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管寧辭征
字數:3581 加入書籤
在天下局勢逐漸趨於穩定,中原地區稍稍安定之後,那些因戰亂而流亡到遼東的人都紛紛返回家鄉,然而管寧卻依舊安然地留在遼東,仿佛要在此度過餘生。
黃初四年,魏文帝下詔,令公卿大臣舉薦品行獨特、堅守操守的君子。司徒華歆深知管寧的賢德,便向朝廷舉薦了他。魏文帝即位後,征召管寧入朝為官。管寧接到詔令後,帶著家屬乘船渡海,返回北海郡。公孫度之孫公孫恭親自將他送到南郊,並贈送了許多衣物等用品。
自管寧前往遼東以來,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三代人先後贈送給他的財物,他都一一接受並妥善收藏起來。如今西渡返回中原,管寧將這些財物全部封存歸還。據《傅子》記載:當時公孫康已經去世,他並未傳位給嫡子,而是由弟弟公孫恭繼承。公孫恭性格懦弱,而公孫康的庶子公孫淵才華出眾。管寧預感到:“廢嫡立庶,下麵的人必然會心生異誌,這就是禍亂的根源啊。”於是,他帶著家屬乘船渡海,接受了朝廷的征召。管寧在遼東一共待了三十七年才返回中原。後來,公孫淵果然奪取了公孫恭的位置,背叛魏國,向南與東吳勾結,還僭越稱帝。魏明帝派遣相國宣文侯司馬懿前去征討,最終將其消滅。這場戰亂中,遼東地區死傷無數,正如管寧當初所預料的那樣。管寧在歸途中,海上遭遇了猛烈的風暴,同行的船隻大多沉沒,唯有管寧乘坐的船安然無恙。當時,夜黑風高,海麵一片昏暗,船員們都迷失了方向,不知該往何處停泊。突然,他們望見遠處有火光閃爍,便朝著火光的方向駛去,最終抵達了一座島嶼。然而,這座島上荒無人煙,也沒有生火留下的灰燼,同行的人都感到十分驚異,認為這是神靈庇佑的結果。皇甫謐說:“這是管寧長期積善的報應啊。” )
魏文帝下詔,任命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卻堅決推辭,不肯接受。《傅子》記載:管寧上書給天子,以生病為由推辭道:“臣聽聞傅說托夢感動殷高宗,呂尚通過占卜的吉兆打動周文王,他們憑借著通神的才能讓聖主有所感悟,從而得以輔佐帝王大業,建立不朽功勳。而臣才疏學淺,實在不是能擔當此任的人。雖然臣渴望生活在清明的時代,能夠擺脫世俗的束縛。但臣內心深知自己身患頑疾,身體狀況如同日落西山,日漸衰弱。希望陛下能體諒臣這個隱居山野之人的心願,讓臣這把老骨頭能安度餘生。”奏書呈上後,魏文帝親自閱覽。 )
魏明帝即位後,太尉華歆主動提出遜位,想要把職位讓給管寧。《傅子》記載:司空陳群也向朝廷舉薦管寧,他說:“臣聽說君王彰顯善行是為了消除惡行,所以商湯推舉伊尹,不仁之人便紛紛遠離。臣看到北海的征士管寧,他的品行堪稱世人的表率,學識足以為人師表,其清正儉樸的品德能夠滌蕩不良風氣,忠貞正直的操守可以矯正時弊。之前雖然多次征召他,但禮數還不夠周全。昔日司空荀爽在家中被授予光祿之職,先儒鄭玄一被征召就被任命為司農,如果這次能夠以更加完備的禮節征召管寧,或許他必定會應召而來。將他請到朝堂,讓他參與討論治國之道,他一定能夠闡明古今的道理,對國家的教化大有裨益。” )
於是,魏明帝下詔說:“太中大夫管寧,潛心鑽研道德學問,對六藝深信踐行,其清高淡泊的品性可與古人相媲美,廉潔清白的操守足以在當世樹立典範。過去,正值王道衰落,他遠渡重洋,隱居在遼東。如今大魏承受天命,他便帶著家眷前來歸附,這大概就如同應龍潛藏之後飛升,聖賢之人根據時勢決定出仕或歸隱的道理一樣。然而,自黃初年間以來,朝廷多次下達征召命令,他卻每次都以生病為由推辭,拒不前來。難道是朝廷的施政方針與他的誌趣不同,還是他安心於山林生活,一去便不願返回呢?以周公那樣的聖賢,若德高望重的老人不肯出山相助,就聽不到鳳凰的鳴叫。《尚書·君奭》中說:“老成有德之人不肯屈就與我一同在位,那麽我就聽不到鳳凰的鳴叫,更何況說會有能感通上天的人出現呢!”鄭玄注釋道:“耇,是年老的意思。造,是成就的意思。《詩經》中說:‘小子有造。’老成有德之人,不肯降低誌向與我一起在位,那麽就聽不到鳳凰的叫聲,更何況說有能德配上天的人呢!意思是肯定不會有。鳴鳥指的就是鳳凰。” ) 憑借秦穆公那樣的賢明,尚且希望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請教。何況朕德行淺薄,又怎能不渴望從先生那裏聆聽治國之道呢!如今任命管寧為光祿勳。在禮儀中,君臣之道是至關重要的,不可廢棄。希望先生務必盡快前來,以滿朕的心意。”
魏明帝又下詔給青州刺史,說道:“管寧心懷大道,堅守貞節,隱居在海邊。近來朝廷多次下達征召文書,他卻違抗命令,不肯前來,留戀安逸,以隱居為高尚之事。雖然他有著隱居之人的堅貞操守,但卻違背了像考父那樣的恭謹之義,讓朕多年來虛心期盼,這又該作何解釋呢?難道他隻想貪圖安逸,肆意滿足自己的意願,卻不曾想過古人也有幡然改變氣節,從而使百姓受益的嗎?時光流逝,機會稍縱即逝,若隻是修身養性,又能有什麽作為呢?孔子曾說:‘我不與這些人交往,又能與誰交往呢!’現命令別駕從事、郡丞掾,奉詔以禮相待,送管寧前往朕的行在,為他提供安車、隨從、被褥,以及路上的飲食。出發前要先上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管寧以草莽臣子的身份上疏道:“臣本是海邊一個微不足道的人,早已放下農事,也沒有什麽官職在身,卻有幸得到朝廷的厚待。承蒙陛下繼承先帝的大業,德行堪比三皇,教化超越唐堯。臣長期蒙受陛下的恩澤,至今已有十二年,卻無法報答陛下的恩養。如今臣身患重病,臥床不起,長久以來違背了臣子應盡的職責,日夜惶恐不安,無地自容。臣在黃初元年十一月接到公車司馬令傳達給州郡的詔書,八月甲申又接到陛下的征召詔書,還額外賞賜了安車、衣物、被褥,以禮相送,榮耀與恩寵接連而至,優厚的任命不斷下達,這讓臣惶恐不安,不知所措。臣本想向陛下陳述自己的想法,表達內心的苦衷,但陛下的詔令卻限製了臣,不允許臣撰寫奏章,因此心中的想法一直鬱積至今。臣原以為陛下的恩澤雖廣,但終有限度,卻沒想到陛下的恩寵越發隆重。今年二月,臣又接到州郡傳達的三年十二月辛酉的詔書,再次賞賜安車、衣物,別駕從事和郡功曹奉命以禮送臣啟程,還特地下達璽書,任命臣為光祿勳。陛下親自操勞,態度謙遜,還引用周、秦的典故,以彰顯損上益下的美德。臣接到詔書的那天,嚇得魂飛魄散,不知如何是好。臣再次反省自己,論德行,臣比不上商山四皓中的園公和綺裏季,卻承蒙賜予安車的榮耀;論功勞,臣不及竇融,卻受到璽書封侯的恩寵。臣才疏學淺,如同房屋的鬥拱和短柱一樣低劣,卻要承擔棟梁的重任;垂暮之年,卻獲九卿之位,臣實在擔心會像朱博那樣因無才而招來災禍。而且臣年事已高,疾病纏身,身體狀況日益惡化,實在無法乘車趕路,去履行光祿勳的職責。臣遙望皇宮,在宮闕下徘徊,恭敬地呈上此奏章,陳述心中的想法,懇請陛下憐憫並體諒臣,抑製對臣的恩寵,準許臣歸隱,不要讓臣這把老骨頭暴屍於道路。”
從黃初年間到青龍年間,朝廷對管寧的征召接連不斷,還常常在八月賞賜他牛和酒。魏明帝曾下詔詢問青州刺史程喜:“管寧是真的堅守氣節,還是真的年老體弱、困頓不堪呢?”程喜上奏說:“管寧有個族人管貢在州裏任職,與管寧相鄰。臣常常讓管貢留意管寧的情況。管貢說:‘管寧常常戴著黑色的帽子,穿著布製的短衣、褲子和裙子,根據季節變化增減衣物。他出入家中,能夠自己拄著拐杖行走,不需要別人扶持。四季祭祀祖先時,他總是勉強支撐著身體,換上莊重的衣服,戴上絲綿頭巾,還穿著在遼東時的白布單衣,親自獻上祭品,跪拜行禮,一絲不苟。管寧年少時母親就去世了,他已記不清母親的模樣,但每次祭祀時,他都會特意為母親敬酒,常常淚流滿麵。他家住的地方離水七八十步遠,夏天時,他會到水中清洗手腳,還會到園圃中看看。’臣推測管寧前後推辭的原因,他隻是因為長期隱居,年紀大了,才智衰退,所以才選擇隱居,每次都堅持謙遜退讓。這隻是他希望保全自己的誌向和品行,並非是為了故意標榜自己的清高。”《高士傳》記載:管寧從渡海前往遼東到返回中原,常常坐在一張木榻上,五十多年來,他從沒有伸開雙腿而坐,木榻上膝蓋所接觸的地方都被磨穿了。 )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