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哈馬爾嶺寺廟

字數:3203   加入書籤

A+A-


    同樣,還是由金赦雲負責根據地圖上的標記來進行翻譯工作。這次他們要找的地方名字叫做梅姆特索沃佛教。
    當他們驅車前往目的地後,一眼望去,這裏顯然並不是他們所期望找到的地方。這裏隻有寥寥幾座蒙古包,周圍一片空曠,與他們想象中的佛教寺廟相差甚遠。
    然而,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們決定還是讓金赦雲下車去打探一下具體情況。其他人則留在車內等待消息。
    金赦雲下車後,徑直走向那幾座蒙古包。他與當地的牧民交流了一番,詢問關於梅姆特索沃佛教的情況。經過一番了解,金赦雲很快就回到了車上。
    他一上車,便直接向其他人介紹起了這裏的情況。據他所說,這裏雖然看起來並不像傳統意義上的寺廟。
    但實際上卻是當地牧民保留藏傳佛教與薩滿融合的信仰傳統寺廟。不過,這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寺廟,而是一種獨特的信仰場所。
    在這裏,富足的家庭會設立獨立的氈帳來供奉鎏金銅佛。這些銅佛被放置在精美的佛龕中,佛龕則是以雕花銀盒盛放著《甘珠爾》經卷。而箱蓋則鑲嵌著綠鬆石雙魚符號,顯得格外莊重和神秘。
    直接去往最後一個地點,經翻譯得知,這裏叫哈馬爾嶺寺廟。網上可以搜到的信息很少。
    哈馬爾嶺寺廟是蒙古國南部戈壁地區一座重要的藏傳佛教紅教)寺院,具有豐富的曆史和精神意義。
    當他們到了以後,發現這裏和之前的兩個明顯不同。同樣也是有一個停車場,需要步行走一段路程。
    哈馬爾嶺寺廟如同從大地深處生長出來一般,緊緊依偎著一座形似巨大鼻梁或鳥喙的赭紅色山丘。
    它並非矗立在開闊的平原上,而是巧妙地嵌入了山體的皺褶之中,與周圍嶙峋的岩石和起伏的戈壁荒原渾然一體。
    放眼望去,寺廟的主體建築群規模並不宏大,帶著明顯的重建後的樸素與堅韌。幾座主要的殿堂——通常是白牆金頂的藏式風格——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的不同高度上。
    這些建築大多使用當地的材料:粗糙的原木梁柱支撐著結構,土坯或磚石砌成的牆壁粉刷成潔淨的白色,在戈壁強烈的陽光下顯得格外醒目。
    金色的殿頂是建築群中最耀眼的元素,在無雲的藍天映襯下熠熠生輝,仿佛在荒蕪中點燃的精神燈塔。
    寺廟的核心主殿通常位於相對較高的位置,需要沿著碎石或泥土鋪就的小徑向上攀登。小徑兩側和附近的山坡上,密密麻麻地係滿了五彩的經幡。
    這些印滿經文的布條在戈壁永不停歇的風中獵獵作響,色彩已因日曬風沙而有些褪色,形成一片流動的彩色海洋,將整個山丘包裹在神聖的律動與低語之中。
    經幡的顏色——藍、白、紅、綠、黃——在單調的紅褐色山岩和灰黃戈壁的背景上,顯得異常鮮豔而充滿活力。
    在山坡更高處或視野開闊的地方,常能看到潔白的佛塔。它們造型簡潔莊重,塔身圓潤潔白,塔尖指向蒼穹,如同靜默的守護者。
    為這片精神之地增添了肅穆與永恒的意味。佛塔周圍往往也是信徒們轉經的路徑所在。
    走近細看,重建的殿堂雖然整潔,但細節處仍能感受到一種粗糲的質感和曆史的痕跡。木材的紋理清晰可見,白牆可能因風沙而略顯斑駁。
    一些殿堂的門廊或窗框會漆上鮮豔的紅、藍或綠色,上麵有時繪有簡單的吉祥圖案或佛教符號。厚重的木門上可能鑲嵌著銅飾。
    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是寺廟與周圍環境的強烈對比與融合。一麵是人工建造的、象征著精神追求的白色殿堂和五彩經幡,另一麵是亙古不變、充滿原始力量的荒涼戈壁與赤裸山岩。
    這種對比營造出一種遺世獨立、堅韌不拔的震撼感。寺廟仿佛不是征服了這片土地,而是謙卑地臣服並融入了這片被信徒們認為擁有強大能量的自然聖境之中。
    偶爾,你會看到朝聖者——身著傳統蒙古袍的牧民或風塵仆仆的旅人——正沿著寺廟外圍的小徑緩緩轉經。
    他們微躬的身影、低聲的誦念,以及手中轉動的經筒,都為這幅靜態的畫麵增添了動態的虔誠與生命力。
    在金赦雲回來以後,跟著一起來的一位大師還給他們詳細介紹了一下。該寺由著名的蒙古佛教大師、伏藏師丹讚拉布嘉於 1820年代 創建。
    丹讚拉布嘉是19世紀蒙古最重要、最具傳奇色彩的宗教人物之一。他不僅是寧瑪派的高僧,還是一位詩人、劇作家、藝術家、醫生和社會改革家,在蒙古文化中享有崇高地位,被譽為“戈壁的達芬奇”。
    他將哈馬爾嶺選作寺廟地點,據說是因為此地具有特殊的能量場,是進行深層冥想和精神修行的理想場所。
    寺廟主要是依山而建,所以大多數朝聖者都是在洞穴裏麵修行和冥想的。
    唯一要說的就是,這裏是唯一一個可以允許女性修行者在此出家的修行。這在當時蒙古的佛教環境中是比較罕見的。寺廟內曾有一座專門的尼眾區域。
    據大師所說,這裏全盛時期還有圖書館還蒙古劇院,離這裏非常的近,是著名的旅遊打卡地點。
    唯一的遺憾就是與蒙古國幾乎所有寺院一樣,哈馬爾嶺寺廟在 1930年代蒙古的宗教鎮壓 中遭受了毀滅性打擊。
    寺廟被徹底摧毀,大量僧侶被殺害或還俗,珍貴的文物、文獻和丹讚拉布嘉的遺物被洗劫一空或焚毀。
    在蘇聯控製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時期,該寺淪為廢墟。
    1990年蒙古民主革命後,隨著宗教自由恢複,哈馬爾嶺寺廟開始了重建工作。
    重建主要依靠信徒的捐助和努力,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雖然規模無法與鼎盛時期相比,但主要的殿堂已得到重建,宗教活動也得以恢複。
    喜歡昆侖虛之青銅神樹請大家收藏:()昆侖虛之青銅神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