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賈詡輔政
字數:2251 加入書籤
當時,曹丕擔任五官中郎將,而臨菑侯曹植憑借出眾的才華聲名正盛,兩人各自擁有一批擁護者,朝中也因此有了關於誰將繼承曹操之位的爭議。曹丕派人向賈詡請教鞏固自身地位的方法,賈詡回答道:“希望將軍您能夠弘揚道德,提升度量,親身踐行普通士子應做的事,從早到晚勤奮努力,始終不違背為人子的孝道。做到這些就可以了。”曹丕聽從了賈詡的建議,從此更加嚴格地磨礪自己。
曹操也曾屏退身邊的人,單獨詢問賈詡對繼承人的看法,賈詡沉默不語,沒有回答。曹操疑惑地問:“我和你說話,你卻不回應,這是為何?”賈詡回答:“我剛才正好在思考一些事情,所以沒有立即回答您。”曹操又問:“在想什麽呢?”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劉表父子的事情。”曹操聽後,恍然大悟,大笑起來,於是太子之位就此確定為曹丕。
賈詡深知自己並非曹操的舊臣,卻常常獻出深遠的計策謀略,因此擔心被曹操猜疑。於是,他閉門自守,不與外界私下交往,家中子女嫁娶,也不攀附高門大戶。不過,天下談論智謀計策的人,都對他十分推崇。
曹丕即位後,任命賈詡為太尉《魏略》記載:曹丕因為賈詡對曹操說的那番話,所以即位後首先讓賈詡擔任三公之職。《荀勖別傳》記載:晉朝司徒之位空缺,晉武帝向荀勖詢問合適的人選。荀勖回答說:“三公是眾人敬仰的職位,不能任用不恰當的人。過去魏文帝任用賈詡為三公,孫權還曾因此嘲笑他。” ),並晉爵為魏壽鄉侯,增加食邑三百戶,加上之前的共計八百戶。又分出食邑二百戶,封賈詡的小兒子賈訪為列侯,任命他的長子賈穆為駙馬都尉。
曹丕問賈詡:“我想要討伐那些不肯服從命令的勢力,以統一天下,先攻打東吳和蜀漢,哪個更好呢?”賈詡回答道:“想要攻城略地的人,要先注重軍事權謀;想要建立國家根本的人,則應崇尚道德教化。陛下順應天命接受禪讓,統治天下,如果用文德來安撫百姓,等待時機變化,那麽平定天下並不困難。東吳和蜀漢雖然隻是小國,但它們憑借山水險阻,劉備有雄才大略,諸葛亮善於治理國家,孫權能洞察局勢虛實,陸遜深諳軍事形勢。他們據守險要之地,在江湖上泛舟作戰,想要迅速謀取他們並非易事。用兵的原則是,先確保有勝利的把握再出戰,根據敵人的情況選派將領,這樣才能保證計策萬無一失。我私下估量朝中群臣,沒有人是劉備、孫權的對手,即使陛下憑借天威親自率軍出征,也未必能穩操勝券。昔日舜帝舞動幹戚,有苗氏就歸服了,我認為當下應該先推行文德,再動用武力。”曹丕沒有采納賈詡的建議,後來發動江陵之戰,結果士兵傷亡慘重。
賈詡七十七歲時去世,諡號為肅侯。他的兒子賈穆繼承了爵位,先後擔任多個郡守之職。賈穆去世後,他的兒子賈模繼承了爵位。《世語》記載:賈模在晉惠帝時期擔任散騎常侍、護軍將軍。賈模的兒子賈胤,賈胤的弟弟賈龕,以及賈模的堂弟賈疋,都官至高位,在晉朝聲名顯赫。)
史官評論道:荀彧氣質清秀,為人通達高雅,具備輔佐帝王成就大業的風範。然而,盡管他機敏過人、有先見之明,卻未能完全實現自己的誌向。世間的評論者,大多指責荀彧協助曹操,致使漢朝的國運衰敗,君臣之位發生改變,荀彧難辭其咎。雖然他在晚年與曹操產生分歧,但也無法挽回漢朝滅亡的命運。他的功績違背了大義,他的見識也因此受到詬病。陳壽的這一評價,大概也和世人的看法相同。臣鬆之認為,這樣的言論,實在沒有領會荀彧的遠大抱負。荀彧難道會不知道曹操的誌向,他並非漢朝的忠貞之臣嗎?實在是因為當時王道已經衰微,社會動蕩到了極點,各路豪傑如虎狼般覬覦天下,人人心懷異心。如果沒有撥亂反正的才能和順應時勢的謀略,漢朝恐怕很快就會滅亡,百姓也將生靈塗炭。荀彧想要輔佐當世的英雄,挽救艱難的國運,除了曹操,他還能與誰並肩呢?所以,他籌劃治理國家的急事,就像拯救自己的生命一樣急切,能夠在艱險的局勢中有所作為,使局勢逐漸好轉,百姓得到救助,漢朝的國祚也因此延長了二十年。這難道不是荀彧的本意,以及他仁愛寬厚的深遠影響嗎?等到曹操的霸業已然興盛,篡漢的意圖日益明顯,荀彧選擇以死殉節,來表明自己的初心,在當時保全了大義,也向後世展現了自己的忠誠。可以說他肩負重任,誌向遠大,品行端正。說他未能完全實現誌向,恐怕是對他的汙蔑吧!)荀攸、賈詡,幾乎能做到謀劃沒有失誤,他們通達事理,善於隨機應變,大概可以稱得上是僅次於張良、陳平的謀士吧!臣鬆之認為,列傳的體裁,是按照事情的類別來編排的。張良誌向高遠,確實不是陳平所能相比的。然而,漢朝的謀士,主要就是張良和陳平。如果不把他們列在一起,其他人就沒有合適的歸屬了,所以以前的史書將他們合在一起,這是恰當的做法。在曹魏陣營中,像賈詡這樣的謀士有很多,賈詡沒有被編入程昱、郭嘉等人的傳記篇章,而是與荀彧、荀攸並列,這就有些不倫不類了。況且荀攸、賈詡的為人,就如同夜光寶玉與普通蠟燭一樣!它們的光亮雖然相當,但本質卻有所不同。如今對荀彧、賈詡的評價,用同樣的標準,尤其失去了區分的合理性。)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