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開宴之時
字數:8398 加入書籤
“號外,號外!”
“關於和談會議的最新情報已火熱送達!”
當和談會議因各國代表的激烈爭論而熱火朝天地進行時,會議舉辦地柏林,也正度過著戰後最為繁忙和喧囂的時光。
這也在情理之中。
柏林和談會議不僅僅是戰敗國領土與利益的瓜分,更是一次重塑世界新秩序、打破舊時代、創造新時代的曆史性大會。
因此,源源不斷的人潮湧入柏林,想親眼見證這場重塑世界格局的盛會。而作為“報紙之都”的柏林,每天都有無數報紙鋪天蓋地地刊登著會議進展、評論與社論。
“這裏就是柏林了。”
“嗯,不愧是德意誌帝國的首都,作為世界大戰的主角與勝利者,果然是一座雄偉之城。”
在這座城市中,也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夢想著讓祖國從殖民地中掙脫、實現祖國獨立的民族代表的蹤影。
他們的目標,是借助柏林和談會議之名,向全世界呼籲本國的獨立。
當然,作為會議主導者的德、英、美、奧匈四強,對殖民地人民的苦難幾乎毫無興趣,也一再拒絕了那些為獨立而來的民族代表。
但至少,對於眼前的人,漢斯認為有必要見一見。
“又見麵了,顧先生。啊,這就是你提到的人吧。你好,我是德國外交部長,漢斯·馮·喬侯爵。嗯,你也可以稱我為‘喬寒斯’或‘寒斯’?”
和會期間,會議上各國代表為爭取更多利益爭論不休,而漢斯作為中間人,要不斷調停並設法為德意誌帝國謀取最大利益,因此其實根本沒多少時間會客。
但這兩人,他還是抽空出來見了一麵。
不過,真正吸引漢斯注意的,還是與顧先生同行的另一人。
“我是作為越南代表前來的阮愛國nguy?nai ?c)。”
本名阮生恭,即日後的胡誌明。
他先前曾訪問膠州,之後一直留在倫敦。而這次,他為主張越南獨立,在xx先生的幫助下抵達了柏林。
‘沒想到連胡誌明都來了,蝴蝶效應真是奇妙啊。’
居然能見到年輕時期的胡誌明,這位越南未來的紅色革命家。
漢斯很想抽出時間與二人聊一聊,但可惜的是,現在太忙了。
能擠出時間來見他們一麵,已是極限。
於是,三人便惜別感傷,直接切入正題。
“這是揭露日本非法侵略越南,要求越南獨立的資料文件。雖然考慮到列強的態度,可能不會有什麽效果,但每一次嚐試本身就有其意義。”
“這是日本侵占廣州灣的資料,拜托了。”
“嗯,我收下了。我會親手將這些文件遞交給皇帝陛下及德意誌政府。”
漢斯小心翼翼地接過他們交付的資料。
雖然從帝國的立場出發,無法讓越南代表正式出席和談會議,但做到這個程度還是可以的。
他知道,類似內容的信件也已經送往了勞合·喬治與威爾遜手中。
當然,也不會有什麽結果。
英國政府和勞合·喬治一聽“殖民地獨立”就會暴跳如雷,信肯定直接進垃圾桶;威爾遜也許會讀一讀,但最終還是置之不理,這點漢斯敢打賭。
“我們德意誌帝國,大概也是差不多的態度吧。”
雖然因為有漢斯在,再加上x國也是協約國,對廣州灣方麵或許會有所幫助,但越南,頂多隻能換來一句“是嗎,那真是遺憾”的話。
說到底,列強不會采取任何實際行動。
當然,至少現在是這樣。
“時間過得真快啊,雖然還想多聊一會兒,但我實在分身乏術。”
“哈哈,侯爵能抽空見我們一麵,已是莫大的收獲了。”
“正是,能在德意誌帝國的中樞,遇見一位關心越南獨立的朋友,對我而言已經是巨大的恩典了。”
顧先生與胡誌明露出爽朗的笑容,伸出手來,漢斯也微笑著與他們握手。
那是一種與和談會議中布滿的虛偽笑容截然不同的真摯微笑
——帶著希望的笑容。
......
自從與顧先生和胡誌明會麵之後,時間依舊不停流轉,混亂不休。
此時距離混亂不堪的柏林和會第一天,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個月。
而在那段時間裏,各國之間針鋒相對的主張和議題,也終於逐漸整理出頭緒,開始有了初步的結論。
首先,是從會議初期開始就讓會場陷入紛亂的遠東問題。
雖然對胡誌明來說是個壞消息,但其結果卻是:日本不僅得到了北薩哈林庫頁島北部)、東京和安南,還獲得了對法屬殖民地,交趾支那主權的承認,從而完全控製了如今的越南地區。
當然,眾所周知,日本不可能隻滿足於僅僅占據越南這一塊地盤,因此圍繞此事的爭論也未曾止休。最終,他們以某種方式達成了妥協,將老撾北部法國勉強苟延殘喘留下的名義上的保護國,即琅勃拉邦王國變成了日本的傀儡政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至於老撾南部,則在英國的強烈要求下,劃給了名義上中立、實際上深受英國影響的暹羅今泰國);而柬埔寨方麵,則作為英國的傀儡國宣布獨立。
英國此舉,意圖已然明顯——無論如何都要阻止日本在中南半島繼續擴大影響力。
“英日同盟,也算到頭了。”
雖然就算沒有中南半島問題,這個同盟也走不了太遠。
另一方麵,關於x國問題,算是收獲了半份喜悅。
x國得到了列強對其自行收複北滿的承認,而對於已落入日本之手的原法屬廣州灣,日本按道義理應歸還,但具體實施由兩國私下協商解決。至於廢除與西方列強及日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嚐試,隻能遺憾宣告失敗。
憑借x國在戰爭中的表現,能做到如此程度,已算是用盡人事。
“呼......”
而得知結果後,x國代表的臉色喜憂參半。
至於另一項燙手山芋——濱海邊疆區的問題,漢斯親自與美、英、日三國進行了私下談判,最終決定暫時擱置。
因為關於濱海邊疆區,他有另一套屬於自己的計劃。
所以這裏暫且按下不表——反正沒多久它又會重新浮上水麵。
接著是太平洋與美洲的問題。
相比遠東,太平洋與美洲的問題則順利得多,處理得也相對幹淨利落。
太平洋方麵,原本由法國與英國共管的新赫布裏底群島今瓦努阿圖)、法屬波利尼西亞、瓦利斯和富圖納諸島,以及法屬印度,全都歸於英國所有。
至於加勒比地區的法屬殖民地,包括距離墨西哥西岸約1300公裏的克利珀頓島,以及聖馬丁、聖巴泰勒米、瓜德羅普、馬提尼克等地,則被美國收入囊中。至於南美大陸上的法屬圭亞那,則被交給了巴西,作為其參與戰爭的報酬。
其實英國對這些地區也垂涎三尺,但礙於美國的“門羅主義”,隻能勉強接受加拿大自治領兼並法國在新大陸最後一塊領土,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
而“新喀裏多尼亞”即法國的努美阿),則被德國收歸旗下。
“嘿嘿,之後搞個旅遊勝地也不錯。”
當然,說是旅遊地也隻是開玩笑,漢斯真正的目的還是看中了努美阿的鎳礦、鐵礦與錳礦等資源。
雖然位置稍遠,但它緊鄰德屬新幾內亞,管理上並不困難。
實際上,從19世紀70年代起努美阿的鎳礦開采就已十分活躍,英國對此自然眼紅,甚至露出不甘的目光,但最後還是默認了德國的獲得。
說實話,英國已經在太平洋搶了一大堆島嶼,而德國才拿了一個努美阿,要是他們還不樂意的反對,那就真不當人了。
總之,亞洲、太平洋、美洲的問題大致解決後,輪到非洲。
不過非洲那邊法國的殖民地個個地廣物博,遠比太平洋那些小島更有價值,因此討論仍未結束。
於是,下一道擺上和會談判桌的大菜,就成了名為“意大利”的美味披薩。
......
“首先,意屬索馬裏蘭今索馬裏)和厄立特裏亞將割讓給英國。對此有反對意見的人在嗎?”
漢斯主持會議時這樣說道,代表們則沉默不語,似乎在無言表達他們的默認。
就這樣,意大利好不容易得手的意屬東非,在勞合·喬治那副惡人般的笑容下,落入了那個對殖民地愛得死去活來的英國肥豬手中。
“接下來是意大利本土。對將包括威尼斯在內的威尼托地區交給奧匈帝國這項決定,有反對意見嗎?”
“沒有。”
“無異議。”
比洛總理和勞合·喬治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其他人也紛紛點頭表示同意。
伍德羅·威爾遜雖然眉頭一皺,顯然對奧匈拿走威尼托心存不滿,但終究沒有說出反對的話。
其實這也是威爾遜的無奈之舉。
美國根本沒有資格對意大利的事務指手畫腳,而威尼托與倫巴第同屬昔日奧地利的舊地,從名義上講,奧匈帝國占據了正當的理由。
更何況,早在特倫托問題上,英國、德國、奧匈三方雖然沒有明言,卻早已私下達成默契,將威尼托割讓出去。
威爾遜從一開始就沒有插話的餘地。
“當然了,威爾遜自己心裏也清楚這一點,所以才會一臉不爽吧。”
順帶一提,同樣是奧地利舊領的倫巴第倒是被奧匈大發慈悲地“留”給了意大利。
根據弗朗茨·斐迪南皇帝的說法,“我們也得要點麵子,就拿走威尼托吧,倫巴第我們就無力再管了。”
當然了,對意大利來說,不管是連同倫巴第一起失去,還是隻丟掉威尼托,帶來的都是令人絕望的打擊,哭喪的臉色沒什麽兩樣。
“誰叫你們背刺了三國同盟呢?”
說到底,這也是不自量力妄圖攫取更多的惡報,惡報罷了。
“另外,意大利需支付的戰爭賠款定為五百億馬克大約十二億美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人覺得這筆賠款太少,但意大利為了停戰,連國王都趕下了台,又確實在戰爭中表現乏善可陳,所以就這麽定了。
“那利比亞怎麽辦?”
“與威尼托一樣,交由在與意大利的戰爭中流血最多的奧匈帝國接管。”
其實奧匈帝國一開始是拒絕的。
因為內部局勢動蕩不安,哪還有精力越洋掌控海外殖民地。
況且利比亞可不是善茬,那是北非戰線上德國雇傭軍都聞風喪膽的地方。那裏盤踞著聲名狼藉又戰鬥力強悍的柏柏爾人。
再想想利比亞前任主子意大利在那邊被打得多慘,就知道這地方多不好惹了。
“但要我們德意誌帝國自己接手,也有些......”
如果是新喀裏多尼亞那樣的小島還好說,利比亞這塊地盤太大了。
如今,光他們眼下的殖民地都在虧損,再拿下一個,隻會徒增財政負擔。
“最關鍵的是,會刺激英國。”
德意誌如今已通過扶持波蘭立陶宛、烏克蘭這些衛星國和奧斯曼帝國,把東歐與中東納入了勢力範圍。
英國對此雖然勉強接受,但前提是別再去染指殖民地。
如果隻是拿下太平洋上的小島還說得過去,要是動了利比亞,那些視殖民地為命根子的倫敦豬頭們非得跳腳不可。
可就這麽放棄利比亞,又實在太可惜了。
原因很簡單。
黑色黃金——石油。
眾所周知,利比亞是石油儲量豐富的產油國,儲量在非洲也屬頂尖。
雖說不像伊拉克等中東國家那樣在戰間期就開始開發,利比亞的石油至少要等到漢斯成了白胡子老頭的1959年才能正式開始開發),但油就是油。
一旦奧匈放棄利比亞,那英國絕對會立馬吞下。
要真把這塊寶地拱手讓給倫敦豬頭,漢斯是真咽不下這口氣。
陛下,您就把利比亞拿去吧。
哈哈,侯爵,你這番好意我心領了,但我們可沒那閑工夫......
拿!去!吧!
於是,漢斯的選擇就是,強行把利比亞塞給奧匈帝國。
比起英國,還是德國的“小弟”奧匈接手,對他們更為有利。
當然了,弗朗茨·斐迪南臉上那表情分明在說“你們這要我怎麽辦好”,不過以他的聰明才智,一定能處理好。
實在管不過來,就學加拿大那樣搞個名義統治,實質上交給當地人管理也未嚐不可。
“那麽,意大利這邊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吧?”
“是的,比洛總理。現在隻剩下法國和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了。”
聽到“法國”這個詞,包括四巨頭在內的幾位代表,眼神都開始變得炯炯有神。
法國,才是這次會議的“燙手山芋”和主菜。
英國、比利時、葡萄牙都盯著法國的非洲殖民地不放不說,連法國本土也成了眾人虎視眈眈的對象。
“......威爾遜總統,你剛剛說什麽?要保住法國在北非的殖民地?”
當然了,誰也沒想到,所謂“燙手山芋”,竟會以這種方式“燙”起來。
喜歡如何拯救德意誌請大家收藏:()如何拯救德意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