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劉辯的野望(二)
字數:3941 加入書籤
未央宮內,冬日午後的陽光透過精雕細琢的窗欞,將斑駁的光影灑在冰涼剔透的青玉地磚上。
少年天子劉辯顫抖的雙手緩緩捧起那方沉甸甸的傳國玉璽,當指尖觸及玉璽表麵的刹那,一股沁入骨髓的寒意直衝心扉。
玉質雖溫潤細膩,卻透著一股死物般的冰涼沉寂。
他竭力屏住呼吸,胸膛因緊張而微微起伏,期盼著那傳說中金光萬丈、龍吟九霄的認主異象。
然而,時間一點點流逝,殿內靜得可怕。
那方象征著天命所歸的聖物,此刻靜默得與尋常玉石毫無二致。
劉辯隻覺得渾身血液都仿佛被瞬間凍住,這分明就是他初登大寶時曾經擁有過的那塊傳國玉璽嘛!
可為何當日在那淮南偽帝袁術的宮闕之中,此璽在大將軍劉昆手中便能引動天地變色、紫氣東來的神異景象?
當日淮南城中目睹者甚眾,眾口一詞,皆言異象煌煌,根本就不可能作偽。
階下侍立的馬日磾、楊彪、士孫瑞、黃琬等一幹致仕老臣,此刻皆屏息凝神。
目光齊刷刷地聚焦於禦座之上的少年天子,每一張布滿皺紋的臉上都寫滿了複雜的期待與難以掩飾的焦慮。
他們雖也親眼見證過數日前長安城上空那詭異而震撼的星空異象,但心底深處總還存著一絲僥幸。
當看到少年天子茫然無措的神情,馬日磾拄著鳩杖,顫巍巍地出列。
錦袍的寬大下擺掠過光潔的地麵,發出細微的"窸窣"聲響。
"陛下,"老人的聲音帶著刻意壓製的激動與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玉璽回歸,此乃社稷之幸,蒼生之福!老臣……老臣鬥膽,懇請陛下允準一觀這失而複得的國之重器?"
丹墀左側,王允垂首而立,嘴角卻幾不可察地向下撇了撇,花白的胡須隨之微微顫動。
這群老家夥,時至今日,竟還不死心!
禦座旁的大將軍劉昆負手而立,身姿挺拔如鬆。
玄色朝服上用金線精繡的蟒紋在殿內光影流轉間若隱若現,更添其威嚴。
這位權傾朝野的大將軍唇角微揚,似笑非笑,眼中卻是洞悉一切的淡漠。
玉璽中蘊藏的磅礴龍氣早已被他以秘法汲取殆盡,如今留下的不過是一塊空具其形的精美玉石罷了。
劉辯蒼白的手指倏地收緊,指節因用力而微微發白。
他雖年少,不堪大用,卻絕非愚鈍之輩。
老臣們那灼熱得幾乎要將他點燃的目光,其中深藏的期盼與最後的孤注一擲,他讀懂了。
少年天子的喉結艱難地滾動了一下,轉向劉昆時,聲音不由自主地帶上了幾分怯懦"大將軍,朕……朕是否可以……"
"陛下請自便。"劉昆哂然一笑,隨意地擺了擺手。
一旁侍立的宦官連忙躬身,小心翼翼地捧起玉璽,小步疾趨而下。
馬日磾、楊彪、士孫瑞、黃琬等老臣不約而同地向前簇擁過來,頃刻間便將那宦官圍在中間。
馬日磾伸出枯瘦如柴、布滿老年斑的手指,顫抖著撫過璽身冰涼的篆文。
他激動得忽然劇烈咳嗽起來,佝僂的身軀隨之震顫,昏花的老眼卻幾乎要貼到那"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之上。
楊彪搶步上前,攙扶住了老友,然而他的目光卻也死死粘在玉璽之上那道著名的黃金鑲角。
那是當年孝元太後怒擲玉璽,反抗王莽篡位時所留下的曆史印記。
"確是真品無疑。"士孫瑞喃喃自語,花白的眉毛緊緊擰成了一個結。
黃琬突然一把奪過玉璽,舉到眼前,對著殿門方向透入的陽光仔細察看。
然而,光線穿過玉質,依舊澄澈,未見絲毫預期中的氤氳異彩流轉。
老臣們將玉璽翻來覆去,傳閱查驗了無數遍,每一個角落、每一處磨損都被反複摩挲審視。
最終,他們相顧無言,殿內隻剩下沉重的歎息和絕望的沉默。
馬日磾忽然老淚縱橫,混濁的淚水劃過溝壑縱橫的臉頰。
手中支撐身體的鳩杖"當啷"一聲掉落在地,在寂靜的大殿中發出刺耳的脆響。
眾人朝著禦座方向深深一揖,動作遲緩而僵硬,然後步履蹣跚且又失魂落魄地依次退出了未央宮。
衣袂摩擦的細碎聲響和那佝僂蒼老的背影,在空曠的大殿中顯得格外淒涼。
劉辯麵如死灰,最後一絲血色也從臉上褪去。
他渾身力氣仿佛被抽空,一屁股跌坐在冰冷的龍椅之中。
“大將軍勞苦功高……”少年天子的聲音帶著顫音,“朝中事務……一切但憑大將軍做主。”
劉昆悠然自得地接過內侍恭敬奉還的玉璽,隨手便置於禦案之上。
仿佛那並非傳國重器,而隻是一件尋常擺設。
至於將其帶回家中?簡直是笑話!
他如今執掌整個大漢朝政,權傾天下。
從朝廷到地方,裏裏外外無不遍布他的心腹,局勢牢牢掌控於手中。
何須將這象征之物帶回家中,徒留話柄,授人以柄,遭世人詬病?
殿外長風掠過重重宮闕,吹動大殿之中文武百官冠冕上的瓔珞輕輕搖曳,如同他們此刻搖擺不定的人心。
劉昆目光如電,掃過那因老臣離去而空出一片的朝班,嘴角那抹意味深長的笑意逐漸加深。
形式上的流程既已走完,劉昆便在一眾或敬畏、或複雜、或諂媚的目光注視下,離開了皇宮。
劉昆深知,平定淮南、獲得玉璽認可,僅僅隻是一個新的開始,天下的棋局遠未到終盤。
如今北方蒙州局勢已然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漢軍不但轉守為攻,還趁勢攻入了丁零本土。
在合肥的張遼深知此地未來必為南北交鋒之焦點,他日夜不敢懈怠,加緊操練士卒,加固城防。
孫策雖新敗,損失不小。但其性格剛烈,必不肯久居人下。
周瑜也在整頓軍馬,雙方隔江對峙,長江前線依舊戰雲密布。
徐晃坐鎮平輿,一邊清剿汝南地區的零星匪患,安撫百姓,恢複生產,一邊密切關注荊州動向。
臧霸則已與孫觀、吳敦等舊部悄然離開廬江,秘密進入了丹陽郡的群山之中……
喜歡三國凶兵我為漢室續命八百年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三國凶兵我為漢室續命八百年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