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南征荊州
字數:4555 加入書籤
秋七月,曹操決定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逝,他的兒子劉琮接替了他的位置,屯兵襄陽,劉備則屯兵樊城。九月,曹操大軍抵達新野,劉琮見曹操勢大,自知不敵,於是選擇投降。劉備得知劉琮投降後,匆忙逃往夏口。曹操乘勝進軍江陵,到達後,他向荊州的官吏和百姓發布命令,表示既往不咎,讓大家重新開始。曹操論功行賞,對荊州歸降的有功之人進行封賞,其中封侯的有十五人。曹操任命劉表的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讓他統領原來的兵馬,同時還重用了荊州的名士韓嵩、鄧義等人。衛恒《四體書勢序》記載:上穀人王次仲擅長隸書,開創了楷書的書寫法則。到了漢靈帝時期,喜好書法的人很多,其中師宜官最為出色。師宜官對自己的書法技藝十分自負,每次寫完字,就把書寫的竹簡削掉或者燒掉。梁鵠為了得到他的書法作品,特意準備了更多的木板,還請師宜官喝酒,等他喝醉後,偷走了他的竹簡。梁鵠最終憑借書法才能做到選部尚書。當時曹操想要擔任洛陽令,梁鵠卻讓他做了北部尉。後來梁鵠依附劉表。荊州平定後,曹操懸賞征求梁鵠,梁鵠害怕,自己綁著自己來到曹操門前請罪。曹操任命他為軍假司馬,讓他在秘書部門任職,讓他通過勤練書法來效力。曹操曾經把梁鵠的書法作品懸掛在營帳中,甚至用釘子釘在牆壁上欣賞,認為梁鵠的書法勝過師宜官。梁鵠字孟黃,是安定人。魏國宮殿上的題字,大多出自梁鵠之手。皇甫謐《逸士傳》記載:汝南人王俊,字子文,年輕時被範滂、許章賞識,與南陽的岑晊交好。曹操還是平民的時候,就特別欣賞王俊;王俊也稱讚曹操有治理天下的才能。袁紹和袁術的母親去世,歸葬汝南時,王俊與曹操前去吊唁,參加葬禮的有三萬人。曹操私下對王俊說:“天下即將大亂,挑起禍亂的必定是袁紹和袁術這兩個人。想要拯救天下,為百姓謀福祉,不先除掉這兩人,禍亂馬上就會爆發。”王俊說:“按照你說的,能夠拯救天下的,除了你還有誰呢?”兩人相對而笑。王俊為人外表沉靜,內心聰慧,不接受州郡和三公府的征召。朝廷公車征召他,他也不去,後來到武陵隱居,歸附他的有一百多家。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又征召他為尚書,他依舊沒有赴任。劉表見袁紹勢力強大,暗中與袁紹勾結。王俊勸劉表說:“曹公是當今天下的英雄,必定能成就霸業,繼承齊桓公、晉文公的功績。如今您卻舍棄近處的曹操,去結交遠方的袁紹,一旦有緊急情況,指望遙遠的袁紹來救援,不是很困難嗎?”劉表沒有聽從他的建議。王俊六十四歲時,在武陵壽終正寢,曹操聽說後十分哀傷。等到平定荊州,曹操親自到臨江迎接王俊的靈柩,將他改葬在江陵,把他當作先賢來對待。 )
益州牧劉璋開始接受朝廷的征調,派遣士兵為曹操的軍隊提供支援。十二月,孫權為了幫助劉備,出兵攻打合肥。曹操從江陵出發,準備征討劉備,大軍行至巴丘時,曹操派遣張憙前去救援合肥。孫權得知張憙的援軍即將到達,便撤兵離去。曹操繼續進軍,到達赤壁後,與劉備展開戰鬥,然而戰事並不順利。此時,軍中又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許多將士染病身亡,曹操無奈之下,隻得率領軍隊撤回。經此一役,劉備趁機占據了荊州江南的各個郡。《山陽公載記》記載,曹操的戰船被劉備燒毀,他率領軍隊從華容道步行返回,途中遇到道路泥濘,無法通行,又趕上大風天氣,曹操隻得讓瘦弱的士兵背著草填路,騎兵才得以通過。那些瘦弱的士兵被人馬踩踏,陷入泥沼中,死了很多人。軍隊成功脫險後,曹操卻大喜過望,眾將領詢問原因,曹操說:“劉備和我不相上下,隻是他的計策用得稍微晚了一些;要是他早點放火,我們恐怕就全軍覆沒了。”劉備不久後也放火,但已經來不及了。孫盛在《異同評》中說:按照《吳誌》的記載,劉備先打敗曹操的軍隊,然後孫權才攻打合肥,而這裏的記載卻是孫權先攻打合肥,之後才有赤壁之戰。兩種記載不同,《吳誌》的記載更為準確。 )
建安十四年春三月,曹操率領大軍來到譙縣。為了提升軍隊的水上作戰能力,他下令打造輕舟,積極訓練水軍。經過數月的籌備,秋七月,曹操親率大軍從渦水進入淮河,再由肥水駛出,最終屯兵合肥。
辛未日,曹操頒布命令:“近年來,軍隊頻繁出征,有時還會遭遇疫病。許多官吏和士兵不幸染病身亡,無法歸鄉,導致他們的家人獨守空房,飽受相思之苦,百姓也因戰亂流離失所。作為心懷仁德之人,我又怎會樂於見到這樣的場景呢?隻是為了平定天下,不得不如此。如今我下令,對於那些戰死士兵的家庭,若沒有產業,難以維持生計,官府不得停止供應糧食。各地的長官要時常慰問撫恤他們,務必讓他們感受到朝廷的關懷,這才符合我的心意。”隨後,曹操在揚州設置郡縣長官,同時下令開墾芍陂,推行屯田製,以保障軍隊的糧草供應。十二月,曹操率軍返回譙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建安十五年春天,曹操頒布了一道意義深遠的命令:“自古以來,無論是接受天命登基的君主,還是實現國家中興的帝王,哪一個不是依靠賢能的君子,與他們共同治理天下呢?這些賢才,往往就生活在民間巷陌,難道他們都是幸運地與君主相遇的嗎?其實不過是在上位的人沒有去主動尋求罷了。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急需招攬賢才的關鍵時刻。就像孔子說的‘孟公綽做趙、魏兩家的家臣是綽綽有餘的,但卻不能勝任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如果一定要廉潔之士才加以任用,那麽齊桓公又怎能成就霸業呢?當今天下,難道就沒有像薑子牙那樣,穿著粗布衣服卻懷揣著治國大才,在渭水之濱等待明主的人嗎?又難道沒有像陳平那樣,雖有盜嫂受金的傳聞,卻還未遇到像魏無知那樣賞識自己的伯樂的人嗎?希望諸位能輔助我,推舉那些出身卑微卻有真才實學的人,隻要有才能,我就會任用他們。”
這年冬天,曹操下令建造銅雀台。《魏武故事》記載了曹操在十二月己亥日發布的命令:“我最初被推舉為孝廉時,年紀尚輕。我深知自己本不是隱居山林的知名之士,擔心被天下人視為平庸之輩,所以當時隻想做一郡的太守。我希望在任上好好推行政令、教化,樹立自己的名聲,讓世人了解我的能力。因此在濟南任職時,我開始鏟除奸邪、革除弊政,公正地選拔人才,這卻得罪了諸多常侍。我因此被豪強怨恨,擔心給家族帶來災禍,所以便稱病回鄉。辭官之後,我年紀還不算大,看著同一年被推舉的人,有的已經五十歲了,卻還未顯老。我心中暗自盤算,從此再過二十年,等天下太平了,我就和那些同一年被推舉的人處於相同的境地了。於是我便在四季交替之時回到故鄉,在譙縣以東五十裏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精舍,打算在秋夏時節讀書,冬春時節打獵。我選擇偏僻之地,就是想以此來隱藏自己,斷絕與賓客往來的念頭,然而卻未能如願。後來我被征召為都尉,又升遷為典軍校尉,心中便更想為國家討伐賊寇、立下戰功。我希望能封侯,成為征西將軍,死後在墓道上題字‘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這便是我當時的誌向。然而,董卓之亂爆發,我興起義兵。那時我本可以召集更多的兵馬,但我常常主動減少兵力,不想過多擴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兵多了容易使人意氣驕盛,與強敵爭鬥,反而可能引發更大的災禍。所以在汴水之戰時,我隻有數千兵力,後來到揚州重新招募,也不過三千人,由此可見我原本的誌向是有限的。後來我兼任兗州牧,打敗並收降了三十萬黃巾軍。袁術在九江稱帝,他的部下都對他稱臣,將城門命名為建號門,所穿的衣服、使用的器具都仿照天子的規製,他的兩個妻子還為爭做皇後而爭鬥。他稱帝的心思已定,有人勸他即刻昭告天下,他卻回答說‘曹公還在,現在還不行’。後來我征討袁術,擒獲了他的四位大將,收編了他的部眾,使袁術陷入窮途末路,最終發病而死。袁紹占據河北,兵勢強盛,我自知實力不敵他,但我決心為國家拚死一戰,即便為大義犧牲,也足以名垂青史。幸運的是,我最終打敗了袁紹,還斬殺了他的兩個兒子。劉表自認為是漢室宗親,卻心懷不軌,時而與我合作,時而與我對抗,以此來觀望天下局勢,占據荊州。我又出兵平定了荊州,至此天下基本平定。如今我身為宰相,作為臣子,已經位極人臣,遠遠超出了我當初的期望。我現在說這些,如果讓人覺得我是在自吹自擂,那是因為我想把心裏話說完,所以也無需避諱。假如國家沒有我,真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王。或許有人見我勢力強大,又知道我不信天命,便私下議論,說我有不臣之心,隨意揣測我的意圖,這讓我心中十分煩悶。齊桓公、晉文公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就是因為他們雖然兵勢強大,卻依然能夠尊奉周王室。《論語》中說‘周文王已經擁有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卻仍然向殷王朝稱臣,周朝的德行可以說是最高尚的了’,這就是以強大的實力卻能侍奉弱小的表現。從前樂毅逃到趙國,趙王想與他一起圖謀燕國,樂毅伏地哭泣,回答說:‘我侍奉燕昭王,就如同侍奉大王您一樣;我若有罪,被放逐到其他國家,至死也不會改變,我連趙國的奴隸都不忍心算計,更何況是燕國的後代呢!’胡亥殺害蒙恬時,蒙恬說:‘從我的先輩到我的子孫,三代人都深受秦國信任;如今我率領三十多萬大軍,論實力足以背叛,但我自知必死卻依然堅守忠義,是因為我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王的恩情。’我每次讀到樂毅和蒙恬的故事,都忍不住愴然淚下。從我的祖父到我,都擔任著朝廷的重要職位,可以說是深受信任,到了我的兒子曹丕、曹植兄弟,已經超過三代了。我這番話不僅是對諸位說的,也常常對妻妾們講,讓她們都能深刻理解我的心意。我對她們說:‘等我死後,你們都要改嫁,希望你們能傳達我的心聲,讓其他人都能知曉。’我所說的這些都是肺腑之言。我之所以如此懇切地傾訴心事,是因為看到周公用金縢之書來表明自己的心跡,我也擔心別人不相信我。然而,若要我就此交出所統領的軍隊,歸還給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國,那是萬萬不可的。為什麽呢?我實在是擔心一旦失去兵權,就會被人陷害。這既是為子孫考慮,也是因為我若失敗,國家就會陷入危險。所以,我不能為了貪圖虛名而陷入實際的災禍之中,這是我不能做的。之前朝廷恩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堅決推辭沒有接受,如今我卻想接受,並非是想以此為榮,而是希望以此作為外援,為國家和家族的安穩做長遠打算。我聽聞介子推避開晉文公的封賞,申包胥逃避楚國的賞賜,每次讀到這些,我都會放下書卷感歎,也以此來反省自己。我仰仗著國家的威嚴,手持符節征伐四方,以弱勝強,以小擒大,心中所想的事,行動起來沒有不成功的;心中所憂慮的事,也都能妥善解決。我能蕩平天下,不辱沒君主的使命,這或許是上天在幫助漢室,並非全是人力所為。然而,我如今封邑兼管四縣,食邑多達三萬戶,我又有何德何能承受如此厚賞呢?如今江湖還未平靜,我不能讓出宰相之位;至於封邑,我可以推辭。現在我歸還陽夏、柘、苦三縣的兩萬戶食邑,隻保留武平的一萬戶食邑,這樣做也是為了減少他人的非議,減輕一些對我的指責。” )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