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悲天憫人的大將軍劉昆

字數:4655   加入書籤

A+A-


    屯兵於酸棗的朝廷大軍忽然拔營而起,浩浩蕩蕩地向濮陽方向進發了。
    前鋒由張飛率領的五千精銳騎兵,勢如破竹,一路推進到了延津。
    六萬朝廷大軍行走在廣袤無垠的中原大地上,旗幟鮮明,井然有序,盡顯威武之師的風采。
    此時正值麥熟時節,然而田野之中不見熟麥,卻隻見雜草叢生。
    偶見一堆堆森森白骨,令人觸目驚心。
    劉昆騎在雄駿的戰馬上,目光所及之處,都是一片蕭條的景象。
    他不禁長歎了一聲,心中滿是悲涼。
    此時種植的小麥,多為冬小麥。
    秋季播種,來年夏季收獲。
    兗州地處黃河中下遊,氣候溫潤,冬小麥通常在五月成熟。
    如此廣袤的肥沃土地,卻因連年戰亂而白白荒廢了。
    當年這裏可是人煙最密集,最繁華的地方,劉昆猶記得麥熟時節,無數百姓興奮收割小麥的熱鬧景象。
    如今,卻已經物是人非,民生凋敝。
    這一切,都是戰爭惹的禍,都是那些野心家之過。
    唯有徹底消滅這些心懷不軌各路野心家,方能讓大漢百姓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而朝廷治下的河套、關中等地,想必正是一片豐收之景吧!
    劉昆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此刻他的心中無比渴望迅速消滅大漢境內所有割據勢力。
    實現華夏一統,讓大漢所有的子民安居樂業。
    看著大將軍心事重重的模樣,一旁的許攸笑著問道:“大將軍,可是為此戰而憂心忡忡?”
    劉昆聞言,撇過頭看了他一下。
    先是點了點頭,旋即又搖了搖頭。
    這前後矛盾的態度,反倒讓許攸整不會了,心中不禁揣摩起新主公的心思來。
    策馬跟隨在劉昆一側的荀攸,則微微一笑,大將軍豈會為了與袁紹決戰一事而發愁呢?
    據校事府傳來的消息,朝廷大軍在冀州戰場節節勝利。
    除了南皮、黎陽兩座堅城由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熙拚死堅守外,整個冀州已基本落入朝廷掌控之中。
    而且,呂布與太史慈兩人組成的聯合軍,兵力多達六萬。
    其中精銳騎兵便有三萬五千餘,尤其是呂布帶來的三萬蒙州精騎,更是精銳中的佼佼者。
    這些騎兵以烏桓、鮮卑人為主,騎術精湛,是天生的戰士。
    再裝備上朝廷製式兵器和鎧甲,戰鬥力更是直線上升。
    如今長安朝廷中,騎兵數量已達四十萬之多,絕大多數為南匈奴人、鮮卑人、烏桓人、羌胡人。
    能加入朝廷騎軍的異族人,皆是身家清白、忠誠可靠之輩。
    再加上朝廷軍隊紀律嚴明,軍餉豐厚,賞罰分明。
    這些異族人作戰勇猛,悍不畏死,忠誠度極高。
    每次作戰,都能立下赫赫戰功,得到的獎賞足以讓他們和家人過上好日子。
    他們深知,這在以前的部落首領和頭人那裏,是萬萬無法想象的。
    唯有在朝廷,不,應該說是在大將軍的麾下,才有今日的好生活。
    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如今可以隨時為大將軍去死,眉頭都不會皺一下。
    而且,異族人想要在軍隊中加官進爵,就必須熟練掌握漢語和漢文化。
    這是劉昆在統治河套和涼州時,便已推行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
    這一招看似溫和,實則狠辣無比!
    戲誌才、王允、荀攸、荀彧、郭嘉等一幹智謀超群的重臣,自然明白其中深意,對劉昆佩服得五體投地。
    涼州、並州已初見成效,漢語和漢字在地方和軍隊中早已暢通無阻。
    那些羌胡人、鮮卑人、南匈奴人都一心一意做大漢朝的順民,還引以為榮。
    殺人誅心,莫過於此!
    至於那些死不悔改的部分人,嗬嗬,劉昆根本就沒有手軟過。
    長安朝廷治下連接各州的寬敞水泥路下,還有數不清的鐵礦、煤礦礦洞裏,就埋著數十萬死硬分子的不屈白骨。
    相比於采取屠殺殆盡、亡國滅種這種有違天和的方式,劉昆的手段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如此一來,不出三代人,大漢治下的異族人便會徹底忘卻自己原來的民族。
    連年戰亂本就導致大量人口流失,這對每個王朝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有一句話叫做“人亡地存,人地皆亡;人存地失,人地皆存”。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既殘忍又現實。
    所以,諸侯爭霸之時,戰勝方基本上都會將人口擄掠回去。
    因為隻有充足的勞動力,才能有穩定的錢糧稅收和優質兵源。
    劉昆如今感慨的,便是中原大地因戰亂而導致的人口流失嚴重所帶來的巨大後果。
    曆史上的曹操,曾在他著名的《蒿裏行》中描述過這種慘無人道的世道。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劉昆看向許攸,悠悠地說道:“子遠先生,這裏本是本侯的故鄉。本侯憶起昔日的盛景,與如今這千裏無人煙的慘狀相比,有感而發罷了!”
    說罷,他不由自主地吟誦起了曹操的《蒿裏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當然,其中的那句“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的“淮南弟稱號”之事尚未發生,他便去掉了。
    當最後一句“念之斷人腸”脫口而出時,在場的一眾文武官員都驚呆了。
    他們曾聽聞大將軍昔日在長安詩會上,以一首清新脫俗的《山居秋暝》震驚四座,拔得頭籌。
    但自此以後,便再未聽過大將軍作詩了。
    沒想到,今日大將軍目睹中原大地的慘狀後,竟又脫口而出,作了一首絕妙好詩。
    荀攸聞言,心中振奮莫名。
    大將軍果然心懷仁慈,對百姓愛護有加。
    我等潁川士人,就該追隨這樣的明主。
    哪怕是改朝換代失敗,留下千古罵名,也在所不惜。
    賈詡聞言,眉頭微皺。
    哎,主公這婦人之仁的毛病,何時能改啊。
    護佑在劉昆身側的陳到,則心中激動不已。
    瞧瞧,這就是大將軍,這就是咱陳到陳叔至心中的明主。
    許攸聞言,很快便明白了過來。
    都說大將軍劉昆殺人如麻,雙手沾滿了無數人的鮮血。
    想不到竟然還如此悲天憫人!這、這不對啊。
    隨即,他突然想到了什麽,朝劉昆一拱手道:“大將軍果然是一位仁慈之主!我朝百姓有福了!攸有一計,可不費吹灰之力瓦解袁本初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