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諸葛誕傳
字數:6333 加入書籤
諸葛誕,字公休,是琅琊陽都人,諸葛豐的後代。他最初擔任尚書郎,後來成為滎陽令。(《魏氏春秋》記載諸葛誕擔任郎官時,與仆射杜畿一起在陶河試船,遭遇大風,船翻了,諸葛誕也溺水了。虎賁衛士在河中救諸葛誕,諸葛誕說“先救杜侯。”諸葛誕被衝到岸邊,昏過去後又蘇醒過來。)他後來擔任吏部郎。如果有人向他托付事情,他總是公開說出來並接受,後來事情成功與否,就公開討論得失作為褒貶的標準。從此,官員們都很謹慎地推薦人才。他多次升遷,擔任禦史中丞、尚書,與夏侯玄、鄧颺等人關係很好,在朝廷中很有名望,京都的人都很佩服他們。上書的人認為諸葛誕、鄧颺等人追求浮華,迎合虛名,這種風氣不能助長。明帝很討厭他們,免去了諸葛誕的官職。(《世語》記載當時,當世的俊士散騎常侍夏侯玄、尚書諸葛誕、鄧颺等人,互相標榜,把夏侯玄、諸葛誕等四人稱為“四聰”,把諸葛誕、鄧颺等八人稱為“八達”,中書監劉放的兒子劉熙、孫資的兒子孫密、吏部尚書衛臻的兒子衛烈三人,都不如他們,但因為他們的父親地位高,也容忍他們為“三豫”,一共十五人。皇帝認為他們助長了浮華的風氣,都免去了他們的官職並禁止他們做官。)
明帝去世後,正始初年,夏侯玄等人都在職位上。於是又任命諸葛誕為禦史中丞、尚書,出任揚州刺史,加封昭武將軍。王淩陰謀造反時,太傅司馬懿秘密地向東討伐,任命諸葛誕為鎮東將軍、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封為山陽亭侯。諸葛恪在東關起兵時,派遣諸葛誕率領各軍討伐他,與他作戰,結果不利。回來後,他被調任為鎮南將軍。
後來毋丘儉、文欽造反,派遣使者去見諸葛誕,招呼豫州的士人和百姓。諸葛誕殺死了他們的使者,向天下宣布,讓天下人都知道毋丘儉、文欽的凶惡和叛逆。大將軍司馬師向東征討,派遣諸葛誕指揮豫州的軍隊,渡過安風津向壽春進軍。毋丘儉、文欽被打敗後,諸葛誕最先到達壽春。壽春城中有十多萬人,聽說毋丘儉、文欽失敗,害怕被殺,全部打破城門出來,流散到山林中,有的散入吳國。因為諸葛誕長期在淮南,於是又任命他為鎮東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吳國的大將孫峻、呂據、留讚等聽說淮南發生動亂,恰逢文欽前往,於是率領軍隊和文欽一起直接到達壽春。當時諸葛誕的軍隊已經到達,壽春城無法攻克,於是他們撤退。諸葛誕派遣將軍蔣班追擊他們,殺死了留讚,傳送他的首級,收繳了他的印信和符節。諸葛誕被提升為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戶,轉任征東大將軍。
諸葛誕與夏侯玄、鄧颺等人關係非常親密,又因為王淩、毋丘儉多次被消滅,他感到害怕,為了安撫眾人的心,他不惜傾盡國庫的財富來賑濟施舍,還厚待那些親近依附他以及揚州的輕俠之士,收養了數千人為自己的死士。(《魏書》記載諸葛誕的賞賜過度。有人犯了死罪,他也會違反製度來救活他們。)
甘露元年冬天,吳國的賊寇打算進攻徐堨。朝廷考慮到諸葛誕所統率的兵馬足以抵禦敵軍,但他又請求十萬軍隊駐守壽春,還要求在臨淮築城以防備敵寇,實際上是想在淮南自保。朝廷隱約察覺到諸葛誕有疑慮之心,但因為他是舊臣,想要安撫他。甘露二年五月,朝廷征召他擔任司空。諸葛誕接到詔書後,更加恐懼,於是造反。他召集眾將,親自出兵攻打揚州刺史樂綝,並殺死了他。(《世語》記載司馬昭掌握朝政後,長史賈充認為應該派遣參佐去慰勞四征的將領。於是派遣賈充前往壽春。賈充回來後向司馬昭報告說“諸葛誕兩次在揚州任職,很有威名,是百姓所歸附的對象。現在征召他,他肯定不會來,禍患小,事情就淺;不征召他,事情遲早會發生,禍患更大。”於是任命諸葛誕為司空。詔書送到後,諸葛誕說“我做公應該在王文舒之後,現在卻直接任命我為司空!不派遣使者,而是派遣健步送信,把兵權交給樂綝,這一定是樂綝幹的。”於是他帶著左右數百人來到揚州,揚州人想關閉城門,諸葛誕喝道“你不是我的舊吏嗎?”徑直進入城內,樂綝逃到樓上,諸葛誕派人將他殺死。《魏末傳》記載賈充與諸葛誕見麵,談論時事,於是對諸葛誕說“洛陽的諸位賢士,都願意禪讓,這是您所知道的。您認為怎麽樣?”諸葛誕嚴厲地說“你不是賈豫州的兒子嗎?世代受到魏國的恩惠,怎麽能背叛國家,把魏國交給別人呢?這不是我所能容忍的。如果洛陽有難,我願意為它而死。”賈充沉默不語。諸葛誕被征召後,邀請各位牙門置酒飲宴,召喚牙門的士兵,都賜酒讓他們喝醉,對眾人說“之前製作的千人鎧甲和武器剛剛完成,想要用來攻擊敵人,現在卻要回洛陽,不能再用了,我想暫時出去,讓大家看看遊戲,一會兒就回來;各位暫且留下。”於是他命令將士七百人出發。樂綝聽說後,關閉了州門。諸葛誕來到南門,宣布說“我將返回洛陽,暫時出去看看遊戲,揚州為什麽要關閉城門防備我?”他來到東門,東門也關閉了,於是他派遣士兵沿著城牆進攻城門,州裏的人都逃跑了,他趁機放火焚燒了府庫,於是殺死了樂綝。諸葛誕上表說“我受國家重任,統領軍隊在東方。揚州刺史樂綝專權欺詐,說我和吳國勾結,又說他接到詔書要代替我的職位,已經很久了。我奉行國家的命令,以死為立身之本,始終沒有異端。我憤怒於樂綝的不忠,於是率領步兵和騎兵七百人,在本月六日討伐樂綝,當天就斬殺了他,用盒子裝著他的首級,用驛馬傳送。如果朝廷明白我的忠誠,我就是魏國的臣子;如果朝廷不明白我的忠誠,我就是吳國的臣子。我無法忍受這種憤怒已經很久了,謹向朝廷上表陳述我的愚見,悲痛得泣血,哽咽得說不出話來,不知道該怎麽辦,希望朝廷明察我的至誠。”陳壽認為《魏末傳》所言,大多是鄙陋的。懷疑諸葛誕的上表言辭過於曲折,不至於如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諸葛誕聚集了淮南和淮北的郡縣屯田的官兵十萬餘人,揚州新歸附的能打仗的士兵四五萬人,聚集了足夠一年吃的糧食,關閉城門自守。他派遣長史吳綱帶著小兒子諸葛靚到吳國請求救援。(《世語》記載黃初末年,吳人挖掘長沙王吳芮的墳墓,用那裏的磚在臨湘為孫堅修建廟宇。吳芮的容貌如生,衣服也沒有腐朽。後來挖掘的人見到吳綱說“你和長沙王吳芮長得很像,隻是稍微矮一點。”吳綱驚訝地說“他是我的祖先,你怎麽會見到他?”那個人說出了原因,吳綱說“重新安葬了嗎?”回答說“已經重新安葬了。”從吳芮去世到墳墓被挖掘,已經四百多年了,吳綱是吳芮的第十六世孫。)吳國人大喜,派遣將領全懌、全端、唐谘、王祚等人,率領三萬軍隊,秘密地和文欽一起前來響應諸葛誕。他們任命諸葛誕為左都護、持節、大司徒、驃騎將軍、青州牧、壽春侯。當時鎮南將軍王基剛剛到達,指揮各軍包圍壽春,但還沒有合圍。唐谘、文欽等人從城東北,憑借山勢,趁著險要,得以率領他們的軍隊突入城中。
六月,曹魏軍隊浩浩蕩蕩地向東攻打,大軍行至一個叫項城的地方駐紮下來。此時,大將軍司馬師(即司馬文王)親自率領二十六萬精兵抵達臨淮前線指揮作戰,把大本營紮在丘頭,派基和安東將軍陳騫等人從四麵八方把敵軍團團圍住,圍了裏三層外三層,外麵還挖了又深又陡的戰壕,築起堅固的防禦工事,牢牢控製住了戰場局勢。
為了防止敵軍從外圍偷襲解圍,司馬師又命令監軍石苞、兗州刺史州泰等人,挑選精兵組成快速反應部隊,嚴密監視周邊敵情。叛軍文欽、司馬敬等人多次試圖突圍,但都被守軍迎頭痛擊趕回城內。東吳將領朱異帶領大批援軍前來接應諸葛誕,剛渡過黎漿水,州泰等人就立刻率兵迎戰,每次都把吳軍打得落花流水。東吳大將孫綝見朱異久攻不下,一怒之下竟把他殺了,然後打著增援的旗號往回跑。
城內糧食越來越少,援軍又遲遲不到,叛軍們心慌意亂。這時,諸葛誕的左膀右臂蔣班和焦彝突然棄暗投明,翻牆投降了司馬師。《漢晉春秋》記載了他們勸降時的對峙場景蔣班和焦彝苦口婆心地對諸葛誕說“朱異帶了那麽多人馬卻不敢進攻,現在被孫綝殺了,東吳根本沒真心救援的打算。咱們現在應該趁士氣還穩著,集中所有力量猛攻其中一個點,就算不能全勝,至少也能保住咱們的性命。”文欽卻反駁道“東吳那麽多年打北方都沒輸過,這次諸葛公帶著十多萬兵力投靠曹魏,我跟全端他們都是九死一生的處境,家裏人都在東吳呢!孫綝再狗急跳牆,東吳主上和滿朝文武能眼睜睜看著諸葛公被滅嗎?再說曹魏年年打仗,軍民都累得不行,現在他們已經打了一年,早就不堪重負了。說不定隨時都會出亂子,咱們就快熬出頭了!”兩人爭來爭去,蔣班和焦彝越勸越覺得沒希望,十一月的時候就帶著人一塊投降了。
第二年正月,諸葛誕、文欽、唐谘等人急眼了,帶著叛軍們沒日沒夜地造攻城武器,連著五六天猛攻南邊的包圍圈,想殺出一條血路。守軍在高處用大石車、噴火裝置迎頭痛擊,火箭把叛軍的攻城器械燒得稀巴爛,箭矢和石頭像暴雨一樣砸下來。叛軍死傷無數,血流成河,戰壕都快被血水灌滿了,最後隻能灰溜溜地退回城裏。
城內糧食徹底耗盡,幾萬叛軍隻能出城投降。這下文欽坐不住了,他想把城裏的北方人都趕出去,給東吳人騰糧食,諸葛誕偏不同意。兩個人本來就有矛盾,這下徹底撕破臉。文欽一氣之下找諸葛誕理論,結果被對方直接砍了。文欽的兒子文鴦和文虎當時帶著兵在小城裏,聽到父親被殺的消息,趕緊帶兵趕過去報仇,結果手下的士兵都不肯為他們賣命。兄弟倆無奈之下隻能隻身逃跑,翻牆投降了司馬師。
司馬師手下的軍官都主張殺掉這兩個小子,但司馬師卻說“文欽罪大惡極,他的兒子確實該殺。不過這倆孩子是走投無路才來投降的,現在城還沒攻下來,殺了他們隻會讓城裏的叛軍更死心塌地地抵抗!”於是他不僅赦免了文鴦和文虎,還讓他們帶著幾百騎兵圍著城轉悠,對著城裏喊話“文欽的兒子都沒被殺,你們還怕啥?!”又封文鴦和文虎當了將軍,每人賞了個關內侯的爵位。
城裏的叛軍本就饑寒交迫,再加上聽說投降的文鴦文虎沒被殺,心理防線徹底崩潰。唐谘、王祚這些叛將們無奈之下隻能捆著自己出來投降。東吳那一萬多人馬的武器裝備堆起來能埋座山。
諸葛誕眼看大勢已去,慌慌張張騎馬帶著親信從小城門衝出去,結果被司馬胡奮的部隊堵個正著,直接被砍了頭,首級被送到洛陽示眾,全家滿門抄斬。諸葛誕手下的幾百號士兵死活不肯投降,一個個昂首就戮,臨死前還說“能給諸葛公賣命,死而無憾!”連敵人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幹寶的《晉紀》裏記載,這幫士兵被斬首的時候,殺一個就勸降一個,結果硬是一個都沒投降,被當時人拿來跟田橫五百壯士相提並論。東吳將領於詮也頗為硬氣,他說“咱們大丈夫受命於君主,帶兵救人都沒成功,要是再束手就擒,我可丟不起那人!”說完把盔甲一脫衝進敵陣,壯烈犧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起初圍困壽春的時候,很多將領都主張直接猛攻,但大將軍司馬師(即司馬文王)卻有不同看法。他說“壽春這城池堅固得很,守軍也多,要是硬攻肯定要搭進去不少兵力。要是這時候再有外敵趁虛而入,那咱們可就裏外受敵,太危險了。現在這三股叛軍都窩在一座孤城裏,老天爺說不定就要讓他們一起完蛋呢。咱們就穩紮穩打,把他們圍得死死的,坐等他們自己崩潰就行。”諸葛誕在景元二年(公元261年)五月造反,到景元三年(公元262年)二月壽春就被攻破了。曹魏軍隊就一直按兵不動,靠著深溝高壘穩穩地耗著,最後諸葛誕自己就撐不住了,根本沒費什麽力氣就把他給滅了。幹寶在《晉紀》裏說當初壽春每年雨季一到,淮水就會泛濫,經常把城淹了。所以司馬師開始築圍的時候,諸葛誕還嘲笑他,說“你這圍還沒攻呢,自己就先塌了。”後來曹軍攻城的時候,一整年都沒怎麽下雨,城破的那天,大雨傾盆,把圍城的工事全衝毀了。諸葛誕有個兒子叫諸葛靚,字仲思,東吳滅亡後回到了晉朝。他兒子諸葛恢,字道明,官至尚書令,死後還被追贈左光祿大夫開府。
攻破壽春後,又有人提議說淮南這地方一直有叛亂,那些投降的吳軍家屬都在江南,放虎歸山後患無窮,主張把這些人都活埋了。但司馬師又不同意,他認為古代打仗講究的是能征服整個國家最好,隻殺掉首惡就行了。就算吳兵能逃回去,正好也顯示了我們中原的寬容大度。所以他一個都沒殺,把吳兵安排到三河附近的郡裏好好安置。
唐谘本來是利城郡的人。黃初年間(公元2101novel.com226年),利城郡造反,叛軍殺了太守徐箕,推舉唐谘為首領。魏文帝曹丕派兵把叛軍打散後,唐谘逃到海裏,最後又跑到東吳,當上了左將軍,還被封侯、持節。壽春之戰中,唐谘、文欽和諸葛誕都被擒獲,三個叛軍頭目一個都沒跑掉,天下人都拍手稱快。傅子記載說宋建殺牛祭神,最後還是被燒死;文欽天天拜天祭祖,最後還是死在別人手裏;諸葛誕夫妻請來巫師亂搞祭祀,結果死在淮南,全家被滅。這些都是天下人都看在眼裏的事,能讓大家好好反思反思。
司馬師任命唐谘為安遠將軍,其他的吳國將領也都被授予了官職,吳軍都很服氣。東吳那邊也挺感激,沒殺投降士兵的家屬。淮南那些被諸葛誕脅迫的將吏士民,隻殺了帶頭造反的,其他的都赦免了。還允許文鴦、文虎收斂文欽的屍體,給他們車牛,把文欽安葬在原來的墓地裏。
習鑿齒評價說從這件事以後,天下人都開始害怕司馬家的威勢,又被他們的德行感動。有見識的人都說,司馬大將軍在這場戰役中,真的做到了用仁德去征服敵人。那些開創大業的人,各有各的追求,但往往不能兼而有之。光靠武力的人因為不仁慈最後都完蛋了,隻懂仁義但軟弱退縮的國家也成不了大事。司馬師這一仗,一口氣抓住了三個叛賊,俘虜了吳軍,橫掃淮河沿岸,抓了十萬俘虜,確實很威風。但他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勝利成果,就趕緊安撫吳人,和他們培養感情。還寵信文鴦,給他厚葬文欽的機會,不記恨過去的事。不追究諸葛誕手下士兵的責任,讓那些投降的人都很慚愧。他功勳卓著,但大家都心甘情願地為他歡呼;他的勢力範圍擴大了,敵人都被他的仁德所折服。武力已經展現得很充分,仁義又很到位。按這種套路來,天下還有誰能跟他抗衡呢?“喪王基”這個說法,出自王基的傳記。文鴦又叫文俶。《晉諸公讚》裏說,文俶後來當了將軍,打敗了涼州的敵人,名震天下。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他當上了東夷校尉、假節。他去上任的時候去向晉武帝辭行,皇帝一看到他就很反感,找個理由把他免職了。東安公繇是諸葛誕的外孫,想殺文俶,就趁著誅殺楊駿的機會,誣陷文俶謀反,最後把文俶全家都殺了。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