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劉虞公孫瓚的生死對決
字數:3747 加入書籤
劉虞的兒子劉和在長安擔任侍中。漢獻帝思念故土,渴望東歸洛陽,便讓劉和假裝逃離董卓的控製,偷偷出武關,前往幽州找劉虞,讓他帶兵前來接應。劉和在途中經過袁術的地盤,便將天子的想法告訴了袁術。袁術心裏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覺得劉虞手握重兵,如果能拉他做自己的援手,那對自己將來的發展大有好處,於是就把劉和扣留下來,還許下承諾,等劉虞的兵馬到了,就一起西進迎接天子,同時讓劉和寫信給劉虞。 劉虞收到兒子的信後,沒有絲毫猶豫,立刻派出數千騎兵前去接應。公孫瓚卻看出了袁術的野心,他覺得袁術不懷好意,不想讓劉虞派兵,便極力勸阻。可劉虞一心想著迎接天子,根本不聽公孫瓚的勸告。公孫瓚擔心袁術知道自己阻攔派兵後會怨恨自己,於是也派堂弟公孫越率領一千騎兵前往袁術處,表麵上是去結交,實際上卻暗中指使袁術扣押劉和,奪取劉虞派來的兵馬。從那以後,劉虞和公孫瓚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劉和好不容易從袁術那裏逃出來,向北而去,結果又被袁紹給扣下了。
與此同時,袁術派孫堅駐紮在陽城抵禦董卓,袁紹卻派周昂去搶奪陽城。袁術大怒,派公孫越和孫堅一起攻打周昂。雙方一場惡戰,公孫越不幸被流箭射中,當場身亡。公孫瓚得知堂弟死訊,悲痛欲絕,憤怒地吼道:“我弟弟的死,都是袁紹造成的!此仇不報,我誓不為人!”於是,他親自率軍駐紮在磐河,準備找袁紹報仇。
袁紹得知公孫瓚來勢洶洶,心裏害怕極了。為了拉攏公孫瓚,他把自己佩戴的勃海太守印綬交給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讓他去勃海郡上任,希望以此來換取公孫瓚的支持。公孫範到了勃海郡後,立刻率領勃海的兵馬幫助公孫瓚。公孫瓚的實力大增,他先是打敗了青州、徐州的黃巾軍,士氣大振,接著又向界橋進軍。
公孫瓚越想越氣,覺得袁紹罪行累累,不可饒恕,於是上表朝廷,列舉了袁紹的十大罪狀。大意是說袁紹憑借先輩的功績,竊取官職,生性殘暴,行為淫穢。以前擔任司隸校尉時,正值國家動蕩,他不但不匡扶正義,反而諂媚權貴,導致丁原焚燒孟津,招來董卓,種下了禍根;董卓進京後,他又棄君而逃,有辱朝廷的任命;身為勃海太守,他不顧國家危難,擴充自己的勢力,還搶奪百姓財物;他逼走韓馥,竊取官位,偽造詔書;與崔巨業勾結,攻掠郡縣;殺害有功之臣;橫征暴斂,害死無辜之人;出身低微,卻占據高位,辱沒了袁氏家族;還搶奪孫堅的豫州刺史之位,導致董卓未能被及時誅殺。公孫瓚在表中言辭激烈地表示,自己雖能力有限,但受朝廷之恩,肩負重任,定要奉天子之命,討伐袁紹。
表章一上,公孫瓚便迫不及待地出兵,與袁紹展開對戰。袁紹這邊也不甘示弱,他把軍隊駐紮在廣川,派大將麹義打頭陣。麹義作戰勇猛,率領士兵一馬當先衝向公孫瓚的軍隊。這一戰,麹義大顯神威,不但打敗了公孫瓚的軍隊,還生擒了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公孫瓚的軍隊節節敗退,一直退到勃海郡,他隻好和公孫範一起退回薊城。回到薊城後,公孫瓚在大城東南修築了一座小城,與劉虞的住處離得很近,兩人之間的怨恨也越來越深。
劉虞眼見公孫瓚日漸驕橫,行事愈發肆無忌憚,心中憂慮不已,深恐他會在幽州掀起更大的禍亂。公孫瓚此前就常與劉虞意見不合,還截留劉虞賞賜給胡人的財物,劉虞多次邀他議事,他都稱病不來。如今公孫瓚勢力坐大,劉虞深知若不加以遏製,後果不堪設想。
一番思索後,劉虞決定先下手為強,暗中集結兵力,準備突襲公孫瓚。東曹掾魏攸得知此事後,趕忙勸阻劉虞:“如今天下百姓都將您視為依靠,您身邊的謀臣和武將至關重要。公孫瓚有勇有謀,雖然有些小毛病,但當下還是應該暫且容忍他。”劉虞聽後,覺得魏攸說得在理,便暫時放棄了行動。
然而,命運弄人,一年後魏攸不幸染病身亡。劉虞沒了可以商量的人,心中的擔憂又重新湧上心頭。他與下屬商議後,決定再次謀劃襲擊公孫瓚。這次,他秘密集結部隊,準備給公孫瓚來個措手不及。
可公孫瓚也不是吃素的,他耳目眾多,察覺到劉虞的異動後,心中大驚。當時,他的大部分軍隊都分散在外地,身邊兵力空虛,他擔心自己抵擋不住劉虞的進攻,慌亂之下,甚至打算掘開東城門逃跑。
劉虞這邊,雖說集結了不少兵力,但這些士兵平日裏缺乏訓練,毫無戰鬥經驗,隊伍也不成章法。而且劉虞心懷仁慈,他愛惜百姓房屋,再三叮囑士兵不許縱火。這一命令雖然體現了他的愛民之心,卻也給了公孫瓚可乘之機。
公孫瓚見劉虞的軍隊如此鬆散,心中一喜。他趁著劉虞軍隊不備,果斷下令放火,火勢迅速蔓延開來。緊接著,他親率精銳部隊,借著大火的掩護,向劉虞的軍隊發起猛烈衝擊。劉虞的軍隊頓時陣腳大亂,士兵們四處逃竄,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這場戰鬥很快就以劉虞的慘敗告終,他無奈之下,隻好帶著殘兵敗將逃出薊城,奔向居庸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公孫瓚怎會輕易放過劉虞,他乘勝追擊,一路追到居庸關下。居庸關雖地勢險要,但在公孫瓚的猛烈攻擊下,很快就被攻破。劉虞和他的家人都被公孫瓚生擒,公孫瓚得意洋洋地將劉虞押回薊城。
就在這時,傳來了董卓被殺的消息。漢獻帝派使者段訓前來,給劉虞增加食邑,讓他都督六州軍事,同時封公孫瓚為前將軍,賜爵易侯。公孫瓚本就對劉虞心懷怨恨,如今更是擔心劉虞會借機報複,於是一不做二不休,誣陷劉虞想要稱帝,還威脅段訓將劉虞斬首。行刑當日,公孫瓚將劉虞綁在集市上,還假惺惺地說:“要是你真該做天子,上天就該降雨救你!”當時正值盛夏,酷熱難耐,一整天都沒有下雨,公孫瓚見狀,便殘忍地殺害了劉虞。劉虞的死訊傳出,許多忠義之士悲憤不已,像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人,紛紛痛罵公孫瓚,最後與劉虞一同赴死。
公孫瓚除掉劉虞後,更加肆無忌憚。他上表朝廷,讓段訓擔任幽州刺史,自己則獨攬幽州大權。此時的他,變得驕傲自大,心胸狹隘,隻記得別人的過錯,卻對別人的好處視而不見,還殺害了不少無辜之人。他瞧不上那些出身名門的子弟,認為他們一旦富貴,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不懂感恩。反而對一些平庸之輩寵愛有加,像以前靠占卜為生的劉緯台、販賣絲綢的李移子、商人樂何當等人,他與這三人結拜為兄弟,還自稱為伯,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心腹。這幾人靠著公孫瓚,個個富可敵國,公孫瓚甚至還把他們的女兒許配給自己的兒子,常常將他們比作古代的曲周侯酈商、潁陰侯灌嬰。
劉虞的舊部漁陽人鮮於輔、齊周,還有騎都尉鮮於銀等人,得知劉虞被殺的噩耗後,悲痛欲絕,發誓要為劉虞報仇。他們知道燕國的閻柔在烏丸、鮮卑部落中素有威望,便共同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果然不負眾望,他四處奔走,憑借自己的恩信,召集了胡、漢數萬人馬。隨後,閻柔率領這支大軍,與公孫瓚任命的漁陽太守鄒丹在潞北展開激戰。這場戰鬥打得異常激烈,閻柔的軍隊士氣高昂,勇猛無比,最終大破鄒丹的軍隊,鄒丹也在亂軍中被斬殺。
袁紹得知此事後,覺得這是個削弱公孫瓚的好機會,便派麹義與劉虞的兒子劉和,率領軍隊與鮮於輔等人會合,共同攻打公孫瓚。公孫瓚接連遭遇敗仗,損兵折將,無奈之下,隻好退回易京,打算憑借堅固的城防死守。
早在之前,民間就流傳著一首童謠:“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公孫瓚認為易京就是童謠中所說的避難之地,便在這裏大興土木,修築防禦工事。他在易京城外挖掘了十重壕溝,在壕溝內修築了許多高五六丈的土丘,還在上麵建造了高樓。在最中間的位置,他特意修築了一座高達十丈的土丘,自己就住在裏麵。同時,他還儲備了三百萬斛糧食,心想:“以前覺得天下大事可以輕易掌控,如今看來,卻不是我能決定的。不如先休養生息,好好種地囤糧。兵法上說,百樓不攻,我現在有這麽多高樓防禦,等把這些糧食吃完,天下局勢說不定就明朗了。”他企圖以此來拖垮袁紹。
袁紹自然不會輕易放棄,他派將領率軍不斷攻打易京。然而,公孫瓚的防禦工事太過堅固,袁紹的軍隊圍攻了好幾年,都沒能攻克。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