁紹身邊這麽多年了,還隻是一個的謀士!
哎!想不到自己天胡開局,結果竟然會是這樣!遠遠比不得荀攸、荀彧兩人。
這讓荀諶心中的懊悔再也止不住了,自己咋就這麽眼瞎了呢?
在座其他人更是大氣也不敢出,生怕惹惱了盛怒中的袁紹。
宴會中的氣氛陡然肅靜了下來,與座諸人紛紛低頭喝酒。
酒是上等的“神仙醉”,出自陳留劉家,也就是劉昆家。
說實話,這些美酒他們平日也並不一定能夠喝得上。
畢竟那高昂的價錢擺在那裏,足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袁紹也是查抄毋極甄家的時候才得到的,畢竟已經和劉昆關係並不怎麽友好。
甄家四個女兒都嫁給了劉昆,所以袁紹做起這些事來,絲毫沒有手軟的意思。
其實,甄逸早就料到了會有這麽一天,早就做好了萬全準備。
自家女婿做下這麽大的基業,而自己老巢又在別的諸侯治下,那不就是一頭待宰的肥豬嗎?
所以,甄家在冀州的家產,基本上早就被他暗中悄悄轉移了出去。
如今冀州各個郡縣的甄家商鋪、土地,要麽隱晦地轉移到了其他人名下,要麽就及早變賣了出去。
如今甄家產業遍布長安朝廷治下的幽、涼、並、蒙、遼,即使沒了冀州,對於甄家來說也算不得什麽。
至於其他如荊、益、揚、徐等州,相信沒有幾個人敢冒著開罪劉昆的危險去難為他甄家的。
青州更加不同,隻有極少數人知道那是等同於朝廷治下。
而他甄逸,恰恰就是這極少數人中間的一個。
青州甄家的產業,絲毫不比長安朝廷治下其他州少。
自從甄逸慧眼識珠,不,應該是甄薑眼光獨到,早早就押注了劉昆。
這讓甄家的產業至少比之前翻了十倍,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
可以說,甄家除了劉昆之外,穩占大漢巨商第二的位置。
像東海糜家、河東衛家、吳中顧家等等大漢巨商,加起來都抵不過甄家一根指頭。
劉昆鼓勵商業,大力拓展商業,可以說為商人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他自己也是最大的商人,手底下的家底比甄家還要豐厚。
所以,他製定了詳盡的商業法案,保證了朝廷每年都有巨量的稅收。
如今五州之地的鐵礦、煤礦、鹽礦都收歸朝廷所有,任何人不得私自開采,否則就是重罪。
劉昆自己那些涉及煤鐵鹽的產業,也被公允地評估之後,折價交給了朝廷。
但他也是個聰明人,自然知道怎樣做才不會得罪朝廷治下所有的世家。
真的想要站在世家的對立麵,他一定走不長遠和長久的。
畢竟,穿越者前輩王莽的例子就擺在那,如今他的人頭更是收藏在朝廷大內的武庫之中。
而且,開發鐵礦、煤礦、鹽礦都是需要大量的本錢的,光靠朝廷是做不到的。
所以,劉昆就將麾下群臣聚集了起來,商討了朝廷的煤鐵鹽開發事宜。
劉昆吸收了他那個時代國營辦廠的經驗和精華,同時也吸取了其中各種腐敗教訓。
經過多次磋商,終於拿出了絕大多數人通過的相關法案。
由朝廷牽頭,大漢銀行出資百分之三十,成立朝廷控股的國營企業,朝廷占據百分之八十的股份。
餘下的百分之五的資金,就由麾下文臣武將按照各自品級籌集資金,占據百分之五的股份。
剩下的百分之六十五的資金就由各個世家出資,但隻能占據百分之十五的股份。
這樣既保證了朝廷自營企業的獨立性,又確保了這些壟斷的暴利行業有足夠的稅收上繳國庫。
要知道,長安朝廷實行的可是“高薪養廉”政策,每年光這塊的支出都是天文數字。
還有修築路、橋、城市建設等等基礎設施,哪樣不需要大量錢財支撐?
更何況,長安朝廷還要養活近百萬軍隊!所耗費的錢糧更是無數。
剛開始的時候,麾下文臣武將和那些世家中就有很多人不同意。
有的人確實是拿不出,有的人則是根本就不想拿。
拿不出來的那部分人,劉昆就以大漢銀行低息貸款放給他們。
不想拿的那部分人,劉昆也沒有勉強,而是把他們的份額保留了下來。
並且為他們出具了文書,如果將來反悔了,他們必須拿出資金將自己的份額從拍賣場買回去。
很多不看好的人不以為然,紛紛當場簽字畫押了。
那些真心支持朝廷的文臣武將都是想盡了辦法湊齊了份子,加入了進來。
並且極力勸說自己背後的家族,就算為了支持朝廷,也要認購這些股份。
影響力巨大的,如王允、荀攸、鍾繇、魯肅等人自然是極力讚成。
他們不但完成了自己的份子,而且還將自己家族也拉了進來。
像戲誌才、華歆、賈詡、郭嘉等人,主公的意圖他們都很了解,自然也是極力配合。
他們雖然拿不出來這份子錢,但通過好友之間互相拆借、大漢銀行的低息貸款等等方法,還是籌集了份子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