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三少帝紀第四節

字數:4106   加入書籤

A+A-


    太傅司馬懿得知此事後,果斷決定東征王淩。他率領大軍,一路疾馳,勢如破竹。五月甲寅,王淩見大勢已去,自知無力回天,最終選擇自殺。六月,楚王曹彪也被賜死。這場謀逆之亂,讓魏國朝堂元氣大傷。
    禍不單行,七月壬戌,皇後甄氏突然駕崩。曹芳悲痛欲絕,失去愛人的痛苦讓他心力交瘁。辛未日,司空司馬孚升任太尉,接過穩定朝堂的重任。戊寅日,太傅司馬懿卻因病去世。司馬懿曆經數朝,在魏國朝堂位高權重,他的離世,讓魏國朝堂陷入了短暫的混亂。隨後,衛將軍司馬師被任命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開始掌控朝堂大權。
    乙未日,曹芳懷著沉痛的心情,將甄皇後葬於太清陵。可悲傷還未散去,庚子日,驃騎將軍孫資也離開了人世。這一年,魏國接連遭遇變故,朝堂動蕩不安。
    十一月,有關部門上奏,商議各位功臣在太祖廟配享的事宜。經過討論,決定按照官職高低重新排序,而司馬懿因功高爵尊,位列首位。十二月,光祿勳鄭衝被任命為司空,繼續為魏國的穩定和發展貢獻力量。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的春天,正月癸卯,撫軍大將軍司馬師被晉升為大將軍,成為魏國朝堂上最具權勢的人物。二月,曹芳立張氏為皇後,並大赦天下,希望能為魏國帶來新的轉機。
    夏天五月,發生了一件離奇之事——有兩條魚出現在武庫的屋頂上。這件事在民間引發了諸多猜測,有人認為這是祥瑞之兆,也有人覺得是不祥之兆。
    同年冬天,十一月的寒風中,魏國再次對吳用兵。曹芳下詔,命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毋丘儉等人出征吳國。然而,這次出征並不順利。吳大將軍諸葛恪親自率軍迎戰,在東關與魏軍展開激烈戰鬥。最終,諸葛恪大破魏軍,魏軍隻能狼狽退回。
    此役失敗後,朝堂上議論紛紛,不少人主張貶黜戰敗的將領。但司馬師卻主動承擔責任,他說:“是我沒有聽從諸葛誕的建議,才導致這場失敗,這是我的過錯,諸將何罪之有?”於是,他赦免了所有將領,隻削去了監軍司馬昭的爵位。當時,雍州刺史陳泰請求聯合並州之力討伐胡人,司馬師同意了。但軍隊還未集結完畢,雁門、新興二郡的百姓因擔心要遠行征戰,驚恐之下發動叛亂。司馬師又向朝中大臣謝罪道:“這是我的過錯,與陳泰無關!”司馬師的這一係列舉動,讓魏國上下對他的胸懷和擔當十分欽佩,眾人都心懷感激,願意為他效力。習鑿齒評價道:司馬大將軍能將兩次戰敗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如此一來,過錯消除,大業反而興盛,可謂是有大智慧。百姓忘記戰敗的恥辱,臣子想著回報恩情,這樣的國家想不昌盛都難。若是君主忌諱失敗、推諉過錯,將責任歸咎於他人,隻宣揚自己的功勞,隱瞞戰敗的損失,就會導致上下離心,賢能之人與平庸之輩都心生不滿,這就如同楚國兩次戰敗、晉國再次取勝一樣,實在是大錯特錯!作為君主,若能明白這個道理並以此治理國家,那麽朝堂就不會有弊政,自身也不會留下過錯,即使行動有失也能美名遠揚,即使軍事受挫也能最終取勝,就算失敗百次又有何妨,更何況隻是兩次呢!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的夏天,四月的暖風吹過魏國的大地,帶來了曹芳大赦天下的消息。百姓們聽聞此訊,紛紛感恩戴德,期盼著在這新的恩典下,生活能有所改善,國家也能更加安寧。然而,短暫的平靜很快被打破,五月,吳國太傅諸葛恪親率大軍,氣勢洶洶地圍困了合肥新城,魏國的邊境局勢瞬間緊張起來。
    消息如疾風般傳至洛陽朝堂,滿朝文武皆驚。曹芳得知後,立刻下詔,命太尉司馬孚率領大軍前往抵禦。此時,魏國的西線戰場也傳來警報,薑維趁機出兵圍困狄道,魏國陷入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
    洛陽城中,大將軍司馬師憂心忡忡,他急忙召來虞鬆商議對策。司馬師緊皺眉頭,焦急地說道:“如今東西兩邊都戰事緊急,可諸位將領卻士氣低落,這該如何是好?”虞鬆沉思片刻,緩緩開口:“將軍,昔日周亞夫在昌邑堅壁清野,吳楚聯軍最終不戰自敗。戰場上的形勢變幻莫測,有些看似弱小的一方實則暗藏強大實力,有些看似強大的一方卻可能外強中幹,我們必須仔細觀察。如今諸葛恪傾盡精銳,試圖在新城與我軍決一死戰。但他若久攻不下,又求戰不得,軍隊必然疲憊不堪,那時自然會退兵。所以,諸將不貿然進攻,這反而是對我們有利的局麵。而薑維雖帶著重兵,但他孤軍深入,糧草依靠搶奪我軍的麥子,並非根基穩固的敵人。而且他認為我軍主力都在東線,西線必然空虛,所以才敢長驅直入。如果我們現在讓關中的軍隊日夜兼程,出其不意地趕到狄道,薑維恐怕會不戰而退。”
    司馬師聽後,眼前一亮,心中豁然開朗,他讚許地說道:“好計策!”於是,他立刻下令,讓郭淮、陳泰率領關中所有軍隊,火速前去解狄道之圍;同時命令毋丘儉等將領按兵不動,堅守陣地,暫時放棄合肥新城,誘使諸葛恪軍隊陷入困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薑維得知郭淮的大軍前來救援,又考慮到軍中糧草不足,無奈之下,隻好退兵到隴西邊界。而在合肥新城這邊,諸葛恪的軍隊依舊對新城發起猛烈進攻。此時,堅守新城的是張特。張特本是一名牙門將,在鎮東將軍諸葛誕麾下效力。諸葛誕一直覺得他才能平平,還打算把他送回護軍處。恰好毋丘儉接替諸葛誕,便讓張特屯守合肥新城。
    諸葛恪圍城時,張特與將軍樂方等率領的三軍總共隻有三千人,其中不少吏兵因疾病和戰死,人數已減半。而諸葛恪又築起土山,對新城發起了更加猛烈的攻擊,新城眼看就要淪陷。在這危急時刻,張特心生一計,他派人對吳人說:“如今我們實在無心再戰了。但按照魏國的律法,城池被圍攻超過百日,援兵還未趕到的話,即便投降,家人也不會受到牽連。我們從遭受攻擊到現在,已經九十多天了。這城中原本有四千多人,如今戰死的已經過半,即便城被攻破,還有一半人不願投降。我得回去跟他們商量商量,把願意投降和不願意投降的人名單列出來,明天一早便把名單送來。你們先拿著我的印綬作為信物。”說著,他便把印綬扔給了吳人。吳人聽了他的話,雖然沒有拿走印綬,但也停止了進攻。
    張特見吳人上當,趕忙趁著夜色,拆除城中房屋的木材和柵欄,將城牆的缺口修補加固,修成了雙層防禦。第二天,張特站在城牆上,大聲對吳人喊道:“我們隻有拚死一戰,絕不投降!”吳人這才知道上了當,氣得暴跳如雷,再次發起猛烈進攻,可無論如何也攻不下新城,最終隻能無奈退兵。
    這場戰役結束後,朝廷對張特的英勇表現讚賞有加,不僅封他為雜號將軍,賜予列侯爵位,還將他升任為安豐太守。張特也因此一戰成名,成為魏國人人稱讚的英雄。而這一戰,也讓魏國暫時化解了東西兩線的危機,穩定了局勢。
    八月,曹芳下達了一道詔書:“已故的中郎西平人郭修,平日裏砥礪自身的氣節,行事端正,秉持著堅定的忠心,從未有過動搖。之前,蜀將薑維侵犯西平郡,郭修不幸被蜀軍擄掠而去。去年,蜀國的偽大將軍費禕率領眾人,暗中圖謀侵犯我國。在途經漢壽時,他大擺宴席,邀請眾多賓客。就在這大庭廣眾之下,郭修挺身而出,親手刺殺了費禕。他的勇敢超越了聶政,功績勝過了介子,真可謂是為了正義舍棄生命,做到了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對忠義之士追加褒獎和恩寵,是為了表彰他們的忠義之舉;讓他們的後代享受福澤,是為了激勵後人。朕特此追封郭修為長樂鄉侯,賜予食邑千戶,諡號為威侯。讓他的兒子繼承爵位,加拜奉車都尉。另外,再賞賜白銀千餅、絹帛千匹,以此彰顯郭修的榮耀,讓他的事跡流傳千古,為後世所銘記。”
    按照《魏氏春秋》的記載,郭修字孝先,在西州地區一直以品行和才學而聞名。薑維俘獲他後,無論怎樣威逼利誘,他都堅決不屈服。劉禪為了拉攏他,封他為左將軍。郭修原本想刺殺劉禪,可每次趁著慶賀的機會試圖靠近時,都被劉禪身邊的人阻攔,始終未能成功,無奈之下才選擇刺殺費禕。
    然而,對於此事,臣子鬆之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古代那些舍生取義的人,背後都有著合理的緣由。有的是因為感恩戴德,所以義無反顧地舍生取義;有的是在關鍵時刻,為了抓住有利時機,毅然奮起行動,就像詔書中提到的聶政和介子。但郭修的情況卻有所不同,魏國與蜀國雖然是敵國,但並沒有像趙襄子滅智伯那樣的深仇大恨,也沒有燕國太子丹麵臨的那種危亡之急。況且劉禪隻是個平庸的君主,費禕也隻是個才能中等的丞相,他們二人的生死,對於蜀魏兩國的興衰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郭修原本隻是魏國西州的一名普通男子,被蜀國俘虜後,既沒有堅守氣節,又對魏國沒有盡到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責任,更沒有受到魏國君主的指派,卻無緣無故地在異國他鄉丟掉性命。他的行為既不符合大義,也沒有立下什麽功績,就如同“折柳樊圃”,隻能說是一種狂妄的舉動罷了。一時間,朝堂之上對郭修的行為議論紛紛,褒貶不一。有人讚賞他的勇氣,認為他是魏國的英雄;也有人認同鬆之的觀點,覺得他的行為缺乏深謀遠慮。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