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文帝三辭

字數:3387   加入書籤

A+A-


    侍中劉廙等人向曹丕上奏說:“陛下您憑借著大聖之人的純粹美好品德,正逢天命的曆數流轉。觀察天象,各種符瑞清晰顯著;考察圖讖緯書,相關文義光彩照人;審視人間事務,四海百姓齊心歸向;參考前代曆史,不同時代卻有著相同的天命歸屬規律。然而您卻堅決拒絕禪讓的天命,不肯登上尊貴的皇位,您的心意誠懇,我們怎敢不遵從您的詔令呢?我們這就準備奏章,派遣使者呈遞上去。”
    曹丕回應道:“泰伯多次將天下相讓,人們都找不到合適的言辭來稱讚他的品德,孔子都讚歎他品德高尚到了極點,我又算什麽人呢?怎敢不效仿這種謙遜的品德。”
    庚申日,曹丕向漢獻帝上書說道:“皇帝陛下:我接到了本月乙卯日的璽書,聆聽了您的冊命,內心十分震驚,精神恍惚,都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是好了。之前我請求歸還丞相之位,退回到封國,承蒙陛下恩準。我雖然沒有古人那種衡量自身德行來決定進退的誌向,但保全自身、順應本性,確實是我內心的願望。沒想到陛下卻降下這錯誤且過分的任命,發布這千載難逢的詔令,要把皇位禪讓給我這個無德之人。我聽說堯帝禪位給舜帝,是因為舜帝具備使家庭和諧的美德;舜帝傳位給大禹,是看中了大禹的智慧聖明。即便如此,他們還要向下谘詢四方諸侯的意見,向上觀測天象。如今我的德行比不上虞舜和夏禹,行為也不及這兩位聖君,卻要承接天命的安排,接受這禪讓的任命,我內心衡量,實在是沒有足夠的德行來擔當。許由隻是一個普通百姓,都拒絕接受帝位;善卷身為平民,也違抗了舜帝的詔令。我雖然見識淺陋,又怎敢忘記堅守氣節,而不接受這重大的天命呢?這實在是我最大的心願。我恭敬地呈上這篇奏章,陳述我的心意,派行相國永壽少府像糞土一樣微不足道的臣子毛宗上奏,並將璽綬一並奉上。 ”
    辛酉日,給事中博士蘇林、董巴向曹丕上表。他們說道:“上天劃分了十二星次作為不同地域的分野,各個王公之國都有與之對應的星次。周朝對應鶉火,魏國對應大梁。歲星在十二星次間運行,天子承受天命,諸侯受封領地。當年周文王開始承受天命的時候,歲星在鶉火之位,到武王伐紂時已經過了十三年,歲星又回到了鶉火。所以《春秋傳》裏說:‘武王伐紂時,歲星在鶉火;歲星所在的位置,就是我們周朝的分野。’光和七年,歲星在大梁,這一年您曹操)開始接受天命,當時正要征討黃巾軍,這一年還改年號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歲星再次來到大梁,您曹操)開始被任命為大將軍。建安十三年,歲星又在大梁,您曹操)開始擔任丞相。如今建安二十五年,歲星又一次位於大梁,陛下您即將承受天命。魏國得到歲星庇佑的時間,與周文王承受天命的情況相互呼應。今年是庚子年,按照《詩推度災》的說法,‘庚’有變更的意思,‘子’表示滋生,意味著聖明的君主受天命治理天下。還說‘王者在子年廣施仁德,到醜年就能治理成功’。這表明今年上天將更改天命,讓聖人治理天下,對百姓廣施仁德。魏國如今要改變天下的製度,正與這些說法相契合。顓頊承受天命時,歲星在豕韋,衛國地處豕韋之地,所以《春秋傳》說:‘衛地,是顓頊的舊都。’如今十月鬥柄所指的方位,就是顓頊承受天命時的分野。魏國在十月接受禪讓,這和始祖顓頊承受天命的征兆相同。魏國王族的姓氏,起源於顓頊,和舜帝是同一祖先,這在《春秋世家》裏有記載。舜帝以土德承接堯帝的火德,如今魏國也以土德承接漢朝的火德,從五行氣運來看,正符合堯舜禪讓的順序。我們知道,上天對朝代的取舍有固定的規律,聖人順應天命時,毫不遲疑。所以堯帝舍棄親骨肉,將天下禪讓給虞舜,毫無吝嗇之色;舜帝從民間崛起成為天下之主,就好像這皇位本就屬於他一樣。他們的禪讓順利進行,沒有絲毫差錯。因為天下不能一日無主,所以要迅速順應天命。如今漢朝的氣數已經終結,各種妖異現象都已消失,這十分明顯。陛下您承受天命,各種符瑞紛紛顯現,上天的旨意清晰明確,反複多次地昭示。即使再多的言語解釋,也比不上這些符瑞的證明。現在詔書已經發布,璽綬也準備好了,您卻還堅持謙讓,這樣做上違天命,下背民望。我們查閱古代典籍,結合圖讖緯書,魏國的氣運以及天道的歸屬,都表明陛下您在今年這個月登基稱帝是最為合適的,一切都清清楚楚。希望陛下您能改變想法,及時即位,祭告天帝並昭告天下,然後更改曆法,變換服色,確定國號,這樣天下百姓就太幸運了。”
    曹丕聽後回應道:“這一切都應該是有聖德的人才能承受的,所以說‘如果不是合適的人,大道不會憑空施行’。上天的祥瑞雖然已經顯現,但需要有高尚的德行才能使之發揚光大。我隻是個德行淺薄的人,怎麽能擔當得起呢?我堅持辭讓,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讓朝廷內外都知曉我的心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壬戌日,漢獻帝再次下達冊詔:“皇帝問魏王:派毛宗送來的庚申日的上書我已收到,書中所引用的事例,我也都了解了。我想到漢朝已經傳承了二十多代,曆經四百多年,國運已經走到盡頭,天命已經轉移,百姓對漢朝也不再抱有期望。上天要廢棄一個朝代,是早有預兆的。如今天命已經有了新的歸屬,皇位應該歸於有聖德的人。違背眾人的意願是不順的,違抗天命是不吉利的。魏王您應當效仿虞舜的高尚品德,順應這承接天命的美好時機。如今各種祥瑞紛紛出現,圖讖也顯示您應得天命,神和人都一同響應,您承受天命是再合適不過了。我敬畏上帝的旨意,將皇位禪讓給您。天命不可違抗,眾人的意願也不能違背。況且舜帝沒有違抗堯帝的禪讓命令,大禹也沒有推辭舜帝傳位。至於許由、善卷這樣的普通人,他們的行為並沒有被記載在聖賢典籍中,實在不是您這樣的帝王之才應該羨慕的。現在我派張音奉上皇帝璽綬,魏王您就登上皇位吧,不要違抗我的命令,要恭敬地順應天心。”
    漢獻帝的冊詔下達後,尚書令桓階等人立刻上奏曹丕:“如今漢朝使者張音已經帶著璽書前來,我們認為天命不可拖延,皇位更不可輕慢。昔日周武王在渡河途中,有白魚躍入舟中,這是上天的應兆,於是他不等約定的會師日期,便宣告立國;舜帝接受堯帝的禪讓,在大樹的樹蔭還未移動之時,就登上了帝位。他們都是為了恭敬地承接天命,所以行動才如此迅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堅決辭讓的道理,也不能把一味守節看得過重,關鍵是要讓行為符合神靈的意誌、與天地的規律相契合。《易經》裏說:‘承受天命就像回聲響應一樣迅速,無論遠近、幽深的事物都能知曉,若非對天下最微妙的道理了如指掌,誰能做到這樣呢?’如今陛下順應天命和時運,是皇天所選之人,卻還在辭讓這件事上猶豫不決,遲遲不接受帝位,這可不是遵循天地之道、滿足天下百姓期望的做法。我們冒死懇請陛下,立即下令有關部門修建舉行禪讓儀式的壇場,挑選吉日,接受禪讓的天命,接過璽綬。”
    曹丕聽後回應道:“我原本希望多次辭讓後能得到大家的理解,沒想到你們為何如此急切呢?”
    甲子日,曹丕再次向漢獻帝上書:“我接到了本月壬戌日的璽書,又一次承蒙陛下的聖命,聆聽冊告之後,我內心十分惶恐,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皇位是天下最為重要的神器,禪讓更是重大的事情。以前堯帝準備禪讓給舜帝時,先讓舜帝在山麓接受考驗;舜帝傳位給大禹時,大禹獻上玄圭來表明治水的功績。經曆狂風考驗而不迷失方向,九州得以平定,經過對他們的言行考察之後,才進行傳位,即便如此,他們在麵對帝位時,還因覺得自己德行不夠而堅持謙讓。何況我生性愚笨固執,品德遠不及堯、舜二位聖人,如今卻要承接天統,接受這禪讓的詔令。我隻想堅守自己的小節,像許由歸隱箕山一樣,回歸自己原本的誌向,這是我最大的心願。我恭敬地呈上這篇表章,陳述我的心意,並派人將璽綬一並奉上。”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