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劉禪傳(四)
字數:3593 加入書籤
張紹、鄧良帶著劉禪的投降書出發,在雒縣遇到了鄧艾。鄧艾拿到信後,高興得合不攏嘴,馬上寫了一封回信。鄧艾在信裏說“從前朝廷綱紀混亂,各路英雄紛紛起兵,天下大亂,就像龍爭虎鬥一樣。但最後,天命所歸,天下總會有真正的主人,這是自古以來改朝換代的規律。從古至今,那些聖明的帝王,還有漢朝、曹魏的開國君主,能夠順應天命,成就大業,都是因為占據了中原這塊寶地。黃河出現河圖,洛水出現洛書,聖人根據這些創造了偉大的基業。如果不遵循這個規律,國家沒有不滅亡的。當年隗囂憑借隴地稱雄,最後還是滅亡了;公孫述占據蜀地,也難逃覆滅的命運,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慘痛教訓。如今我們魏國皇帝英明睿智,宰相忠誠賢能,他們的功績可以和黃帝軒轅氏相比,能夠和古代的聖賢帝王相媲美。我奉命前來征討蜀漢,一直盼著能聽到你們投降的好消息。現在果然收到了你們的來信,這哪裏是人力所能決定的,分明是上天的旨意啊!從前商朝的微子歸順周朝,被尊為上賓;君子就像豹子一樣,能夠順應形勢而變化,這在《易經》裏都有記載。你們的來信言辭謙遜,還帶著棺材來投降,這都是古代賢哲歸順天命的典範。保全一個國家是最好的結果,攻破一個國家就差一些。如果不是通達明智的人,又怎麽能明白王者的大義呢!”
劉禪收到鄧艾的回信後,又派太常張峻、益州別駕汝超去聽從鄧艾的指揮,還讓太仆蔣顯去給薑維傳達投降的命令。同時,他派尚書郎李虎送去了蜀漢的戶籍和物資清單,上麵詳細記錄著蜀漢一共有二十八萬戶人家,男女老少加起來九十四萬人,披甲的將士有十萬兩千人,官吏四萬人,庫存的糧食四十多萬斛,金銀各兩千斤,錦緞、彩綢、絹布各二十萬匹,其他物資也都按這個比例儲備。
安排好這些事情後,劉禪讓張紹、鄧良先回成都複命。沒過多久,鄧艾率領魏軍來到成都城北。劉禪坐著騾車,把自己綁起來,還讓人拉著棺材,來到鄧艾的軍營門前請降。鄧艾見劉禪態度誠懇,親自上前解開他的繩索,燒掉了棺材,還熱情地邀請劉禪相見。鄧艾以魏帝的名義,封劉禪為驃騎將軍。蜀漢各地的守軍,接到劉禪的投降命令後,也都紛紛放下武器,向魏軍投降。鄧艾還讓劉禪繼續住在原來的皇宮裏,自己親自前去拜訪。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平息。鄧艾這邊還沒來得及整頓好軍隊,準備班師回朝,第二年春天正月,他就被朝廷下令逮捕了。原來,鎮西將軍鍾會心懷不軌,他從涪城趕到成都後,發動了叛亂。鍾會之亂讓成都陷入了一片混亂,蜀中的軍隊開始四處搶劫掠奪,城裏死傷無數,一片狼藉。過了好幾天,局勢才逐漸安定下來。
蜀漢滅亡後,後主劉禪帶著一家人被迫東遷,離開故土前往洛陽。到了洛陽沒多久,曹魏皇帝就下達了冊封詔書。那是景元五年三月丁亥日,朝堂上氣氛莊重,皇帝親臨殿前,派太常官宣讀旨意,冊封劉禪為安樂縣公。詔書裏是這麽說的“嘿,劉禪你聽好了!這天下啊,作為統治者,能讓百姓安寧生活才是最大的本事;能讓天下太平,那才叫厲害。保護和養育老百姓,這是做君主的職責;順應天命,就像大地承載萬物一樣,是理所應當的。隻有君臣上下齊心協力,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世間萬物才能和諧相處。
以前,漢朝皇室失去了對天下的掌控,整個國家亂成了一鍋粥。我大魏的太祖皇帝順應天命,起兵創業,拯救天下百姓,這才得到了天下人的支持,統一了中原。那時候,你父親劉備趁著各路英雄爭奪天下、局勢混亂,跑到偏遠的蜀地,占山為王。從此,蜀地就像被隔絕在外的特殊區域,和中原斷絕了往來。從那以後,戰火就沒停過,老百姓連安穩日子都過不上,這種苦日子,一晃就快六十年了!
我一直記著祖宗的遺誌,就想把天下重新統一起來,讓全國各地都遵循同樣的規矩。所以我才派出大軍,到梁州、益州去顯示威力。好在你深明大義,懂得審時度勢,為了保護老百姓和保全蜀漢,放下身段,歸順我大魏。你能隨機應變,順應局勢,這才換來了如今的好福氣,這多明智啊!我願意和你一起,讓你長久享受榮華富貴。現在,我按照以前的規矩,給你封了地盤,賜你黑色公牛,還用白茅包裹好,以後你就是我大魏的藩王了。你可要好好遵守我的命令,繼續發揚你的美德,可別辜負了這份榮耀!”
這一封賞可不輕,劉禪的食邑達到一萬戶,還得到了一萬匹絹,一百個奴婢,其他各種財物也給了不少。他的子孫們也跟著沾光,有五十多人被封為三都尉,還獲了侯位。劉禪原來手下的大臣,像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也都被封了列侯。
在洛陽,還發生了一件讓人印象深刻的事兒。有一次,司馬昭請劉禪吃飯,席間特意安排了蜀國的歌舞表演。在場的人看著這些熟悉的表演,想起蜀國已經滅亡,都忍不住傷心難過,可劉禪卻跟沒事兒人一樣,看得樂嗬嗬的,臉上全是笑容。司馬昭看到這一幕,就跟賈充說“這人咋能這麽沒心沒肺呢!就算諸葛亮還活著,怕是也保不住蜀國,更何況薑維呢!” 賈充則說“他要是重情重義,殿下您哪有機會吞並蜀國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過了幾天,司馬昭又問劉禪“你想不想蜀國啊?” 劉禪大大咧咧地回答“這兒挺好的,我不想蜀國。” 郤正聽說了這件事,趕緊找到劉禪,偷偷跟他說“下次要是再問你,你就哭著說‘我祖先的墳墓還在蜀地,我心裏天天想著故鄉,沒有一天不難過’,說完再閉上眼睛,裝得像一點。” 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劉禪就照著郤正教的回答。司馬昭一聽,樂了“你這話聽著咋這麽像郤正說的呢!” 劉禪一臉驚訝,脫口而出“您說得太對了,就是他教我的!” 周圍的人聽了,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劉禪一直活到泰始七年,最後在洛陽去世。《蜀記》裏記載,他死後被追諡為思公,他的兒子劉恂繼承了他的爵位。
後人對劉禪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劉禪任用諸葛亮這樣的賢相時,還算是個能治理好國家的君主;可一旦被宦官迷惑,就成了昏庸無道的皇帝。就像俗話說的 “白色的絲線沒有固定的顏色,染成啥樣就是啥樣”,劉禪就是這樣,被誰影響,就會變成什麽樣,這話真是一點不假!
按照古代的禮製,新國君繼位,第二年才會改年號。可劉備去世的章武三年,劉禪一繼位就把年號改成了建興,這和古代的規矩不符,從道理上來說也不合適。還有,蜀國居然沒有設置專門記錄曆史的史官,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沒記載下來,連天災異象也沒人記錄。諸葛亮雖然很會治理國家,但在這些方麵,還是有考慮不周全的地方。
不過,諸葛亮也有值得稱讚的地方。他掌權的十二年裏,始終沒有隨意更改年號;雖然經常帶兵打仗,但從不輕易頒布赦免令,這份堅持和原則,真是不簡單!可惜,諸葛亮去世後,這些好的做法漸漸被荒廢,蜀國的情況也越來越差,從這兒就能看出諸葛亮在與不在的差別有多大了。
《華陽國誌》裏還記載了一件事,有人覺得諸葛亮不輕易赦免犯人太苛刻了,諸葛亮卻回答“治理國家要靠大的德行,不能靠小恩小惠。所以匡衡、吳漢都不讚成隨意赦免犯人。先帝也跟我說過,他和陳元方、鄭康成交往時,聽他們講了很多治國的道理,可從來沒人提到過赦免的事兒。你看看劉表、劉璋父子,年年都大赦天下,對治理國家有啥好處?” 裴鬆之覺得,“不隨意赦免” 確實值得稱讚,但對於 “不輕易改年號”,他不太認同。他說,像建武、建安這些年號,也都用了很久沒改,也沒聽說被史書當作美談,“用了十二年年號沒改”,這有啥值得特別說的呢?說不定諸葛亮堅持不改年號,還有別的深意,隻是後人沒琢磨透罷了。而且諸葛亮去世後,延熙這個年號用了二十多年,說 “好的製度漸漸荒廢”,好像也不太準確。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白話三國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