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羌族英雄
字數:5754 加入書籤
鄭部長和雄國兵率領的後勤和政府機構好不容易渡過了那片讓人膽戰心驚、望而卻步的海子。回眼望去,平靜的水麵上仍然清晰可見木筏急速劃過所留下的層層漣漪,仿佛是這片海子對他們艱難曆程的見證。與此同時,周圍的空氣中也彌漫著濃鬱得化不開的潮濕水汽,就像是一層厚重的麵紗,籠罩著眾人的心頭。
正當大家稍作喘息之際,隻見手槍隊長陳義風馳電掣般地騎著駿馬疾馳而來。他一臉凝重,額頭上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顯然是一路奔波加急所致。還未等他下馬站穩腳跟,便迫不及待地開口說道:“我們北進的先鋒部隊搶占鬆潘遭遇重大挫折,不幸失利了!”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猶如一道晴天霹靂,讓在場所有人都驚愕不已。
原來,敵軍竟然有一個整編旅像幽靈一樣神不知鬼不覺地翻越了高聳入雲、海拔高達 5500 多米的雪寶頂。要知道,這座山峰地勢險峻,終年積雪不化,環境極其惡劣。然而,敵軍卻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先進的武器裝備,硬是成功地提前搶占了鬆潘地區至關重要的製高點,憑險阻擊紅軍北進川甘。
得知這一情況後,英勇無畏的紅軍戰士們毫不猶豫地投入到激烈的戰鬥之中。他們在槍林彈雨下毫不退縮,浴血奮戰。盡管麵對著占據有利地形且裝備精良的敵人,但每一名紅軍戰士都緊咬牙關,心中懷著堅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發起猛烈的衝鋒。一時間,戰場上子彈如蝗蟲過境般呼嘯而過,炮彈爆炸產生的轟鳴聲震耳欲聾。
然而,經過長時間的艱苦鏖戰之後,紅軍戰士們雖然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卻依然未能攻克敵軍的防線。眼看著局勢越來越不利,北進川甘的計劃再度遭受重創。與第一次在搶奪青川摩天嶺如出一轍,中央軍胡宗南部憑借大炮迫擊炮和機關槍,用充足的炮彈炸得土石亂飛,樹木騰空,生生攔住了紅軍先鋒前進的咽喉要道。在萬般無奈之下,部隊不得不下達撤退命令,繼續向著西方轉移,以尋求新的戰機和出路。
這個消息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了每一個人心頭。鄭部長聽聞後,眉頭緊鎖,他望著西邊的方向,眼神中透露出憂慮與堅定,當機立斷,帶領總經部轉道向西而去。雄國兵也接到了同樣的指令,他心中雖滿是不甘與困惑,但軍人的職責讓他迅速行動起來,帶著省府機關踏上西行之路。婦女團、擔架隊、運輸隊等幾路隊伍,一時間亂作一團,後隊改前隊,前隊改後隊,場麵十分混亂。隊伍中,有人忍不住發問:“我們這一路西進,到底要走到什麽時候?什麽時候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聲音中帶著焦急與無奈。
有人滿臉不解,嘟囔著:“之前的計劃好好的,怎麽突然就變成這樣了?” 也有人開始抱怨:“這一路上風餐露宿,困難重重,現在又要改變路線,這仗還怎麽打?” 嘈雜的聲音夾雜著騾馬的嘶鳴,整個隊伍在混亂中緩緩前行。經過漫長而艱難的跋涉,隊伍來到了茂州。
這裏東靠岷山,山川環繞,地勢險要。從遠處望去,茂州城平麵布局呈長方形,分南北二城,中以一道城牆相隔,雖曆經歲月滄桑,但仍能看出曾經的雄偉。僅存南門和部分城牆,南門拱高 4 米,厚 16.60 米,寬 4.90 米,拱形頂,石結構單孔縱聯卷拱,給人一種厚重古樸之感。殘東牆長 54 米,高 6.90 米,厚 2.26 米;西牆長 93 米,高 6.90 米,厚 2.65 米。牆體用磚包砌外緣,內鎮土石而成,每一塊磚石似乎都在訴說著這座古城的曆史。
紅軍政治部搜尋到一部《茂州誌》記載,宋代時便在此置茂州通化郡和汶山縣,熙寧間知州範百常始築土城,從此開啟了茂州城的建設篇章。元朝時延續了這一格局。到了明洪武初年,僉事楚華重修茂州城,用磚石修築了四座城門,分別命名為東勝、南明、西平、北定,還引三溪水入城,解決了城內居民的飲水問題。成化年間,巡撫張瓚添築外城,讓茂州城的防禦更加完善。弘治元年,參將房驥又對城內東北二麵進行了擴建,使其更加寬闊。巡撫謝士元用石頭修築城牆,城牆高一丈六尺,周長五裏,共計九百丈,還增設了東西南門,分別是東忠義、西清波、南阜康。嘉靖年間,巡撫許廷光又在城周圍修築了四角樓,設置了二十四處巡警鋪,讓茂州城的防禦體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然而,崇禎末年,流寇趙貴榮之亂,內外城俱陷,這座古城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清朝康熙元年,開始修築內城,後來的巡撫年羹堯委保寧道判五廷鈺監修,城牆高二丈七尺,周長四裏,共計七百二十丈,垛口一千零三十九,四座城門依舊沿用舊名,並且都建有城樓,此時的茂州城最為堅固。
茂州城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坐落在川西北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它不僅是軍事重鎮,更是曆史的見證者。自殷商時代起,這裏便是岷江上遊“蜀山氐”古羌人辛勤開墾的家園,亦是古代冉駹等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樂土。這裏沉澱著厚重的民族文化,承載著無盡的曆史記憶,宛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見證了無數的興衰榮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紅軍進駐茂州後,雄國兵猶如一位英勇的指揮官,迅速帶領眾人在鳳儀鎮建立起縣蘇維埃政府。這如同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明燈,照亮了革命的道路。政府管轄著十二個區,積極開展革命工作,猶如春風拂過大地,喚醒了群眾的革命熱情。四方麵軍總部、兵工廠、被服廠、造船廠、醫院、婦女部等眾多後方機構如繁星般陸續轉移至此,為革命事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力量。
鳳儀鎮有一座始建於明正統年間的鎮西橋,它宛如一條鋼鐵巨龍,橫跨在岷江之上。然而,可惡的川軍卻將橋及碼頭付之一炬,妄圖阻斷紅軍前進的步伐。紅軍調來了北川的架橋隊,他們如同一群無畏的勇士,增派民工,冒著川軍飛機的狂轟濫炸,迅速修通了橋梁。這橋梁猶如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不僅連接了兩岸,更贏得了當地民眾的讚譽和愛戴。
紅軍廣泛宣傳《紅軍對番民十大約法》:“一、消滅賊娃子鄧錫候;二、紅軍不殺一個番民;三取消一切捐稅款子!四、一不拉夫二不抽丁;五、開倉分糧分給窮人;六、增加工錢改良待遇;七、番民自己武裝自己;八、番民自己組織政府!九、買賣自由公買公賣;十、番民自己信教自由”。然而,西北軍委在茂州建立聯邦政府時,張主席和總政委領頭,卻沒有提及雄國兵為代表的川陝省,這讓雄國兵感覺自己仿佛被邊緣化了,隻能靠邊站。他心中滿是失落和疑惑,自己和川陝省的同誌們為革命付出了那麽多,為何在這個重要時刻被忽視?
手槍隊長陳義猶如一座沉穩的山嶽,前來傳達總政委的命令。他凝視著雄國兵,那落寞的神情仿佛是被秋風吹落的殘葉,令人心生憐憫。陳義輕聲說道:“總政委命令你繼續帶領後勤機構和運輸隊、擔架隊、婦女團,為前線部隊及時運輸物資和轉運傷病員。”
雄國兵聽後,默默地點了點頭,心中雖有千般不甘,但他深知革命事業重如泰山,無論身處何種崗位,都要如燃燒的火炬般,為革命貢獻自己的力量。他迅速調整狀態,猶如浴火重生的鳳凰,重新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他組織隊伍,如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安排任務,似精心編織錦緞的織女,確保物資能夠如及時雨般送達前線,傷病員能夠得到如春風般溫暖的救治。他指揮宣傳隊員們寫標語,趙懷中已經成為寫標語的隊長,遵照雄國兵的吩咐,帶著一群人在南門城的門洞旁的牆壁石塊上,鐫刻著“共產黨是解放回番民族痛苦的政黨”標語,署名“西北軍區政治部”,在南門的門洞裏,兩側石壁上又鐫刻上“蔣介石命令鄧錫侯……”“打倒軍閥解放番夷人民!中共省委”。還有“消滅蔣介石救活全川全西北窮人”等數條標語。
肖英往返前線,又帶回羌族兄弟姐妹支持紅軍的好消息,尤其是羌族人安登榜帶領羌族兒女2000多人組建了遊擊隊,參加了紅軍。需要槍支和衣服物資,需要及時送過去。雄國兵得信後立即從後勤部領過物資派人送了過去。對安登榜也逐漸了解了更多,原來他的家族是明代嘉靖年間受封的羌族世襲土司,在鬆潘一帶羌族聚居地區頗具影響。1933年安登榜世襲就職,並於第二年春就任國民黨政府委任的鬆潘第六區區長。他親眼目睹1933年震驚世界的疊溪大地震後人民苦難的生活,而國民黨官員仍然以各種名目強行攤派各種捐稅,安登榜再也按捺不住,他帶頭抗捐抗稅。
民國鬆潘縣政府竟然要撤銷安登榜的區長之職,甚至還欲對他痛下殺手。不僅如此,他們還陰險地利用安登榜那服從國民黨統治的繼母,與之展開土司領導權的激烈爭奪。正當安登榜陷入絕境、走投無路之際,宛如一道希望的曙光,紅軍的到來讓他如獲至寶。他毫不猶豫地率領隨從,馬不停蹄地踏上了尋找紅軍的征程。在途中,他們邂逅了紅四軍第十二師的雄師勁旅。在得知黨的少數民族政策後,安登榜猶如醍醐灌頂,被紅軍的偉大感召深深打動。於是,他毅然決然地率領部下投身紅軍,擔任起了“通司”和向導的重要角色。
安登榜投身紅軍後,備受眾人的關懷與尊崇。這位出身於少數民族上層的羌族指戰員,親身體驗到紅軍與國民黨軍隊、地方軍閥的天壤之別。他猶如燃燒的火焰,以百倍的熱忱,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安登榜不僅為紅軍帶來了當地語言習俗、民情、社情、敵情等寶貴信息,而且他作為土司,在紅軍先遣隊中猶如一麵旗幟,帶頭宣揚紅軍的主張和黨的民族政策,極具說服力,猶如春風化雨,輕易地被當地群眾理解和接納,驅散了國民黨的欺騙迷霧。除了宣傳,安登榜的帶路、偵察、判斷等作用都猶如定海神針般顯著。在群眾大會上,安登榜登台演講,猶如洪鍾大呂,振聾發聵,很快就能激發起群眾為紅軍籌糧、做衣服做鞋子的熱情,踴躍參與蘇維埃政權活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土門戰役中,安登榜猶如一位智慧的使者,成功地致書勸說與紅軍對峙的舊部王光宗,讓其率領羌族士兵隊如夜空中的流星般乘夜撤離陣地,為紅軍開辟出一條勝利的通路,如猛虎下山般奇襲殲敵。安登榜還兩次喬裝打扮,深入鄰縣禪椏、大灰堆,如偵探般偵察敵情。1935 年 5 月間,安登榜身負重任,如英勇的戰士般前往鎮坪水壙寨為紅軍帶路,從格早溝翻山越嶺至馬場,如利劍出鞘般殲滅了駐紮在那裏的胡宗南部隊。
那一天,陽光格外燦爛,紅軍隊伍整齊劃一地排列在鎮坪東嶽廟前寬闊的廣場上。彩旗飄揚,鑼鼓喧天,一場盛大的馬場戰鬥慶功大會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著。人們臉上洋溢著喜悅和自豪,仿佛這場勝利的狂歡節將永遠延續下去。
在人群之中,安登榜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他身姿挺拔,目光堅定而熾熱。手中高舉著剛剛從敵人那裏繳獲來的機槍,那冰冷的金屬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他的聲音如同激昂的號角一般,響徹整個會場:“鄉親們!我們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但這隻是一個開始!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一起,積極支援紅軍,加入到這支為了人民自由和幸福而戰的隊伍中來吧!”
他的話語如同一股強大的力量,激蕩著每一個人的心靈。現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人們紛紛響應著他的號召,表示願意為紅軍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在這個充滿激情和希望的時刻,時間定格在了 1935 年 5 月 29 日。紅軍與當地人民攜手並肩,共同組建起了番民遊擊大隊。安登榜因其勇敢和智慧,被眾人一致推舉為大隊長。從此,他肩負起了更為艱巨的使命。他帶領遊擊隊踏上了艱難的籌糧征程。他們穿越崇山峻嶺,冒著槍林彈雨,毫不退縮地向著目標前進。然而,命運卻對這位英勇的隊長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安登榜不幸中彈,身負重傷,壯烈犧牲。
安登榜的事跡迅速傳遍全軍。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的李伯釗、易世鈞迅速填詞,采用《奮鬥曲》調,編唱了歌曲《歌唱安登榜》,雄國兵和肖英薑亭富等人滿懷深情地跟著戰士們傳唱這位紅軍“安隊長”:“安登榜,戰鬥英雄,革命模範,潘番遊擊大隊長。他是那鎮江關裏一羌族,一心擁護共產黨。安登榜,安登榜,羌族好兒郎。安登榜,能騎善射,武技高強,恨死那國民狗黨。大家看,三十六寨他帶頭反,鎮江六關他敢擋。安登榜,安登榜,革命誌氣強!安登榜,戰馬飛馳,戰刀鷹揚,冒險闖敵去籌糧。直到那彈盡刀折浴血戰,拳打嘴咬鬥誌昂!安隊長,安隊長,紅軍好榜樣!同誌們,摩你的拳,擦你的掌,壓倒困難麵北方。他不怕雪山重重西風涼,千裏草原不厭長。安登榜,安登榜,我們的好榜樣!”
喜歡愛恨無情請大家收藏:()愛恨無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