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袁渙續傳及家族

字數:2115   加入書籤

A+A-


    魏國剛剛建立之時,袁渙被任命為郎中令,同時兼行禦史大夫的職責。袁渙向太祖曹操進言說:“如今天下大亂的局麵已經基本平定,文治與武功交替並用,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我認為當下應當大力收集各類典籍,弘揚先聖的教誨,以此來改變百姓的見聞和觀念,使天下人紛紛向往良好的風氣。如此一來,那些遠方尚未歸服的人,也可以憑借文德教化讓他們前來歸附。”太祖對袁渙的這番見解十分讚賞,認為很有道理。
    當時,有傳言說劉備已經去世,群臣得知這個消息後都紛紛向太祖表示祝賀。然而,袁渙曾受劉備舉薦為吏,念及這份知遇之恩,他獨自沒有參與祝賀。
    袁渙在任期間兢兢業業,數年之後不幸病逝。太祖聽聞此訊,悲痛萬分,為之流下眼淚。為了表達對袁渙的追思與撫恤,太祖賞賜給他的家人兩千斛穀物,並且下了兩道指令:一道指令是“從太倉中拿出一千斛穀物賞賜給郎中令袁渙的家人” ;另一道指令是“從垣下倉庫拿出一千斛穀物送給曜卿袁渙字曜卿)的家人”。這一做法讓外人感到十分疑惑,不明白其中的深意。後來太祖解釋道:“從太倉拿穀物,是按照官府的製度執行;而從垣下倉庫拿穀物,則是出於我與袁渙的私人情誼。”
    後來,魏文帝曹丕聽說了當年袁渙拒絕呂布寫辱罵信一事,便詢問袁渙的堂弟袁敏:“袁渙這個人是勇敢還是怯懦呢?”袁敏回答說:“我兄長袁渙外表看起來溫和柔順,然而在麵臨大是大非的關鍵氣節之時,身處危難的境地,就算是古代的勇士孟賁、夏育,在勇氣和堅守上也比不上他。”
    袁渙的兒子袁侃,為人清正純粹,性格恬淡質樸,頗有父親的風範。他在仕途上一路升遷,先後擔任過郡守、尚書等重要官職。據《袁氏世紀》記載:袁渙育有四子,分別是袁侃、袁宇、袁奧和袁準。袁侃,字公然,他發表的言論公正恰當,為人溫和卻又有自己的原則,從不輕易冒犯他人,善於與人交往。在世事興衰變遷之際,對於眾人競相追逐鑽營的事情,他常常保持謙遜退讓的態度,並不參與其中。當時的人們因此對他稱讚有加。袁侃曆任黃門選部郎,以清正廉潔著稱,之後又逐漸升遷至尚書之位,可惜英年早逝。袁宇,字宣厚,思維敏捷,善於辯論,對道理有著深刻的理解,喜好道家學說。但他自幼身體多病,還未來得及出仕為官就去世了。袁奧,字公榮,他的品行足以激勵世俗,言辭簡約卻又切中事理,最終官至光祿勳。袁準,字孝尼,為人忠誠守信、公正無私,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總是擔心別人比不上自己。由於他深知世事充滿了艱險,所以常常保持恬淡退讓的心態,不敢謀求晉升。袁準一生著書十餘萬字,內容涉及探討治理國家的事務,還為《易經》《周官》《詩經》作傳,以及論述五經中疑難義理、聖人隱晦精妙的言論等,這些著作都流傳於世,這也是袁準自己在自序中提到的。荀綽所著的《九州記》稱讚袁準才華出眾,在泰始年間,袁準擔任給事中一職。袁氏家族的子孫後代在各個時期都享有盛名,並且仕途顯達,一直延續至今。
    起初,袁渙的堂弟袁霸,為人公正恭謹,頗有才能和辦事的幹練。魏國建立之初,他就擔任大司農一職,與同郡的何夔在當時都聲名遠揚。袁霸的兒子袁亮,何夔的兒子何曾,與袁侃同樣才華出眾,並且相互之間關係友善,聲名相當。袁亮為人堅貞不渝,學識淵博,品行端正,他十分厭惡何晏、鄧颺等人的行為,還專門撰寫文章加以譏諷和批評。袁亮一路仕途順遂,官至河南尹、尚書。據《晉諸公讚》記載:袁亮的兒子袁粲,字儀祖,他精通文學,見識廣博,多次擔任掌管儒學的官職,最後做到尚書之位。
    袁霸的弟弟袁徽,以精通儒家經典、品行質樸而聞名。當時天下大亂,袁徽為躲避戰亂,前往交州避難。司徒征召他入朝為官,他並未前往赴任。據《袁宏漢紀》記載:當初,天下即將陷入大亂之時,袁渙曾感慨地歎息道:“漢室已經衰微,大亂隨時都會爆發。倘若天下陷入動蕩不安,又能逃到哪裏去呢?如果上天還不想讓正道滅絕,那麽百姓會憑借道義得以生存。或許隻有強大且遵守禮儀的人,才能夠保護自己吧!”袁徽回應說:“古人講過:‘能夠洞察事物的先機,那就是神明了吧’!看到事情的苗頭就立即行動,這是君子能夠獲得吉祥的原因。從天道的興衰規律來看,漢朝恐怕是要滅亡了!立下大功的人必定會成就大業,這也是君子應當深刻認識到的,要將這種想法隱藏在心中。況且一旦戰爭爆發,外部的憂患必然眾多,我打算遠走山林海濱,以此來尋求保全自身的機會。”等到天下大亂真正來臨,他們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
    袁徽的弟弟袁敏,武藝高強,並且對水利工程十分熱衷,最終官至河堤謁者,負責治理河堤等相關事務。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