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昌邑得於禁

字數:4273   加入書籤

A+A-


    昌邑城。
    原兗州牧、如今的禮部尚書劉岱立於堂下,目光落在高坐主位的大將軍劉昆身上,心中不由得百感交集。
    當年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袁紹為盟主,意氣風發,號令天下。
    那時,袁術、韓馥、曹操、孫堅、公孫瓚、張邈、陶謙、孔融,乃至他自己,誰曾真正將劉昆這個出身沒落的漢室宗親放在眼裏?
    誰能料到,數年光陰流轉,風雲驟變。
    昔日叱吒一方的豪傑,如今竟大多折戟沉沙,灰飛煙滅。
    韓馥昏聵,以至於冀州被袁紹謀奪,自己更是客死他鄉。
    孫堅戰死沙場,英年早逝。
    袁紹、公孫瓚兵敗身死,宗族覆滅,連名字都成了史書中的寥寥數語。
    曹操、張邈、孔融,隻得倉皇遠遁避禍,唯恐觸其鋒芒。
    而如今,高坐堂上、執掌天下權柄的,正是當年那個被眾人輕視的劉昆。
    更令劉岱唏噓的是,劉昆並未因舊怨而斬盡殺絕。
    自己困守孤城的時候,劉昆非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不計前嫌,揮師來援,一舉解圍。
    不僅救了他的性命,更保全了家族榮辱。
    此後,劉昆還授他禮部尚書之職,位列六卿。
    雖無實權在握,卻已是位極人臣。
    比起袁紹等人身死族滅的結局,已是天壤之別,何其幸哉!
    想到此處,劉岱心頭一熱,不由得上前一步,撩袍跪地,深深一揖,聲音微顫:“大將軍於屬下有再生之恩,此等大德,昆岡難滅,屬下此生銘記於心,永不敢忘!”
    劉昆端坐主位,神色溫和,輕輕抬手虛扶:“劉尚書言重了。你我同為朝廷重臣,更是漢室宗親,血脈相連,理應守望相助,共扶社稷。何談恩德?不過是各盡其責罷了。”
    他語氣溫和,卻字字如春風化雨,直入人心。
    劉岱聽罷,眼眶一熱,竟忍不住老淚縱橫。
    他抬頭望著劉昆,隻見其眉宇間從容鎮定,氣度恢弘,心中不禁湧起無限敬服。
    這才是真正的王者之風!這才是能定天下、安黎民的柱國之臣!
    兩人一番言語往來,雖皆是客套謙辭,卻情真意切,彼此推崇,令在場眾人無不動容。
    可也有人暗自搖頭,隻覺這番“你捧我、我抬你”的場麵話,未免太過肉麻。
    就在這時,濟北相鮑信緩步出列,依上下尊卑之禮,恭恭敬敬向劉昆行禮參拜。
    鮑信與劉昆早有舊誼,當年大將軍何進遇害,天下動蕩。
    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二人便曾共事於軍前。
    彼此知根知底,也算得上故交。
    劉昆見是他,臉上笑意更濃,連忙起身還禮,口中連道:“允誠兄不必多禮,你我舊識,何須拘此虛禮?”
    隨即又是一番寒暄慰勉,言語間親熱有加,仿佛多年故友重逢。
    鮑信亦是感慨萬千,連連稱頌劉昆英明神武、德被天下。
    兩人你來我往,言辭之懇切,情意之深厚,這“情誼”濃得幾乎要滴出油來。
    眾人正暗自腹誹之際,劉昆的目光忽然落在一人身上,不由得眼前一亮。
    那人身材魁梧,麵容方正,雙目如炬,不怒自威。
    站姿筆挺,如鬆如嶽,自有一股凜然之氣撲麵而來。
    此人正是於禁,原來曆史上的“五子良將”之一。
    劉昆心中暗讚:好一個威嚴沉穩的將才!
    於禁治軍素來以嚴整著稱,軍中上下皆畏其威。
    《三國誌》中陳壽曾評他:“持軍嚴整,繳獲財物無所私入。”
    其部軍紀森嚴,士卒不得擅自擄掠,即便夜行取水,若有違令者,亦斬不赦。
    漢建安二年,曹操攻宛城,招降張繡。
    誰知張繡旋即反叛,曹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退,兵潰如山倒,四散奔逃。
    唯有於禁率數百部下,且戰且退,雖傷亡在所,陣型不亂,始終未曾潰散。
    待敵勢稍緩,他才收攏殘兵,整隊而還。
    途中見十餘名衣衫襤褸的曹軍士卒,詢問之下,方知是被青州兵劫掠。
    那青州兵原是曹操收編的黃巾餘部,雖歸麾下,卻驕縱成性,常借戰亂之機劫掠百姓。
    曹操念其可用,一向寬縱,以致其愈發猖狂。
    於禁聞之大怒,厲聲對部下道:“同為曹公之兵,竟敢為賊作亂,豈能容之!”
    當即率軍討伐,明正其罪。
    青州兵不敵,倉皇逃往曹操處告狀。
    有人勸於禁:“他們已先你一步去告狀,你還不快去解釋?”
    於禁卻神色沉靜,答道:“敵兵在後,隨時可至,若不先安營紮寨、整軍備戰,何以禦敵?況且曹公明察秋毫,讒言豈能得逞!”
    於是,他先命士卒挖壕築壘,布防妥當,一切井然有序。
    方才從容前往拜見曹操,將前後經過一一稟明。
    曹操聽罷,大為讚賞,拍案而起:“淯水之難,我軍危在旦夕,唯有你能在混亂中整軍討逆,堅守營壘,臨危不亂,縱古之名將,亦不過如此!”
    遂記其功,封為益壽亭侯。
    此後,於禁隨曹操南征北戰,屢建奇功。
    他統兵有方,臨陣不亂,與張遼、徐晃、張合、樂進並稱“五子良將”,威名赫赫。
    唯獨後來關羽“水淹七軍”,於禁兵敗被擒,竟俯首請降,晚節有虧。
    與寧死不屈、慷慨赴義的龐德相比,令人扼腕歎息。
    然而,亦有人為他辯白,言其投降實為保全三軍將士性命,非貪生怕死之徒。
    是非功過,後人評說不一。
    但無論如何,於禁之才,不可否認。
    而此刻,劉昆望著眼前的於禁,心中甚是滿意。
    昌邑城之所以能安然無恙,未被敵軍所破,於禁平日勤練士卒、嚴明軍紀、戰力強悍,實乃關鍵所在。
    此前,劉昆雖已將昌邑守軍劃歸皇甫嵩統轄,但局勢未穩,劉岱等人尚未動身。
    於是,他思慮再三,決定將於禁調入兵部,專司練兵之事。
    如今正值戰亂頻仍,軍務繁重,便命他隨軍出征,列於帳下聽用。
    於禁萬萬沒想到,名震天下的大將軍竟對自己如此器重。
    他單膝跪地,抱拳沉聲道:“末將願效犬馬之勞,誓死追隨大將軍,不負所托!”
    劉昆含笑點頭,目光堅定:“文則,有你相助,何愁大業不成?”
    大軍休整數日之後,劉昆便揮師南下,直取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