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弦外之音
字數:1940 加入書籤
第一幕:琴鋪驚秋
寒露剛過,梧桐街的晨風裏忽然混進一縷鬆香味。劉建軍掀開蒸籠時,瞥見斜對角的老鍾表店換了招牌——「鬆濤琴社」,褪色的門板上貼著張泛黃的工尺譜,譜角卷起處露出半截斷裂的琴弦。
店主是個佝僂的老漢,正用砂紙打磨一方桐木。木屑紛紛揚揚落在門檻外,被晨光染成細碎的金粉。周曉梅的非洲菊沾了木香,花瓣蔫蔫地垂著,倒是花盆裏的苔蘚突然蔓延,在盆沿勾出琴軫的紋樣。
“這是年代感十足的老杉木!”鍾伯的拐杖敲了敲琴板,震落梁間的積灰,“當年‘清音閣’的琴,用的就是這種料。”老漢頭也不抬,砂紙劃過木紋:“您老眼毒,這是我師父的師父傳的料,埋在後院整六十年。”
第二幕:斷弦密碼
社區合唱團排練首日,馬大姐的直播杆對準琴社櫥窗。鏡頭裏,一柄斷弦的伏羲式古琴橫在案頭,琴腹處的裂痕形如閃電。“家人們看這個古董!激動萬分”她話音未落,琴弦突然“錚”地崩斷,驚得無人機撞上屋簷。
深夜,劉建軍起夜時聽見琴聲。循聲摸到後院,見老漢正用竹刀挑開琴腹,裂縫裏掉出半片焦黃的紙箋。晨光中,鍾伯的放大鏡對準殘箋上的蟲蛀小字:“癸卯年秋,避戰火藏《廣陵散》於琴匣……”
少年宮孩子用3d掃描儀複現琴腹紋路,發現木紋中嵌著極細的銀絲,排列如五線譜。蘇葉的分子檢測儀突然報警:“銀絲含特殊合金,遇濕氣會氧化成音符狀鏽斑!”
第三幕:鬆香暗戰
霜降那日,琴社隔壁搬來電子樂工作室。穿鉚釘皮衣的dj阿凱調試音響時,低音炮的震動波掀翻了琴案上的鬆香盒。黃澄澄的鬆香滾進劉建軍的包子鋪,在麵缸邊凝成琥珀色的淚滴。
“這叫‘聲波汙染’!”老漢攥著斷弦的手直抖,“老琴最忌電磁!”阿凱晃著藍牙耳機冷笑:“老爺子,您這木頭疙瘩早該進博物館了。”衝突在黃昏爆發——阿凱的混音器突然死機,琴社的古琴卻自主鳴響,聲波震碎了工作室的玻璃牆。
深夜,劉建軍發現摻了鬆香的老麵異常柔韌。菌絲順著麵筋生長,在蒸籠裏結成蛛網狀的共鳴腔。掰開包子時,氣孔的震顫竟發出《梅花三弄》的泛音。
第四幕:木紋春秋
立冬掃塵日,琴社後院挖出個樟木箱。箱內躺著十二卷裹滿鬆脂的蠶絲弦,絲線上凝著淡綠的銅鏽。老漢的刻刀挑開鬆脂,絲弦突然繃直如箭,在暮色中奏出半句《幽蘭》。
“這是很久以前的冰弦!”鍾伯的《樂書》嘩啦翻動,“《酉陽雜俎》載,以昆侖玉粉養弦,聲如裂帛。”少年宮孩子將玉粉混入3d打印材料,仿製的冰弦剛掛上琴軫,工作室的電子合成器突然自主和鳴。
阿凱盯著頻譜儀發呆:“這頻率……像在給古琴調音!”劉建軍的菌絲包子在蒸霧中震顫,麵筋的共振頻率竟與冰弦的聲波完美同步。
第五幕:巷陌和鳴
大雪節氣夜,整條街的電路因超載跳閘。琴社的桐木琴案被抬到街心,菌絲包子在蒸籠裏燜出鬆香。老漢的冰弦掠過琴麵,阿凱的電子音牆在空中鋪開星河,菌絲網在聲波中起伏如浪。
鍾伯的煤油燈照亮琴腹殘箋,缺失的《廣陵散》段落被少年宮孩子用激光筆補全。劉建軍掀開籠蓋,十八道褶的包子在聲浪中綻開,氣孔噴出的蒸汽凝成蘭花樣冰晶。
暴雨突至,冰弦遇水奏出金石之音。菌絲裹著雨簾織就穹頂,將電子樂與古琴聲封存在琥珀色的結界裏。晨光中,琴社門板上的工尺譜突然顯出新墨,譜尾添了行小楷:“癸卯年冬,梧桐新聲。”
喜歡梧桐街記事請大家收藏:()梧桐街記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