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謀反
字數:8632 加入書籤
文風教化是考核地方官很重要的一個標準。
人才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很重要的資源。
為國掄才是每個地方官員應盡的職責,衛辭有心在靜江親手教導出一個進士。
打破靜江十幾年沒出進士的傳統,也給自己的功績簿上添上漂亮的一筆。
他打算從府學的秀才中選幾個人出來先暗中觀察培養。
被選中的人首先要年輕,年輕人反應快,腦子也更靈活。
其次要有讀書天賦有悟性,衛辭可沒興趣去培養一個蠢貨。
最後要懂得感恩,誰也不想養出一個白眼狼。
對此衛辭不得不慎重選擇,所以閑暇之餘經常到府學授課。
時間一晃來到八月份,院試開考,院試是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稱提督學院。
隻要通過院試就能成為一名秀才,秀才是實打實的功名,不僅能免賦稅徭役,見縣官還能不拜。
秀才若是犯罪,需要革除功名才能用刑。
所以像普通人進衙門都懼怕的殺威棒,是不能用在秀才身上的。
古代一個庶民若能考上秀才也算勉強跨入“士”的階層了,因此院試十分重要且嚴格。
八月底院試放榜,馬子俊榜上有名,且十分好運的考到了第十名,剛好在甲等之列。
這說明他是有資格入府學讀書的。
馬子俊在榜單上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簡直激動的手舞足蹈。
他這次運道極好,考試中的題目對他來說一點都不難。
榜單還未出來前他就有想過可能會上榜,卻沒想到排名這麽高。
一時間又是驚喜又是意外,忍不住失了態。
接著他按照規矩進入府學讀書,並在此遇到了他的恩人加伯樂。
對於能考上秀才,馬子俊心中極其感恩一個人,那就是如今的靜江知府衛辭。
馬子俊參加完府試後,家中本無銀錢供他繼續考試。
是知府大人資助了他二十兩銀子,才讓他有機會參加院試。
進去府學後,他又聽周圍同學說知府大人對府學極為看重,隔三差五就會到府學教書,心中更加敬仰。
他一直想找個機會拜謝當初知府大人資助他的恩情。
在府學苦等大半個月,終於等到衛知府來府學上課教書。
第一次看到衛辭,馬子俊十分震驚。
他沒想到知府大人除了才高八鬥,慧眼識人,體恤百姓之外,還生了一副好相貌。
他儀態出眾,俊美無雙,因為沒留胡須的緣故,看上去像個剛弱冠的少年郎。
這一刻,馬子俊總算明白了什麽叫文曲星下凡。
如此姿容氣質的知府大人,遙想他當年未及弱冠便連中六元名震天下的時候,風采一定更加攝人。
看到這樣的知府大人,馬子俊反而不敢上前套近乎了,他自慚形穢。
此時馬子俊不知,衛辭已經注意到了他。
衛辭注意到馬子俊的原因很簡單,他很年輕。
底子勉強算紮實,又肯用功,還有點天賦悟性。
馬子俊如今的學識要是放在徽州和江南的學習中,那的確拿不出手。
但在靜江,他已經算不錯,且他年輕,還有很多時間。
衛辭不由得將他列入備選人才中,考察以後能不能精心培養。
馬子俊對此還一無所知,進入府學後他更加努力,拚命汲取新的知識。
衛辭在靜江的日子過的忙碌而平靜,按照自己的目標一步一步的治理這個地方。
就在一切情況眼看著都變得好起來時,他突然接到京城的來信,太子倒台了。
當今皇上年紀本就大了,偏他的身體一直很健康。
一點也沒有要退位的跡象,眼看著底下的弟弟一個接一個的長成,太子的敵人越來越多。
可皇上卻越發寵愛幼子,太子終於有些坐不住了。
他跟趙王鬥的死去活來的時候還要提防其他的弟弟。
最終太子越來越暴躁,做事也越來越沒章程。
自從去年開始,就常常遭到皇上訓斥,滿朝皆知皇上越來越看不上太子。
於是底下的官員也都蠢蠢欲動,紛紛站隊,想要博一個從龍之功。
衛辭這兩年不在京城,倒是躲掉了不少是非。
在這風雨欲來的氛圍下,太子到底沒能沉住氣,他等不及要上位。
所以走了曆史上許多太子的老路,起兵造反了。
結果可想而知,薑還是老的辣,太子棋差一招功敗垂成。
太子倒不倒的衛辭原也不在乎,畢竟他跟太子又無私交。
諸位皇子中,他唯一有點交情的隻有四皇子,兩人一起賑過災。
後來衛辭到靜江任職,與四皇子的聯係也沒有完全斷掉。
當初製糖廠製出的第一批糖他有快馬加鞭送到禦前,當然也沒忘了給四皇子送一份。
畢竟從秦妙清那裏,他隱隱約約感覺到四皇子將來有點造化。
自然要提前打好關係,好在四皇子對他印象也很不錯。
收到他千裏迢迢送去的糖還給他回了一封信,信中皆是勉勵之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衛辭與四皇子還算交好,自然也不會再去投靠太子。
可是他的師祖陳閣老卻是早在幾年前就主動投入了太子門下,十分受太子看重。
此次太子謀反,皇上可能狠不下心殺自己的兒子,卻不會對臣子手軟啊。
衛辭接到太子謀反的消息時就覺得師祖的下場可能會不太好。
果不其然沒過兩天,他寫給京中的信剛寄出去就再次接到京中的消息,陳閣老為保家眷自盡了。
也許是皇上年紀大了,心腸也軟了,到底顧及了幾十年的君臣之情。
陳閣老自盡後皇上並未要陳家人的性命,隻命人抄沒了陳家的家產。
又罰陳家子嗣三代不許科舉,這已經算是皇上手下留情了。
但陳閣老還是陳黨的領袖,他這一倒,陳黨之人也跟著受到牽連。
雖說自從他投靠太子門下後,衛辭的老師文源清因不讚成此事。
與陳閣老師徒關係鬧的也很僵,且文源清並未摻和到太子謀反的事件中。
但文源清還是被連累了,皇上並未主動處置他,給了留了一絲顏麵。
衛辭接到第二封信時,文源清已經上奏告老還鄉,皇上也朱批同意了。
程佑安給衛辭的傳信中,特意說了文源清上奏告老還鄉後,皇上當即就批了。
官場最講體麵,文源清可是二品朝廷大員。
像他這樣的官員上書告老還鄉,不說其他,總要三請三辭才算體麵。
所謂三請三辭就是官員上奏請求病退,第一次皇上一般都不會立刻同意。
而是在奏折上寫一些卿肱骨之臣,匡扶社稷,朝堂諸事賴卿良多之類的話語進行挽留。
然後官員繼續上奏折,如此來回三次,皇上才會同意。
有些功勞大的,皇上還會加封虛職,有了虛職,退休的官員不僅麵上好看,也算有退休金拿。
古代官員退休後就沒有俸祿了,很多官員晚節不保,年輕時廉潔奉公,年老了反而愛起財來,走錯路。
就是因為退休後他們沒俸祿了,若是家中子孫不孝,再不貪點等老的走不動了他們說不定要餓死。
但如果官員在位期間功勞名氣大,得皇上看重。
那麽告老還鄉之前皇上會加封其虛職,這樣他們就有退休工資了。
本來以文源清在朝堂的地位,他告老還鄉,這些場麵上該有的東西他都不會少的。
如今落的這個結局純粹是受了陳閣老的牽連。
雖然從幾年前文源清就有意與陳閣老劃清界限,還鬧了幾場不和。
但二人可是正經的師徒,有些事不是那麽容易分開的。
文源清自己撇不開,卻努力讓衛辭不摻和進去。
這麽多年,除了剛拜師他再也沒帶衛辭去見過陳閣老。
陳閣老投靠太子後,一定也起過拉攏衛辭的心思。
尤其是他在翰林院時,得皇上青眼的那兩年。
衛辭相信陳閣老肯定有過讓他投靠太子門下的心思。
可他卻一直過的風平浪靜,從沒聽到過任何消息。
想來這其中,文源清不知費了多少心血才讓陳閣老放過他。
更不用說文源清主動牽線讓他與一門五翰林的何家結親。
還有衛辭當初進京趕考,一直住在文家,時時能得文源清的指導。
他的會元之位也離不開文源清的奔走,這樁樁件件,對衛辭來說哪一點不是恩情似海。
可眼下老師蒙難,自己卻遠在千裏之外一點都沒搭上手,一想到此衛辭就羞愧至極。
接著他翻箱倒櫃,又厚顏跟何琇瑩開口,湊了一萬兩銀子讓人快馬加鞭送到文家。
事已至此,說什麽都是虛的,倒不如湊筆錢給老師送去。
不管老師缺不缺錢,這總是他的心意。
衛辭的信送到京中時,文源清已經舉家搬離京中回老家居住了。
他的信幾經反轉,浪費了許多時間才送到文源清手中。
文源清打開信封,首先看到的是厚厚一遝銀票,整整一萬兩。
此時文源清心態還算不錯,看到這些銀票微微一笑,抬頭對妻子玩笑道
“訟之這生財之道倒是嫻熟的緊,這才去靜江多久,竟也能拿得出一萬兩來。”
王夫人素來維護衛辭,聽到丈夫調侃衛辭當即道
“胡說什麽,那孩子定是把壓箱底的銀子都送來了,訟之可不是那等貪財之輩。
人家好心給你送銀子,你卻在這惡意猜測,真是好生沒良心。”
文源清本是隨口調侃,不曾想一句玩笑話惹得妻子不開心了,他連忙道
“是是是,我沒良心。”
說著他打開衛辭送來的書信,隻見上麵寫著
恩師尊鑒:
睽違芝宇,倏忽經時。
邇聞台旌返棹,歸臥林泉,門生聞訊,五內如焚。
憶昔受業絳帳,蒙師青眼相加,諄諄教誨猶在耳畔,提攜之恩沒齒難忘。
今師無端受累,學生竟毫未察覺風波暗湧,待得消息傳入耳中,師尊已解綬南歸。
彼時猶蒙在鼓裏,未及奔走分辯,更無片語陳情於廟堂,疏失至此,愧悔交加,實乃學生昏聵,有負師恩深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縱有千般追悔,終難補半分,夜不能寐,惟餘涕泗沾襟 。
愧無寸功以報師恩,空負栽培,思之汗顏無地。
謹奉紋銀萬兩,聊佐杖履之資。此非補過,實表寸忱。
師素懷鬆柏之操,雖處江湖之遠,猶存廟堂之憂。
學生當謹記師訓,砥礪前行,他日若有機緣,必報恩師深恩。
臨楮依依,不盡欲言。伏惟珍攝,善自珍重。
受業衛訟之頓首再拜
文源清看完信深深歎了口氣,此次他受老師連累。
雖表麵說是主動辭官,但實則跟被罷官也沒區別。
這個結局從老師投靠太子的那一天,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如今隻是被罷官,家人還好好的,他已經深覺慶幸。
更慶幸的是,他唯一的學生的衛辭此時不在京中。
再加上這些年他有意拉開他與老師的關係,讓他沒有受到太大牽連。
如今老師倒了,他也辭了官,但陳黨還有很多在朝堂中。
他們有的人因老師的關係跟廢太子聯係緊密,所以砍頭的砍頭,抄家的抄家。
有的不是陳黨核心人物,常年在外地做官,逃過一劫。
還有的被貶官,到苦寒之地,此生若無機遇,再難升官。
而這些人唯一的指望就是衛辭了,所以莫說衛辭因消息不靈通沒有為他奔走求情。
就是衛辭有這個能力,文源清也絕不會允許衛辭替他求情奔走的。
如今陳黨算是徹底倒了,唯一的希望隻剩下衛辭。
論及能力才學,以及皇上對他還算不錯的印象。
隻要他穩得住,在靜江做出一番成績來。
將來再回京,就是做到他曾經的位置也是指日可待。
屆時有陳黨剩下的底子相助,那再起一個“衛黨”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文源清心中,他希望衛辭表麵上與他劃分的越遠越好。
以後回到京中,切不可再提及他,提及陳黨。
文源清將衛辭送來的信件收好,然後研墨準備給衛辭回一封書信。
他在心中交代衛辭,不要再想陳黨之事,更不用想什麽沒幫上他的忙一事。
他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做出一番政績,造福靜江百姓。
喜歡母子雙穿越,兒子是我的金手指請大家收藏:()母子雙穿越,兒子是我的金手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